最近,讀了日本心理學家榎(jiǎ )本博明的書《你的原則,要有分寸地說出來》。
作者榎本博明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1955年生于日本東京,畢業于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專業。他出版過多部心理學方面的著作,如《酸葡萄效應:為什么總有人莫名其妙地討厭你》《透視性格》《工作與心理學》《e時代人際關系》《內向所以成功》等。
說實話,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跟我的心理預期不太一樣。
初看書名《你的原則,要有分寸地說出來》,我挺感興趣的。從標題上看,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本致用類的書,我猜測這本書會解決我的如下困惑:
為什么你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
如何確立自己的原則?
如何有技巧地堅持原則,同時又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
我猜測作者會從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各個角度進行深入的剖析,讓讀者意識到差異的根源所在,從而更好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進行修正和完善,成為更好的自己。
事實證明是我想多了——也由此看出人的慣性思維是多么強大。這本書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樣。
整本書一共分為八章,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溫柔”展開的:
作者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在跟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明明看到對方做了不好的事情,但是出于禮貌,出于面子,出于怕傷害關系,所以人們不敢也不想說出真心話,這不是真正的溫柔;
領導在跟下屬相處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被下屬討厭,為了自己的名聲,不對下屬提要求,即使在下屬做錯了的時候,也不及時指正,這不是真正的溫柔;
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為了自己更輕松,為了不破壞孩子的心情,為了不被孩子討厭,父母往往丟失自己的原則,對孩子言聽計從,沒有權威感,這不是真正的溫柔。
既然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溫柔,那么為什么這種假的溫柔這么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作者的分析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環境的影響:
例如,東方人普遍比較含蓄,不善于直接表達意見。
書中引用了哲學家中島義道的言論,“現代人一旦受到別人的提醒或糾正,無論對方說得有沒有道理,都極端地厭惡提醒及糾正的行為。”
作者詢問了150余名學生,平時能否對要好的朋友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多人表示 :
“我沒辦法在朋友面前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害怕被討厭”;
“真的很羨慕那些能坦率地說出自己想法的人”;
“大多數人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還是會迎合當時的氣氛或者對方的喜好”。
由此可見,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培育這種“假溫柔”的土壤。
二.人情文化:
作者將歐美文化稱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將東方文化稱為人情文化。
他舉例說,對于道歉這件事,在歐美文化中,要不要道歉取決于“自己有沒有做錯”,如果自己錯了,且責任在自己這一方時,就有必要道歉。自己沒有錯,責任也不在自己時,就沒有必要道歉。
但在人情文化中,就算自己沒有錯,有時也會因為顧慮對方的心情而道歉。即使不是任何人的過失,沒有人需要為這件事道歉時,只要受害者或是受到波及的人無法釋懷,就算不是自己的責任,很多人也會選擇道歉賠罪。
這種人情文化,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
三.不想被人討厭
這一點不難理解。
領導不想被下屬討厭,父母不想被孩子討厭,戀愛中的一方不想被另一方討厭,社交關系中不想被朋友討厭。
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情緒,為了不破壞好的氛圍,為了維持表面和諧的關系,為了不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很多人即便發現對方做了不好的,不對的事情,出于以上的想法和顧慮,也不會輕易地指出對方的問題所在。
作者毫不客氣地指出,擔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會傷害到對方而選擇沉默,是表面上膚淺的溫柔,本質上是一種明哲保身之道。
作者最后的總結和觀點是:
真正的溫柔是嚴于律己,也嚴以待人,同時保有一顆寬容的心。具體說來就是:一心為對方著想,就算覺得尷尬也要提醒對方,才是真正的溫柔;對孩子,需要懷著愛嚴格地管教,幫助Ta成長為獨立的勇敢的個體。
任何理論都有它的適用范圍。
在我看來,作者是有感于在日本社會中,人情文化盛行已久,對青少年的“贊美式教育”愈演愈烈,以至于整個社會呈現一種人際交往的中庸之道。
人們生活在一種虛假的和諧中,不能做真實的自己,也不能通過人際交往有效地解決問題,提高效率,幫助對方成長,因此作者提出這些表現是一種“虛假的溫柔”。如果想要做到真正的溫柔,出于為了對方更好的目的,不要害怕被討厭,要敢于指正,敢于建議,敢于提醒。
這本書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原則和分寸?
我覺得人際交往的出發點,首先是為了對方更好,而不是為了宣示自己的權威,凸顯自己的強大,或者其他什么目的。
同時,我們需要考慮關系的遠近親疏。同樣是建議的話,對于關系親近的人來說,容易接受,關系沒有那么近,則很容易冒犯別人。
我們還需要考慮問題的嚴重程度。小的問題,做善意的提醒即可,嚴重的問題,則需要態度明確,有時甚至需要非常嚴厲,比如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的時候。
二.在人情社會中,什么樣的溝通方式更有效?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正常的就事論事的建議,一般人都可以接受,就算是當下有點接受不了,過一陣也能消化,這種情況并不會給人帶來傷害。
最傷害人的是,態度非常惡劣的批評,指責,訓斥,有時甚至是辱罵,類似這樣的人身攻擊,最容易讓人耿耿于懷,久久難以釋懷。
但是現實和人心的復雜往往又超乎人們的想象。
很多時候,一方本來只是對另一方做的事情不滿,但是說著說著,對方感受到的卻是對自己這個人的不滿,于是內心的對抗產生了,溝通很容易就升級為沖突。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一些溝通的技巧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如果對方不能心態平和情緒穩定地接受你的建議,這場溝通就沒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合適的情境下,類似“漢堡包溝通法”(贊美-批評-贊美)這樣的方法還是挺管用的。
三.“討好型”人格的人,應該如何直面沖突?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類人,天生就膽小內向,加上成長環境中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安全感和關注,缺乏自信,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
1、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2、容易產生自責和內疚感;
3、會迎合他人;
4、不懂得拒絕;
5、沒有原則和底線。
對于這一類人來說,似乎天生就具有“溫柔”的特性,在人際交往中,會非常關注對方的感受,也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總是以“老好人”的方式出現。
對Ta們來說,需要接受真實的自己,要意識到自己可以直接表達想法,對方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脆弱;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要勇敢地拒絕,不用心存愧疚;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練習,強大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也更輕松。
整體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思辨的書,對作者的觀點,你也許贊同,也許不贊同,為什么你會贊同,又為什么你不會贊同,想清楚這個問題,帶給我們的意義更大。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
PS:你討厭別人指出你的問題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