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1.兩個版本的《七步詩》
? ? ? ?《看圖讀古詩》中選編的《七步詩》可能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水平,一是簡短,二是容易理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則一般的古詩選編中的《七步詩》是這樣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多認為后一個版本的可信度高。
相傳,魏文帝曹丕曾經和弟弟陳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看見兩頭牛在墻里斗架。一頭牛斗不過對方,掉到井里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為題材作一首詩。但不許說“牛”字,也不許說“井”字,不許說“斗”,也不許說“死”。馬走一百步,必須作完一首四十個字的詩,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殺頭。曹植一邊騎馬往前跑,一邊提筆寫道:“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dàng)土頭。峍(lù)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詩作完了,還不到一百步。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憐憫自己的三十個字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說: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過后,留下豆汁來做成羹,把豆渣壓干做成豆豉。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你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的強烈不滿。
作者曹植,雖然沒有繼曹操之位,卻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他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成為“一代詩宗”。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但有關資料稱,曹植是否寫過《七步詩》現在仍存爭議,因為《曹植錄》里并未收錄這首詩。
2.兄弟相爭各為利,手足相殘寒人心
歷史上兄弟相殘的故事不少,其中就有唐朝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太子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對付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攻擊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斗。
經過長期的斗爭,李世民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最終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玄武門之變講的是皇位之爭,而在普通百姓家,兄弟之爭則為財。經常聽說有的兄弟為了爭奪父母留下的財產而打得不可開交,老死不相往來。我老家的村里就有這樣一戶人家,因分家產,不僅對簿公堂,還上了電視,真是“聲名遠播”,成了四鄰八鄉茶余飯后的談資。
此戶共有三兒一女,老夫妻倆分開居住,老頭住在老家跟著二兒子,老太太跟隨小兒子住在深圳,大兒子在北京,女兒也在老家所在的縣城。所爭財產也并不多,只是在縣城一處二層小樓。按當時的市價,也就值不到50萬元,姊妹四人平分,每人能分得十幾萬元。就為了這點兒財產,在電視上的他們,公說公老理,婆說婆有理,除了大兒子沒在電視上露面,也不打算分這份財產外,其余三人都覺得自己應獨得。而且,面對著全國的觀眾,當姐姐的還打了小弟弟兩個耳光。最后,調解人也沒有調解成,轉為線下調解。只鬧得老倆口老淚縱橫。
他們的行徑,很為淳樸的鄉人不齒。
3.手足情深,美好而溫暖
說起手足情深,不由得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前的小序這樣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不難看出,中秋佳節,親人不能團聚,只好做詞聊表對弟弟的弟弟蘇轍的思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表達兄弟情深的還有王維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一人在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而讓我倍感溫暖的,還是我家的那三位哥哥和一位弟弟。現在,父母離開我們多年,我們仍每年相聚多次。坐在一起,暢談生活中的快意與煩惱,回憶年少時兄弟姊妹間的小趣事,談論鄉鄰里的小故事,歡樂無比。
倒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矛盾。年輕的時候,因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也鬧過一些不愉快,但每個人都能夠包容一些不如意。特別是我家大哥,在家里付出特別多。他過早地幫父親打理我們這個大家庭,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但是,他毫無怨言。二哥是這個家庭也是犧牲較大的人。是一個能夠隱忍之人。其實母親在世時,曾對我說,作為父親,他們對二哥是有愧的,因為在生活困難的時候,唯獨把年僅19歲的二哥送到了東北三叔那兒。在那兒的11年的時間里,二哥受了很多苦。但二哥從來不說,一些艱難的過往,都是我們道聽途說的。
他們之間的參差不齊,其實不是為財產,因為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父母,也并沒有什么財產。排在一起的十間房子,二哥和三哥分了較舊的五間,大哥和弟弟分了較新的一間。三哥和弟弟因考學出去,在外安家,就沒有要他們的這點兒房產,畢竟在農村,這房子也真的不值錢。
現在大哥家是我們的聚集地,別人心里怎么想的我不清楚,我個人心里,自父親去世后,我在大哥那兒能找到歸屬感。所以,忙碌之余,每周打一兩個電話問候一下大哥大嫂的日常起居,聊一些家長里短,是我最欣慰的事。打電話問候二哥在家如何?問三哥工作忙不忙?問弟弟一家三口可好?三哥和弟弟離大哥家近,過些日子,要是沒有三哥和弟弟的消息,大哥就給他倆打電話,讓他們過去吃飯。二哥一直留守在老家,我們每年也會回去兩趟,一是看望二哥,二是看一看到那親切的老屋。
我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現在是老太婆了),不僅得到父母的寵愛,也特別得到哥哥弟弟們的關愛。那些年大哥還有老家住的時候,只要我回去,大哥大嫂就特別高興。即使是現在,我大哥家要離開的時候,大哥大嫂一準有禮物要送給我。有時哪怕是幾個好吃的水果,也非讓我捎上。或許,在他們眼里,我永遠是他們的小妹妹吧?
能夠成為一母同胞,那是多么大的緣份啊。同吃母親的奶水長大,同在一個鍋里吃飯,同在成長過程中相互關愛,共同享受過幸福和快樂,也共同承受過苦難和挫折,這份手足情,不是世間最珍貴的嗎?即使成家后各住一方,但這份手足情也足以溫暖我們余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