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次胡仁源來訪,談起來說:“你弄文學做什么呢,文學有什么用處?”魯迅只冷冷回答了一句:“學文科的人懂得學理工科也有用處,這便是好處”。他知道,對于志趣不同的人,是完全用不著解釋的。 -- 《魯迅全集》
? ? “文科研究不都是跟著理科研究走么?比如出了某個新技術,哲學和文化文學就去研究這個技術下面的東西了”;“你咋會不懂哲學呢?你是學英語的,詞根詞綴很多都是拉丁文來的,往上看不就要了解哲學了么?研究文化不更需要研究哲學么? “
? ? 時隔多年,身邊又一“朋友”這樣問我。一、我不同意“文科研究跟著理科研究走”。二、我不懂哲學,并非所有文科學者都懂哲學,就如不是學醫的人人都懂外科手術,因為兒科在學兒科,婦產的在研究婦產科等。我不跟你談哲學,不是因為我覺得哲學無用,是因為我們談哲學就如“小白”靠著百度談剖宮產手術要切幾層、腦部手術怎么操作。
? ? 關于“文科研究跟著理科研究走”,我想不少人這么認為,“人文學科是坐而論道,沒什么實際用處;理工科對社會有貢獻”;“百無一用是書生,理科出來是實業家科學家研究最新科技,文科出來是書呆子”。
? ? 那我們首先來談談語言和文學,也即所謂“文科”里最狹義的學科構成。我是語言學生,我的專業為“美國文化研究”(因我校文學研究成果豐富,該專業在我校隸屬“英語語言文學”)。其實文化學跨學科程度非常大,如研究為何聯邦政府不如中國政府重視新冠,那屬于文化跨醫學范疇;研究如何“打貿易戰”,那可能需要文化跨商業及跨國際關系研究等等。那么這樣的文化研究有用么?“有用或者沒用,這種說法暗含了對象的存在。沒有對象的功用,這是無意義的表述。所以討論文科有沒有用,肯定得先追究一下對象,就是說誰在用了”。舉個例子,如果研究為何中國教育快速發展卻培養不出創新意識,那么,為了培養創新意識而做的教育研究及研究后的一系列改革,不能說無用。再舉例,文學研究如90年代的《嘉麗妹妹》研究,對于研究計算機的理科生來說當然無用,但對于啟發女性意識崛起,不能說無用。
? ? 理科當然值得學習,科技進步帶給人的方便無用贅述。但是,文科和理科是同樣重要的存在,其存在價值遠大于“有用”。
? ? 知乎有人說道,對于“文科無用論”,特別是中國語境內的“文科無用論”,能表示充分的理解。因為雖然作為一個價值判斷它的確是錯的,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現象或者說社會意識的存在,它是有原因的。回顧歷史,“文科無用論”的呼聲不止局限在如今的中國,在18世紀的英國,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美國,都有類似“文科無用”的社會價值導向。這種價值趨向的學名叫“industrialism”(“工業決定論”),簡單來說,這種價值判斷主張工業和生產部門是一個社會的基礎與核心,其他社會部門或者學術部門的重要性與它們和工業部門的相關性直接掛鉤。因此,在學術領域,工科賽高,自然科學也很重要。然而,現如今的歐美發達國家,“工業決定論”作為一種價值理論已經幾乎無人問津,而與之相應的,發達國家的人文社科則以以前沒有的姿態蓬勃發展著。那么,18世紀的英國,19-20世紀初的美國和如今的中國的哪些相似點使得“文科無用論”一時聲囂塵上呢?關鍵詞就是產業革命。18世紀的英國和19-20世紀初的美國發生了什么自然不必我多說,初高中的歷史課里都講過。而如今的中國也正在經歷這么一次產業革命。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看到身邊高樓大廈一天天蓋起來,高鐵,大橋一天天通起來,航天事業蓬勃發展,海軍空軍裝備驚喜頻出,IT業中國更是能夠站在全球發展的最前沿,而伴隨著這些,錢包里的小錢也一天天多了起來。所以,上至明文指定國家戰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下至民間自發的愛國主義宣傳,滿滿的都是“工業決定論”的味道。所以我說,“文科無用論”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意識,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
? ? 那為什么說作為一個價值判斷,它依然是錯的呢?現在我們假設,你生活的是這么一個國家,在這里,社會福利從搖籃到墳墓,衣食無憂且也有很多閑錢能讓你節假日就出個國度假。但是,在這個國家,高樓大廈已經建無可建,高速鐵路也已經能完全滿足國家的需要。各個產業部門也已經定型不會改變,相應的,你工作的工資只會按照工齡的增長而增長,不會因為經濟發展而增長,且增長幅度也已經封頂時,你還會覺得工業的地位有那么重要嗎?當然不太會。但是這時,你的身邊充滿了各個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群,讓你開始費解“我和他們真的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嗎?如果是的,可我們的文化卻如此不同,那我究竟是誰?公民又該如何定義?”,同時,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你發現你們國家的富豪們滿世界的吃香喝辣,然而你的工資已經十年甚至二十年沒長了。你又開始費解“這樣的社會根本不公平啊,可怎樣的才算公平呢?都說全球化是好事,可真的是這樣嗎?”。這個時候,文史哲,政治,社會,人類學等人文社科的實用價值就體現出來了。當整個社會都對這類問題充滿好奇且認為是十分有價值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會認同“文科無用論”嗎?因此,任何一個價值判斷,特別是在一定時間段在一個社會里流行的價值判斷,背后都是和社會的實際情況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當一個社會正在通過產業的升級和革命把蛋糕越做越大時,“工業決定論”必然火爆。而當一個社會的蛋糕已經大到極限,不能做得更大,而如何分蛋糕成為人們的頭號關心的點時,“文科無用論”必然會不攻自破。
? ? 因此,一句話總結,“文科無用論”有道理嗎?有,因為它是如今中國社會現實的最好寫照,但它正確嗎?不正確,因為當社會現實產生變化時,它就自然會消失。不過鑒于中國龐大的體量和發展潛力,我個人覺得這個時間不會太短。也許等到五十年后,中國真的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時,文科生和人文社科的好日子就要來了。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一開始是革命者,后來是工程師治國,以后越來越多的領導人會是學法律、政治、哲學出生。主席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曾說:“對于人文學科的“有用性”,我想打一個比方——一個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家里最沒用的東西,數來數去可以說是墻上掛著的那幅齊白石畫的蝦。但是家里有客人來了,你會帶他去參觀廚房和廁所嗎?我想,大家坐在客廳評頭論足討論得最起勁的,恐怕還是齊白石畫的蝦。這就是人文學科”。
? ? 人文學科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時期的時候,文史哲這些學科的萌芽就差不多存在了。我們的祖先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已經開始懂得跟女孩子說一些邏輯不連貫但是真情實感的話,這樣的表達方式后來被稱為“詩歌”,那就是文學的起點;一個親密的人過世了,大家覺得很舍不得,一定會舉行適當的儀式。根據考古發掘,從很早起的墓葬中,一個家庭男女老幼會葬在一起,他們的頭顱邊上會擺放一些彩色的石子。這些表明,我們遠古的祖先已經在考慮靈魂的問題,考慮人類從哪里來、死后又去哪里,這是哲學的起點;又比如,人們記性有限,時常忘記,所以,我們的祖先先會“刻木記事”和“結繩記事”,這是史學的起點。這些都說明了人文學科的存在是因為人性的需求,它跟物理、化學、政治學、經濟學這些學科不同。這些學科是在文藝復興之后逐漸分立出來的,它們能帶來一些實際的、非常具體的好處。但是,文史哲,包括宗教、藝術,就是源自人性,在人還沒有很理性地知道要干什么的時候,他就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本能需求。所以,人文學科是與人的本能聯系在一起的。它的思維方式,包括人才培養的方式,其實是與有著很強理性目的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的。
? ? 文科認識自己,理科認識世界。認識不了自己,認識了世界又如何?沉醉于自己的小世界,無法看清廣大的宇宙又如何?沒有哪一科是全科,總有覆蓋不到的地方,又沒有哪一科是完全無用的。何為有用?不能幫我賺錢,不能幫我提高生活就是無用嗎?因為我們現代人談論“有用”“沒用”時,我們的標尺并不是它是否能促進人的完善的成長與自我提升,而是它在市場上的價值。這不是我們個體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機制無處不在的灌輸、控制和規訓的結果。這些規訓已經固化成了根植于我們意識中的思維方式。所以哪怕我們說,文學、藝術、哲學能讓你看清社會權力的運作,不再受人擺布而不自知,能夠消解你的焦慮和困惑,能夠促進你智識和德性的發展,能夠增強你的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power,讓你成為更自由、更理性、精神更強健的存在,過上一種更好的生活—— 也并沒有用。 因為你聽到這些話的第一剎那就會感覺它們不切實際。不管你聽著多受觸動,你的內心深處總會有一個聲音在問:“但是它有什么用呢?它能讓我更有錢么?它能改善我的生活么?”那個聲音會說: “是的, ‘更自由、更理性、精神更強健’,聽上去很好;但我為什么要在意這些呢?我為什么要care什么自由、自主、理性、全面發展。 我為什么要care 我的欲望是否是虛假的、社會灌輸的、限制我的理性自由自我實現?等我有錢了再去追求那些虛的吧,現在物質富足才是我需要在乎的。 沒有錢我買不起房買不起車買不起名牌衣服,穿著淘寶貨住著出租房每天擠公交我怎么可能幸福?” 于是最終你會這些“無用的學問”提供的可能性都當作脫離現實的幻想扔在一邊。然后蓋棺定論:“說到底還是沒用。”
? ? 文科和理科,一個是研究做蛋糕的,或者說就是做蛋糕的。另一個是研究分蛋糕的,或者說就是分蛋糕的。做蛋糕的無論水平高低,社會總體而言還是持正面態度,鼓勵為主,即使是批評也多是建設性的。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蛋糕越做越小越做越差。分蛋糕的就不一樣了,不論怎么分,總會有人不滿意。叧外隨著社會進步,做蛋糕這塊各種分工越來越細,門檻越來越高,很多東西已經發展到了門外漢完全無法插嘴的程度。分蛋糕就不同了,雖然專業程度也很高,但人人都想表達自己意愿都要評頭論足。
? ? 最后想說:不要盲目崇拜“技術改變人類”,人們最該提高的是人文。人文是可以駕馭財富的情操,是可以貫徹技術的道德。 理科與文科,就像大腦是由邏輯與直覺,理性與感性,克制與沖動混在在一起才完整的 。人總要在某個時刻意識到自己對某學科的無知、愚蠢,并非常遺憾地接受這個現實。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
而內心強大的人 從不吝嗇贊美和鼓勵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