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習《祝福》,主要從小說三要素,即人物、環境和情節,來梳理祥林嫂的遭遇、分析其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魯四老爺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對祥林嫂的壓迫與摧殘。進而得出小說的主題:批判封建思想的黑暗腐朽,揭露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達對受壓迫人民的同情。其間,詳細分析了幾次環境描寫的作用,比較了祥林嫂兩次來到魯鎮外貌描寫的異同,贊嘆了“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不失為神來之筆,等等。但,也多是就一般意義上小說的寫法而談,分析較程式化,顯得“放之四海而皆準”,或者只是為已經規定了的主題服務,有故意貼近之嫌。
大概是由于“新文化運動”已有了“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樣歷史的定性,那這個時期的“政治正確”的文學作品,也必然是要表達反封建、反傳統的主題了。陳丹青認為今天的青年不愿談論魯迅,是因為看待的方式已被規定,“魯迅先生的文章與思想,已經被長期困在一種詮釋模式里,后來研究魯迅的人‘斤斤計較’,一天到晚根據魯迅的著作‘核對’魯迅的思想。”[①]他認為“核對”二字實為中肯,中學生對此或更有體會。高中語文教育嚴重滯后于研究界,對于主題是什么之類的問題,寫下“揭露封建禮教吃人本質”之類的答案,大抵不差。不說同一時期的作家具有獨特性,同一訴求下也有著風格與思想的差異,單說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有思想上的變化,用作品“核對”某種既定的思想,顯然是單調狹隘且說不過去的。
大學不修文學,不研文論,我便也不諳關于魯迅的前沿研究成果。大一暑假,聽了場趙曉力老師的講座。老師從法律研究者的角度細究文本,由各種時間線索推測出祥林嫂是童養媳;并由婆婆出賣寡媳、大伯收屋趕人,反問我們,魯迅真的是旨在批判封建禮教嗎?前面還只是信息的補充,這一問,就是對我以往所學的顛覆了。
細想導致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有喪夫、喪子之痛,但這不是直接的人為原因,是偶然性災禍,不歸咎于封建禮教。[②]人禍當中,首先是原先婆家將她賣給賀老六,使她不符合封建禮教中寡婦守節的規定,烈女也做不得,受到魯鎮人的鄙夷;其次是兒子死后,大伯來收屋,將她趕走,無家可歸,來到魯鎮打工,備受精神打擊。照正統的重視節烈的封建禮教,祥林嫂是不該被婆婆強賣的,中國最末的封建王朝——清朝,最重要的法典《大清律例》中也規定:“其夫喪,服滿,(妻妾)果愿守志,而女之祖父母父母及夫家之祖父母父母強嫁之者,杖八十;期親加一等;大功以下又加一等;婦人及娶者俱不坐?!?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3" target="_blank">[③]孀居婦女自愿守志,母家夫家搶奪強嫁,是要受到重罰的。所以,即使是在封建社會的禮教內,祥林嫂不嫁的權利是受保護的——雖然目的是為了提倡婦女守節。再者,孀婦雖然沒有完整的財產繼承權,但若不改嫁,她可以共享或管理夫家的財產?!洞笄迓衫分?,“凡婦人夫亡,無子守志者,合承夫分?!?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4" target="_blank">[④]無子寡婦應該立嗣,并且有一定的選擇權,以繼承夫家的財產。如果是無子無財,愿意守節,依封建禮教,也應該由宗族贍養終老。魯迅的小說《孤獨者》中,魏連殳的堂兄拼命想要將兒子過繼給他,是為了獲得他的房屋。皆是為財的小人嘴臉,但魏連殳的堂兄還算遵循了封建宗法禮教,而祥林嫂的大伯是連形式也沒有要了。
依循禮教或法典,祥林嫂都不該受這樣的人禍,但“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⑤]。在偏僻的農村社會,更是有舊式的習慣與結構代替了道德。周作人回憶道,“中國過去禮教上強調貞潔,但社會上一般人家寡婦再嫁也是常有的事?!?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6" target="_blank">[⑥]“除了禮教代表的士大夫家以外,寡婦并不禁止再嫁,問題是沒有她的自由意志,必須由家族決定,換句話說即是怎么出賣,賣多少錢,這樣辦好的再嫁是不觸犯禮法的。”[⑦]這個“禮法”,不同于士大夫推崇的“封建禮教”。至于大伯來收屋,是“因為收屋比爭取財禮更好,利之中取大”。[⑧]他認為, “祥林嫂的悲劇是女人的再嫁問題,但其精神失常的原因乃在于阿毛的被狼所吃,也既是失去了兒子的悲哀?!?a href="" target="_blank">[⑨]在沉重的悲哀中,給以禮教上的打擊的魯四老爺,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時,最明顯的原因,不一定是最致命的原因。我們看到的祥林嫂一生的悲劇,有封建禮教的參與,但不是始終由它直接摧殘致死的。不可忽視,中國的鄉土社會習俗與傳統的士大夫之道是并行的兩套倫理體系,中國傳統的鄉村土俗世界的倫理道德與傳統士人所推崇的社會上層文化理念,不是一樣的內容與體系,鄉村自有鄉村的道德。祥林嫂的悲劇恰在于她被視為物品而被鄉村土俗世界所利用,這是無可逃避的現實,精神上又被中國傳統的禮教思想和迷信的宗教不凈觀所鞭笞。上層文化倫理體系在鄉村發生流變,擁有鄉村命運的祥林嫂,來到魯鎮,來到士人禮教代表和迷信并存的魯四老爺家,在宗教、鄉村世俗、封建禮教的夾擊中求生,這是命運對她的戲弄,是導致她悲劇的必然沖突。在山村,她無法生存,來到魯鎮,她得到生活資料,卻毫無精神上的立錐之地,不堪重荷。那些茍且生存與鄉村土俗世界,卻又在文化上對他人進行道德上的譴責,凸顯自身的優越性,或者賞玩別人的痛苦的“看客”,也是悲劇的制造者。他們帶有封建禮教所指示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交織環境下所產生的劣根性。
《祝?!凡皇菃渭兊嘏蟹饨ǘY教的流弊,而是審視封建禮教與迷信的同時也審視著對封建禮教與迷信的批判。眾所周知,小說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但高中學習時,我還是把“我”之所想當成是作者所想了,老師還分析了“我”作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軟弱性。這次重讀《祝?!?,才發現,“我”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參與者,更是被作者納入觀察范圍的形象,這其中,也包含著魯迅對自我的拷問。
開篇,“我”作為一名新式知識分子回到魯鎮,三天之后便決定要走了,這既是由于與魯四老爺話不投機,也因為“遇見祥林嫂的事,更使我安不住”。我說不清人死后有無魂靈、有無地域、死掉的家人能否在地域見面。其實這一切對“我”而言無所謂,“我”支支吾吾說不清,是因為“我”害怕擔負我的回答所造成的后果,即使是良心上的負罪感。“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煩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敝狨剀X,以至匆匆逃走,“心里很不安逸”,都是源于“我”怕答話于她有危險,所以不敢下定論,以免不符合她希冀的回答隕滅了她最后稀薄的生命。孔慶東說這里表現出魯迅特有的“迷信可存”的思想。[⑩]敘述者不封建不迷信,但又深深明白封建迷信在民間所具有的頑強根基是不可能被一舉拔除的,而且,“我”甚至猶疑有沒有拔除的必要,一旦完全掃清,會帶來科學的解放,還是帶來更深重的苦痛?怎樣才能使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敘述者對此是無法斷定的。夏志清說,“敘述者對封建信仰對人們的安慰作用也抱有尊重的態度,所以才感到不知如何回答祥林嫂絕望的問題?!?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11" target="_blank">[11]我認為不錯,敘述者全然明白鄉村的文化倫理與他所接受的新倫理秩序之間,存在著的巨大的不可彌合的差別。正是在這不可調和的矛盾中,敘述者顯得無措與迷茫。他無法改變魯鎮的文化環境,也就無法從精神上拯救祥林嫂。無法認同鄉村舊有秩序的舊觀念卻又根本無法以新觀念進行“反抗”,所以想要逃避。國家瑋進一步指出,“‘我’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在回答祥林嫂關于靈魂有無的提問時最終站在了她的立場而不是代表了‘進步’或‘啟蒙’精神的‘我’的立場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對啟蒙或進步立場在潛意識中的不自信。”[12]也許舊有的某些因素,具有安慰劑效應。在怎樣才能創造一個新世界的新秩序上,敘述者沒有找到堅定的路徑。趙曉力也提到,“小說中的‘我’,一個‘新黨’,也并沒有做好重建新的倫理的準備?!?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13" target="_blank">[13]
對“我”的觀察,帶有作者審視自身的意圖。魯迅本身是一個在絕望中抗戰、在空虛中肉搏的人,他接受過比較直接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受到繁多的西方思想的影響,博采眾長,獨立思考,不懈嘗試,反而更加矛盾困擾。魯迅不是什么主義者,他是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又往往到達絕望的地步。正如汪暉所言,“魯迅對自身的矛盾有著深刻的內省與自知,但卻不得不同時信奉這些相互矛盾的思想,從而長久地處于精神的矛盾和緊張之中。”[14]也造成了《祝福》中我們所看到的深層次的思想漩渦,“故事的內容和明確的批判指向與故事的敘事形式之間構成了一種悖論關系:敘述者的態度自身遭到懷疑,而故事的反封建內容恰恰又是由敘述者來敘述的?!?a href="" target="_blank">[15]《祝福》文本就是作者思想矛盾的顯露。
《祝?!穼懹?924年,此時魯迅的心境正是彷徨于無地。用《彷徨·題詞》的話來說——“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他在《<自選集>自序》中也講到:“心境是凄涼的,戰斗的意氣卻冷得不少?!?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16" target="_blank">[16]這自然與當時的生活狀況有關。1924-1926年,是魯迅一生中的彷徨期,兄弟失和,團體論戰,《新青年》團體也已分化,各有前途各有歸所,魯迅在這種環境下于思想上重新審視自我。錢理群認為魯迅是“把啟蒙的外部危機轉化為自身的內部危機?!?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17" target="_blank">[17]“把困惑或絕望沉入自己生命的最深處,進行自我拷問?!?a href="" target="_blank">[18]魯迅嚴酷地拷問自我,得不出醫治的法子,但他始終沒有停止揭露社會的病痛,抱定“為人生”而做小說的主見——“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a href="http://www.lxweimin.com/writer#_ftn19" target="_blank">[19]
雖然彷徨,但依然抗戰。荷戟彷徨,并沒有放下武器,他依然是投槍的戰士。只是對投向的靶子,對周圍的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①]陳丹青:《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同舟共進》,2006年第10期,第14頁。
[②]參考楊志:《<祝福>釋義:啟蒙、宗教與幸福》,《 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1期,79-86頁。指出祥林嫂作為女人迫婚、再婚遭歧視,不幸根由是封建政治經濟文化,但作為人喪夫喪子,不幸的根由是偶然性災禍。
[③]《大清律例》卷一〇《戶律·婚姻》,四庫全書本,第672- 673冊。轉引自夏愛軍,許彩麗:《對<大清律例>中與孀居婦女有關條款的分析》,《西部法學評論》,2010年第5期,第28頁。
[④]《大清律例》卷八《立嫡子違法·條例》,第527頁。同上,第32頁。
[⑤]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頁。
[⑥][⑦][⑧][⑨]周作人:《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02頁、203頁、199頁。
[⑩]孔慶東:《孔慶東評點魯迅小說》,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頁。
[11]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頁。
[12]國家瑋:《啟蒙與自贖——魯迅<吶喊><彷徨>的思想與藝術》,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頁。
[13]趙曉力:《祥林嫂的問題——答曾亦曾夫子》,初稿發表于吳飛編:《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較視野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173-180頁。
[14][15]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彷徨>研究》,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4頁、283頁。
[16]魯迅:《魯迅雜文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第594頁。
[17][18]錢理群:《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5頁。
[19]魯迅:《魯迅雜文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第6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