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指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一重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二重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重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生追求與得意的哲學中,給出了最好的解釋。
我們的為人處世,亦有三重境界:先見之明是為人處世的智慧,知人之明是待人接物的修養,自知之明是立身于世的成熟。
先見之明的智慧
先見之明:指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發展的有預見性。
我們常用見微知著來形容一個人善于通過微小的一面而推測出全篇,并能夠使自己行之有效的處于有利之地。
從現代的哲學觀點來剖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而這又映襯著古人“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論調。
先見之明之人,能有從交織繁復的聯系中抽絲剝繭的能力,抉擇出事物本質的那條線索作為選擇依據。
他們的能于萬般變化中洞察世事,明辨事理;于泰山崩于前中沉著冷靜,謹慎睿智。
三國時期,司馬懿對于李勝的探視有先見之明,故而“裝瘋賣傻”,最終逼魏主“禪讓”,取而代之,“三國盡歸司馬氏”。
未雨綢繆者不會臨渴掘井。然在我們為人處世之時,最易亡羊補牢之錯,最終累及自身,囿于囹圄之中。
知人之明的修為
知人之明: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人之明者,管中窺豹,由容貌行為現人心。
蘇軾曾在《擬進士對御試策》中寫道: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知人之明的直接體現,便是做到知人善任。
耳邊不乏這樣的言語:我都開出高薪了都還招不到人或沒想到招進來的是個負心漢,悉心培養最后離職。
其實說的便是作為管理層有無“知人之明”這層修為。
不盡職場,生活亦然。知人之明,可助我們于泛泛之交中找到那個值得真心托付的人。
古人常言: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
說的便是我們在待人接物中,常常會被亂花迷亂了眼,難辨事情真偽,常常落得識人不清,應了農夫與蛇的下場。
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先見之明可以是巧合也可是過人的智慧與預見力,知人之明可以是后天磨礪的眼力亦可是諸如劉邦之流與生俱來的能力。
只要自知之明例外,其他兩者皆建立在對他們的處事中。人是感性且自私的生物。
我們可以理性地去評判其他事對自己的利弊以及其他人事的品行,但在對自身做出評價時去總會潛意識加以修飾。
因此,只有人成熟了,才能更為真切地審視自己,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會鬧出螳臂當車般的笑話。
世間最可怕的便是,人一生都沒有自知之明。終其一生,可能都堅信著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也聽不見規勸。
這不是為著目標而堅定不移,這是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當然,妄自菲薄也是不成熟的一種。與上面相反的是,更多人會在立身處世之時對自己自慚形穢,覺得自己沒有“成材”的潛力,而退卻。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能踐行于身,便是成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當然不停地抱怨自己總是一錯再錯、遇人不淑時,可曾思量過人生這三重境界,自己連門都還沒摸到啊!
鴿在說
我訴恰是你的心事,
便是你我不語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