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收拾利索,我靠在沙發上看書,愛人坐在一旁桌邊在電腦上編教材。安靜中,一股淡淡清香鉆入鼻中,細嗅,真好聞呢。細一打量,一米遠的菜籃中一排排西紅柿整整齊齊列著隊,淡香就是它們散發出來的。
味蕾勾動,饞蟲爬出。正好也有些口干。
“我要吃一個西紅柿。”我對愛人說。
“我也要吃一個西紅柿。”愛人對我說。
好的,我來洗!選出兩個又紅又大手感軟些的,綠綠的蒂,掰下時又散發一種綠色的味道,放在手心置于鼻下細細聞,又是陶醉。
奔到愛人身邊,手伸到他的鼻下,
“你也聞聞。”
“嗯嗯,好聞。”
清水洗凈了,和愛人一人手捧一只吃將起來。
一口咬下去,甜美的汁液充盈舌喉,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吃出了小時候的味道啊!
01
小時候的味道是陽光的味道。那個年代大棚是很少見的,萬物運作,欣欣向榮,離不了陽光照射、水和空氣滋養。
人們在田間揮鋤勞作,一顆汗珠摔八瓣。
攢積各類農家肥,所有肥料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沒有工業合成劑殺蟲促生長。
六、七十年代上學的小伙伴們大多有過這樣的經歷,學校布置積肥任務,放學后、假期里,手拿小筺、小鏟,雙目脧巡地面,驢糞、馬糞、牛糞,總之各種糞搜入筐中。回校報數,量多的還會受到表揚。這個一方面反映出勞動最光榮,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肥料寶貴、不能浪費。
小時候的味道是四季轉換的味道。那個年代每一個季節的作物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秋果不會一到夏天就成熟,冬季也沒有琳瑯滿目的水果蔬菜。一到秋末,城里的菜店會排了長長的隊伍,成筐的西紅柿買回去用于制成醬,成筐的土豆、成捆的白菜大蔥買回家儲存過冬。
小時候的味道就是果實自己的味道。黃瓜是黃瓜的味道、西葫蘆是西葫蘆的味道、豆角是豆角的味道。那時候很少見到切開的西紅柿里面是空的,倒是記得有一次拿起一個紅艷艷的,赫然有蟲洞,掰開,胖胖的小蟲正享用甜美汁液,也就留給它吃了。
前幾天一時心血來潮,隨意買了十來八個西紅柿,被愛人嘮叨了好幾次。因為切菜時見不到湯汁、咀嚼時囗感不爽,著實看到是西紅柿,吃起來嗯…就是咽了完事。
吃到這么美味的西紅柿,不由地想表一表那個供應了地道食材的人。這是一個年輕人、一個農場主。
02
去年夏天,朋友介紹有一個農場,西紅柿特別好吃,其它蔬菜、水果品種豐富多樣,是個適合釆摘的地方。于是呼朋引伴去體驗一把,果然乘興而去,滿載而歸。
農場很大,每個大棚栽培一種類型,有水果類的西瓜、紅玉、綠羊角脆、白羊角脆 、酸甜果、小西紅柿;有茄果類的西紅柿、豆角、黃瓜、長茄子、圓茄子、青椒、尖椒;有葉菜類的生菜、白蘿卜、紫甘藍、玉谷葉子、茼蒿、小白菜、西蘭花、菜花、曲麻菜、紫菜花、水蘿卜。還有雞蛋、鴨蛋供應,也是農場自己養的雞鴨產出。
陪同釆摘的小姑娘,也就是農場聘請的管理人員,都是在讀的大學生,利用雙休日勤工儉學。釆摘時,小姑娘手提菜籃,拿著菜剪,每進入一個大棚,先講解釆摘注意事項,因為每類作物的釆摘也是有要求的,既便于釆摘,還要保護好苗木不受損傷。
釆摘盡興了,農場還有自己開辦的餐廳,供休憩、午餐。菜品有農家炒雞旦、涼拌西紅柿、干炸蘑菇……所有食材都是自家種植,要的就是個新鮮。做飯的大嬸是周邊村婦,談不上高超廚藝,但飯菜順口,要的是原汁原味。
一次吃中餐遇到農場的開辦者,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小年輕。順其自然地一群人坐在一起邊吃邊聊,農場主對自己主打的綠色有機農作物很自豪,還有許多規劃待付諸實施。
想開個豆腐坊,用自己的豆子做出放心豆腐。
還想擴大規模,產出更多不施農藥,有機放心的作物。
還想開通送貨上門、方便百姓生活。
……
大家一致表達對西紅柿的熱愛,年輕人回答:這是反復精心培育的品種,甜美的口味的確吸引了很多人。
03
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我們常常感動于食物的精美、廚師的用心,但劇中表達出真正一流的廚師,最講究的是食材的新鮮、原味。
科技的進步、有心人的努力,令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樣、生活越來越便利。
手機訂購了這家農場的菜品,很快就送來了。要的就是新鮮水靈。
西紅柿里的陽光味道,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