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起床時,手機上看到消息,說楊絳先生去世了。
一位女士被稱為先生的,在我的第一反應中也只有她這一位了。
不出所料,當天的朋友圈就被刷屏了,不管熟悉她的,還是不熟悉她的,人們紛紛表達了對這位文學家的深切悼念之情。
說實話,她寫的書我一本都沒有看過,錢鐘書的書也沒有看過……對于不了解的事物,我一向是不亂發表意見的。我只想聊聊,為什么我們屢屢為這樣的消息買單。
轉發的人當中,有多少是讀過她的書的,而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心喜歡她的作品、敬佩她的才華的?這其中,我不敢說大部分人都是跟風,但在點開文章的標題之前連楊絳是誰都不知道的,絕對不是少數。
至于某些瘋傳的手寫體雞湯語錄,強行冠以楊先生之名,我只能表示呵呵。
不由得聯想到前一段時間的兩件事。
一是科比退役。祝科比“一路走好,天堂沒有傷痛”的梗就不再復述了。不管男生女生,打籃球的還是踢足球的,甚至玩乒乓球的,都變身科蜜,仿佛不如此就沒有了青春,沒有了信仰。
二是引力波的發現。一夜之間,大家又都成為了理論物理學家,開始關心起宇宙的基本運行法則了。人們在感嘆愛因斯坦的天才時,也許并不清楚相對論到底說了什么,也不知道愛因斯坦自己最引以為豪的,其實是對光電效應作出了正確的解釋,由此極大地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現在確實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但同時又是一個思想很貧乏的社會。因此,我們的社交媒體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被此類新聞以一種非正常的方式引爆。我們用一個個羅列的標題來打造自己在虛擬社會里示人的形象,尋找一種群體的認同感。至于正文到底說的什么?反正也沒人真的仔細看完。
我想,老人家一定希望能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成為大家在社交媒體上提升自己逼格的素材。如果真心關注她,喜愛她,在平時多多讀她的書,體會她想傳達出來的思想,這樣才是對一個文學家、作家的最大尊重。而不是去關心她和錢鐘書的戀愛故事,我無法揣測老人家的心思,但我覺得“錢鐘書夫人”這個標簽并不是她最想呈現給世人的。
逝者已逝,請不要將其拿來消費,就是最好的尊重和祭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