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久世一的寫作課,是因為自己寫小說遇到些困惑和瓶頸,希望能有完整的理論來點撥一下。知道久世一的寫作課,是因為舒明月的推薦。舒明月在豆瓣寫關于文筆和閱讀的專欄,也在在行掛牌分享寫作心得。我約見后,被加入了一個寫作微信群,就是在那看到了久世一發的寫作課開班宣介。應該是最早報名的人之一吧。
話說,久世一這三個字實在是太難打了——用微軟自帶輸入法的應該知道我在說什么——老師要不要科普一下為啥給自己起這么個名,順帶自我介紹一下呢?我都上完五堂課了,也沒有等到啊。
先拋磚引玉一下吧。
我算是從小喜歡閱讀與寫作的“好學生”。小學時開始讀紅樓夢,初中看了一堆武俠,高中時最喜歡二月河的雍正與康熙。然而,沒有選擇文科,而是學了工程。于是大學往后,正經的文學閱讀戛然而止(沒營養的網文不算)。
工作十年,涉獵算廣經歷也算豐富,思考和感悟不斷積累,終于在今年下決心開寫,把自己心目中大背景下的人物、故事、選擇,訴諸于文字。先是挑了一個人物的幾個片段寫了大概1萬多字的中篇試水,發動親朋好友提供反饋。結果,自己寄予了多少希望,就收獲了多少的指數級打擊。最關鍵是,大家說得確實都——太對了!
開篇拖沓,缺乏沖突,劇情平淡,沒有結構,兩條線目的不清,不吸引人,讀不下去。。。。。。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小說作者,我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舒明月“四有”理論來看,對我而言,除了“有料”不是太大問題(自己擅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劇情細節,畢竟動筆的原因就是料太多了不吐不快),其余的“有趣”、“有用”、”有力”部分都問題多多。
一邊吸取經驗教訓寫連載,一邊尋找小說寫作教程來自我指導。五堂久世一寫作課聽完,要說,真是汗顏于自己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就悶頭開寫!
視角過渡,起承轉合,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式,沖突的目的,從結局往前構思,等等,仔細咀嚼,茅塞頓開。
著重說說對我來說最收獲最大的,從后往前構思。
布局、起承轉合、人物真相的揭示,這些的完成,在我看來都開始于從后往前構思,再從前往后鋪排。
我自己正在寫的長篇,正好完全相反,是先有個開頭(拜上次失敗的中篇所賜,這次很注意開篇的沖突和懸念),順著開頭延伸故事寫了尚算有可看性的幾章,然后就拿不準要如何繼續了。換言之,一個小段落結束后,劇情要如何推進到另一段,多久爆發一次片段沖突,段與段如何連接,每個片段沖突又如何層層遞進,引向最后的大轉折、沖突,以及結尾,又如何構造一個有力而不突兀的結尾?
以我所寫的成長為例,最后的結局如果是主人公的某個選擇,那么她是如何從小說開篇的狀況發展到最后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是什么人,什么經歷,什么時間點的什么樣的頓悟,促成了她做這樣的選擇?她的主要沖突人物/事件是什么,這些主要沖突人物/事件又是經過了什么樣的過程,才與主人公爆發了最終的沖突?
關于懸念,最后的選擇必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就需要前面的明寫暗寫交織。明寫的也許在最后一刻被放棄,而暗暗鋪墊的就付出水面,讓人聯想起過往種種,有恍然大悟之感。
從后往前構思,織就一張無閑筆的嚴密大網,將故事與人物一網打盡。
不說了,改文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