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立意來看,吳導可謂用心良苦,想要以此喚起社會和民眾對日暮西山的傳統文化傳承與消逝的重視。當年張藝謀拍《活著》時,影片中也有對關中皮影戲這個古老傳統的堅持和呼吁。從他們拍片的初衷上來看的話,這算得上是一部有情懷的電影。
從影片的拍攝技巧上來看,這應該是八九十年代那種農村故事片的拍攝手法,談不上技巧,不過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拍。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沒有正反兩派的激烈對抗(戲劇沖突),也沒有請當下炙手可熱的大牌明星加盟(營銷噱頭),很平實的劇情推進(戲劇張力),給人一種真實感,親近感,當然,因為缺乏戲劇所需的沖突和張力,對于沒有農村經驗的年輕觀眾來說是個短板。我想這是吳導對已經消逝的鄉村文明的追思和堅守,影片給人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令人無限懷念的年代感。整體節奏緩慢,情感飽滿。
但這并非就說《百鳥朝鳳》是一部多好的電影。它是根據作家肖江虹寫于2009年的中篇小說《百鳥朝鳳》所改編。劇情大致一致,但在結尾的處理上稍有不同。影片的結尾是以焦三爺的去世,暗示傳統文化的沒落和一代人對于傳統的至死堅守。影片通過年輕人紛紛進城,吳導留給傳統文化的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徒弟游天鳴站立在焦三爺墳前吹奏的《百鳥朝鳳》似乎是一種隱喻:他吹響的是對傳統文化消逝的挽歌。
小說中的結尾焦三爺并沒有死,而是跟著另一個徒弟藍玉進了城,成為了工廠的看門人。留下不知所措的游天鳴,為著答應過師傅的要把技藝傳下去而孤獨堅守,對未來充滿未知。其實我更喜歡小說的結局,情感相對平淡,沒有影片中隨處可見的煽情或充滿煽情的背景音樂。小說的結局顯得更真實,師傅都為了生活另謀出路,只剩徒弟一人不知如何是好,這也更能表達出個體意志在面對城市文明對農耕文明鳩占鵲巢時的無奈和順從。吳導改編的影片結局,看得出更多的是為了呼吁,引起重視,但唯恐力度不夠,似是用盡了最后的一點心力和感情,沒有小說的那種留白。感情似乎太過飽滿了,顯得濃稠,讓人有些壓抑,而不是感動。
同時,影片在人物的設定上,也有小小的瑕疵。焦家班每次溜活,還有最重要的傳聲,都能引來鄉鄰自發的鼓掌,這對從農村出來的我來說,多少覺得有些擺拍的嫌疑。知道吳導是為了烘托氛圍,襯托人物形象,但似有些過了。焦三爺的農民身份與他動輒一大段演說的說辭也顯得有些不符。我所竟見的農村老藝人,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如此嫻熟地掌控語言和場面,他們只是個手藝人而已。雖然是吳導遺作,但不能因此對影片就降低了評價的門檻。但我表示理解,吳導太想拍出他要的那個效果,他有太多的感情需要宣泄。
有瑕疵的還有吳導對于鄉村的描述,如今的農村凋敝貧窮,荒涼落后,早已不是吳導鏡頭下所描述的雞犬相聞,阡陌相連,人人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從嗩吶這一傳統文化的沒落,我們隱約推的出鄉村文明的不復存在。吳導是把他有關鄉村文明的一些美好和幻想都通過鏡頭呈現了出來。有寫實的,更有寫意的。總之,你看到的,并非真正的農村,即便放在二十年前。從《老井》到《變臉》到《百鳥朝鳳》,可見,吳導不僅對傳統文化,更對鄉村文明充滿了深深的留戀,他愛那片鄉土。
這部片子在當下的社會發展階段來說,多少顯得些生不逢時,不僅許多的年輕一代早已遠離農村,就連他們的父輩也早已離開土地。看影片時,雖然還能找到一些心理認同,文化認同的痕跡,但鄉村文明已逝,傳統文化早已不存在,他們也早已加入城市化摧枯拉朽的發展進程中,為了生活變得功利,膚淺,這也是影片上映后受到冷遇的主要原因吧。倘若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九十年代末新世紀初,應該是部不錯的電影。
拋卻以上這些因素,單從個人喜好上來講,我喜歡這樣的片子。有網友也說:中國并不缺好電影,缺的是好觀眾。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好電影與好觀眾最終能不能見面,還要看一小撮人的臉色和全國各大院線經理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