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說一聲,再見
? ? ? ? 再見,往往在離別之時表達感情的詞語。當真心實意的說出這兩個字,包含的,應該是些許的不舍和對下次再見面的期待。可是,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說出“再見”這個詞呢? ? ? ? 古人的離別詩中,好像對于“再見”這個詞,并沒有太多的著墨。有依依不舍,卻不知故人何時能回的“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有對友人不舍,卻無奈只能告別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對離別之人表達美好祝福,豁達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有無論相隔多遠,我們相互思念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有對未來再次見面的期待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可也是“君問歸期未有期”。
? ? ? ? 更多的,好像是望向離別那人遠去的背影,默默哀傷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縱有千般萬般不舍,我只能留在你身后,默默注視著悠悠江水帶著一葉小舟,慢慢離開我的視線。我知那舟中有你,我親愛的朋友。可我只能目送你的離開。從今以后,山南水北,天各一方,即使“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可是朋友,我依舊不能陪你走完剩下的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你在千里之外的遠方,我們不知何時能再相見,可能此生再也不復相見,這美景,以后我要與誰共賞?這美酒,以后我能與誰同醉?“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從此我們之間,是不是只能靠回憶度過?如果這樣,這良夜美景與我又有何意義?
? ? ? ?如果上蒼足夠仁慈,或許很久很久的以后,我們將會相見,可那時,大概也是“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了吧!看,自古以來,我們都是最不愿面對離別的。
? ? ? ?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珍惜,要善待,可從來沒人教我們,如何好好離別。大概離別總是讓人不開心,所以我們逃避并且避諱去討論。尤其是生與死的告別。可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啊!
? ? ? ?有時候會想,我們從出生以來,就是為了說再見的。一路我們告別了搖籃,告別了年幼無知,告別了兒時玩伴,告別了青春懵懂,告別了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姐妹,告別了校園……我們不喜歡離別,卻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離別。我們說著“再見”“再見”“再見”……再見?何時能再見?現在雖然不像古代,生離或許就是死別的前奏。可是,我們的那句“再見”,又能輕易兌現么?看看相冊里的那一張張臉,有多久,你們沒真實的出現在對方面前了?多少句的再見,真的就是再也不見?
? ? ? ?每個人出現在生命里,都是有理由的,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你。有的人,就是用來讓你練習告別的。說出口再見的那刻,或許自己心里就已經明白,這是再也不見了……學會離別,學會好好告別,人生就是要好好告別的,不是么?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即便只是擦肩,是否也該好好說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