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模仿能力日漸提升,大人的言談舉止都對他有著顯著的影響。
他的小腦袋正在迅速地接受來自全世界的各種信息,信息的種類越多,孩子的神經中樞就越發達。所以我總堅持只要能帶著孩子出門,我都必須帶著他。我希望他能觀察到更多不同的人和事,從而來模仿和學習。
小雪老師評價,對比同齡的孩子,嘻嘻的語言發展不錯,大人說的他都能聽懂,一些詞語也能模糊發音表達。另外,我總擔心我以及孩子他爸和孩子說普通話,爺爺奶奶說方言,給孩子講繪本和唱兒歌,我用的又是英文,孩子會不會產生語音混淆。小雪老師明確告訴我,這不會產生很大影響,在固定的時間段和孩子說英語是沒有問題的。孩子接受的信息越多,他大腦存儲量就越多,可能會讓他語音輸出要稍晚,但他會說話后能聽懂,且會講多種語言。
這番話讓我重新回憶了一下張思萊的育兒手記。為了讓孩子不出現語音混淆,她們全家都約定講普通話,不講方言,讓孩子能更準確地語音輸出。看到這里,我又有些擔心了。我開始上網到處查資料,于是看到了一個作為早教專家的知乎網友這樣回答:
寶寶如果需要接觸多一門語言,三歲以下是最好的時機。因為三歲前人的大腦結構,是可以接受最多五種語言同時作為母語來接受的,并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和方法,是和三歲以上的孩子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在三歲以前完全不用如何去教孩子說什么語言,只要給他足夠的環境和足夠的刺激,他就可以自己完成語言的輸入(聽)和輸出(說)。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28835/answer/13727734
另外,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學前項目總負責人伯頓·L·懷特說:如果家長的兩種語言都說得很好,那么從一開始就應當自然地對孩子使用這兩種熟練的語言,并且一個家長始終說他熟悉的語言,另一個家長始終說另一種他熟悉的語言。
比如中美組合的家庭,美國爸爸應該說英語而不是說不怎么標準的普通話,中國媽媽應該說普通話而不是說不怎么標準的英語。有研究表明,在這種雙語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們雖然在頭2~3年中,他們的語言能力會比單語家庭的孩子發展得緩慢一些,但是到了滿4歲或5歲時,他們不僅能趕上其他孩子,還能掌握兩種流暢的語言。
資料中提到,我們除了可以讓孩子自出生就處在多語言的環境中,來提升孩子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還有一次機會。孩子三到四歲有一個語言敏感期,在這種時候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對他們來說非常容易,過了這個時間段后,再學習外語便與成人無異了。
看完這些資料,我稍感安慰,我想起來幾個身邊的案例,我表姐的兒子今年三歲,他的方言說的非常標準,入學后接受普通話也是毫無壓力,他在入睡前多次聽英文歌曲后,竟然能唱出完整的英文歌,我表姐英文很爛,所以對于自己兒子突然會唱標準的英文歌感覺非常神奇。
老公自家的一個侄女,今年四歲,跟著她姐姐學了幾遍韓語歌后,竟然能唱那首權志龍的《loser》了。我作為一個語言學習愛好者,表示這學習能力簡直不要太強!
那么,我以后還是安心地按照我以前的語音輸出方式和兒子交流吧。親愛的們,如果你們已經錯過了從小對孩子的多語種灌輸,那么一定不能錯過三之四歲這個敏感期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