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感謝double呈同學,謝謝你給我推薦了這本書,讓我能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體系,也是就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這完全顛覆了我以前對心理學的認知,帶給了我巨大的震撼;
第一顆震撼彈: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說小時候受到的虐待等創傷會決定人的一輩子,而阿德勒卻說: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是的,“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然而現實中的我們總是去回避責任,把自己生活中的失敗和不如意推給各種各樣的理由。同時書中更是闡明了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是“目的論”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種目的可以讓我們不做改變而活的更輕松。比如遭遇困難或逆境而留下創傷,我們往往會把自己往后的失敗或不如意,歸咎於別人所帶給我們的不幸。這樣,如此的生活著,比做出改變就容易多了。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安逸。我們每個人之所以無法改變,就是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所以我們每個人并不是無法改變的,而是缺少改變的勇氣。進一步說,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顆震撼彈: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是的,我們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剛開始我覺得我們的煩惱多的是,哪里僅僅只有人際關系,我煩惱錢不夠用,工作的爛事一大堆,煩惱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怎么可能只有一個人際關系?但是阿德勒卻說:我們的煩惱有千萬種,但是根源只有一個,只要你仔細且深入的想一下你煩惱問題的目的,就會發現是為了人際關系,就是為了不要讓人看不起,要得到別人的認同。
那我們為什么會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呢?這就是我們的自卑感在做怪,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這就讓我們產生了追求優越性這一需要。這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需要與他人比較的煩惱。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消除這種煩惱呢,阿德勒就提出了他認為的“追求優越性”,就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也就是說我們要放下與別人競爭,需要是自我的不斷超越,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在意你自己的臉的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把別人看成是自己的競爭對手,而是人人都是我們的伙伴,那么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第三顆震撼彈:課題分離:做好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煩惱的根源在于人際關系,那人際關系矛盾是怎么產生的呢?
這都是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區分課題呢?這就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的結果最終需要誰去承擔。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總是以“為了你好”來妄加干涉我們自己所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但是父母的行為有時候完全是為了自己滿足自己的目的,只有你讀書好,上好大學,有體面的工作,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有面子,而不會管你是否真的喜歡你所學的專業,你所從事的工作。但是后果卻要我們自己來承擔:我們做不了真實的自己,人生充滿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我們所做的應該是去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課題,讓他們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只有他們在經歷過困難中才能學會成長,就像孩子的鞋帶最終還是需要他自己來系。
我們要想我們的人際關系變的輕松,就需要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他人(包括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不追求他人對自己的認可,不害怕被別人討厭。想想以前的自己總是為了可以能夠和每個人都能相處好,也可以說是為了能讓他人對自己做到認可,往往卻是吃力不討好。
第四顆震撼彈:活在當下!
阿德勒說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們能擁有的只有當下,也就是此時此刻。因為過去已經無法改變,未來總是充滿不確定性,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當下,過好人生此時的剎那。
我們只有在當下好好的努力和奮斗,只要此時此刻是充實的,認真的活著的,那即使我們的生活總結在此刻,也是一種完結。人生的路途是沒有目的地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我們的人生。
最后,還有很多的震撼我無法一一寫出來,這是一本需要我們時刻去翻翻的書本,因為里面很多的觀點都是反常識的,我們如果不去時刻的提醒自己以及去生活中實踐,那這本書最終也只能成為一碗心靈的雞湯,我們也只會繼續自己以前的行為模式而無法去改變自己。
希望每個看過這本書的大家都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