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好久的小學群突然又活躍了,陸陸續續有同學冒出來,老班長開啟了語音聊天模式,一時間嘰嘰喳喳的全是熟悉而又親切的家鄉話,倍感溫馨。
很久沒有聽到如此純正的家鄉話了,我沉迷其中,聽了好一會,這才開口,不曾想,我還沒講兩句,群里炸開了鍋,有人說:“你口音怎么變這樣了,城里混兩天洋氣了,一點都不像本鄉本土的農村人了,對得起老祖宗嗎?”這突然出現的刻薄話語讓我有點無所適從,更讓我憤怒的是,沒有任何人站出來替我說話,就好像他說的是事實一般,群里出現了短暫的死寂,我不得已只好保持緘默,切換打字聊天,發了一個哭笑不得的表情,等了一會,退出語音聊天,屏蔽了小學群。
于我而言,小學那群伙伴,是人生路上第一批朝夕相處,攜手并進的好朋友。以前路窄,我們并肩而行,后來的路越走越寬,我們的經歷,看法也不盡相同。君子和而不同,我尊重彼此的不一樣,我并未駁斥。
但這是口音第二次讓我覺得很難堪!
小學畢業那年,我從村小考到城里一個普通初中,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使得我很難融入他們的圈子,我一直積極主動嘗試與新同學熱切交流,可他們總是讓我說慢點,講清楚點,他們表示聽不懂。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先用家鄉話講一遍,接著用普通話翻譯一遍,那時候我做夢都想和他們像普通朋友一般熱切交流,可換來的只是我不止一次聽見有同學模仿我的口音,接踵而至的是旁人的哄笑!變聲期那段時間,我的嗓音低沉而沙啞,我厭倦了別人的模仿,我變得很不愛說話!而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變聲期結束,身邊的同學已經能聽懂我講的是什么了,我的口音已經很像城里孩子了,不會有誰再模仿我的口音了!
可是,我再也講不出一口純正的家鄉話了!
不知從何時起,理想變成了離鄉,這兩年,我上了大學,去了更大的城市,在這里,我不舍得吃水果,生不起病,找不到女朋友,很多夜晚,一個人站在寢室陽臺,看著外面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時常會有期待,什么時候,那發著光的大樓能有一個角落能屬于我,我很想自己能夠留在這,我不想回去了!即便這意味著,故鄉再無春夏,只剩秋冬。
但也并不能說明,我忘本!
也許你也有過這種感受,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最先抱成團的總是那群來自同一個小地方,有同樣口音的外地人。
對于城市而言我始終是外地人,而老鄉是這個城市最親切的詞匯。離家以后,我學會了小心翼翼,斤斤計較,學會了如何在這個危險的地方明哲保身,學會了冷漠。可面對老鄉,面對那一口親切而又質樸的家鄉話,我總能很快卸下防備,敞開心扉,與他們坐而論道,無話不說。曾經我也很疑惑,我讀了那么多書,走過許多路,認識了不少人,也開始按照城里人的模樣打扮自己了,甚至近幾次回家,已經不大能接受村里的很多生活方式了,我開始和我最習慣的生活背道而馳了,那是否也就意味著我忘本了呢?老鄉們笑我傻,他們說:“我每次著急生氣,嘴里蹦噠的,都是家鄉的方言。”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無論你走過多少路,認識多少人,讀過多少書,那些你曾經經歷的,不管是故鄉漂浮的云,流淌的小溪,還是你曾張口即來的方言,都將融入你的骨髓,成為你血液的一部分,終身無法抹去。誠如宮崎駿先生所言,哪里會忘記,只是想不起來罷了。我不是忘了我的根,我只是把故鄉對我的哺育融進了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