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1966年,桃溪各大隊抽調民工,建設增豐水電站。1968年1月起桃溪公社開始有柴油機發電,用于廣播和會議所需及照明(公社院子里結束了使用煤油燈和煤汽燈的歷史)。到1971年4月增豐水電站建成發電。隨后,小瀾、魯溪、湘坑、新田、田雁、新貢、新華、新蘭等大隊建有水輪機系統,用于發電或加工。1983年閩水電032號文批準興建陂礤口電站,同年9月破土動工,1987年7月1號機組開始發電,1988年10月全面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浩甲里開始通電,應該就是1987年陂礤口電站機組開始發電時。不過當時電壓極不穩定,時斷時續。直到1988年9月13日城關-桃溪35千伏輸電線路竣工,同時將增豐和陂礤口電力合并輸入縣網運行,那時起實行不限時的晝夜24小時供電。
有電只是解決了照明的問題,大山和外界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廣播是最早的方式。1969年,“大辦廣播事業”,桃溪公社開始架設廣播線到各大隊,到1972年實現“村村通廣播”。2008年再次施行“廣播村村通”工程。關于電視的記載是這樣的:1983年,桃溪供銷社第一次分配到兩架彩色電視機,公社機關和魯溪村民童某華各買一臺。當時本土還沒有電視信號,要把接收天線設到山頂搖準方位才可微弱收到“嶺南臺”聲像(1981年縣城才建第一座電視轉播臺)。1985年,桃溪鄉、巖前、東留、十方建成電視轉播臺。1990年小瀾村建成全縣村級第一個電視地面接收站。1996年起實施“電視村村通工程”,2000年小瀾泉坑背和新華革命基點村開通了有線電視,鎮所在地開通有線電視光纜,節目從原來的8套升到25套,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2005年全鎮牽入有線電視網絡1654戶。
1988年6月利用原桃溪公社膳廳設立錄像放映廳。1995年起錄像放映機VCD、DVD逐漸進入農家。
1946年(民國35年),架通縣城至桃溪40公里,桃溪至亭頭12.5公里,亭頭至小瀾10公里電話線路,至1949年因失修不能使用。1950年架設縣城至桃溪土改專用電話線路。1950年開辟縣城至桃溪、桃溪至湘店步班郵路(即肩挑步行郵件,1960年改為縣城至桃溪汽車郵路)。1956年2月桃溪設郵電代辦所,1958年升格為郵電支局,1979年改為郵電所。“公社化”時期各大隊和社直社辦單位均有電話,電話機型幾乎都是手搖式。1988年5月桃溪出現自動電話(即長話、市話、農話“三合一”),最先在郵電所和鄉黨委辦開始使用,隨后不斷增多。1993年6月起,桃溪只有少數幾人開始使用尋呼機(BB機),分數字顯示和中文顯示兩種,至1997年全縣無線尋呼用戶達13802戶。1996年全縣移動電話用戶有506戶(當年桃溪使用移動電話的屈指可數,有三、五人首先購買),到1997年春大部分還是“大哥大”(模擬手機)。“全球通”在1997年下半年開始走俏,1999年底移動電話用戶猛增,其中大部分是數字用戶。2000年,隨著新華、新蘭程控電話開通,桃溪鎮15個村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2005年全鎮擁有程控電話4134部。如今,手機成了男女老少生活必需品,基本達到“人手一機”,且進入4G時代。
中國郵政在過去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在通訊行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過去拍電報是按字數計算的,比如“父病重,速歸”,可以說惜字如金。匯款用的多數也是郵政儲蓄的匯票,收款人拿著匯票到收款地的郵政儲蓄去領取現金。我1995年去西北上大學,大學期間,最盼望的就是收到匯款單了。如果家里生活費匯款單未及時到,只能節衣縮食或向同學請求短暫救濟了。
在未發明傳呼機之前,書信的往來是人們與遠方親朋之間聯絡的唯一方式。讀著親朋從遠方親筆寫來的信件,無論是表達想念牽掛,還是囑咐重要事項,都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而郵票成了很有收藏價值的紀念品。大學時,跟家里和同學聯系的方式,也是通過寫信的。宿舍里有個習慣,每當班里負責收信的同學拿著一摞書信到宿舍分發時,如果有自己的,自然是欣喜的,如果沒有,多少是失落的。當然,那個時候,由于高中同學畢業后分別考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學,同學之間也是經常通信的。有寫給關系比較鐵的哥們,有寫給曾經喜歡過的女孩。倘若心儀的女孩回信了,那娟秀的筆跡也是夠興奮一陣子的了,至于敢不敢表白,那就看膽量和勇氣了。其實,你會發現,大學里跟你一直有書信往來的高中同學,大學畢業后無論是否在同一個城市工作,聯系還是會更緊密更頻繁些,關系可能相對其他同學自然親切些的。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親筆書寫一封信郵寄給心目中重要的人,那種儀式感,不是冷冰冰的電腦打字可以媲美的。可惜,高科技的發展,這種儀式感幾乎已經被人們棄用了,是時代變了嗎?還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變了?或許都有吧。
上大學時,宿舍安裝了IP電話,是用電話卡那種。撥打電話需要輸入電話卡號和密碼,正確后方輸入需要撥打的電話號碼。電話卡有10元、20元和50元的。2000年前,老家浩甲里未安裝程控電話,我打電話只能打給在鄉黨委的橋哥或在中心小學工作的大哥。
1997年左右,大學校園里,看到高年級的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長在腰間皮帶上挎個黑乎乎的小四方形的機器,時不時“滴滴滴”地響幾聲,然后看學長一臉神氣,一溜煙小跑到公用電話亭回電話,覺得很神奇。經同學介紹,才知道那是傳呼機,有叫BB機。至于為什么叫BB機,就不得而知了。用現在流行的話解釋,應該是裝BB的意思吧。至于那種公用電話亭的磁卡電話,我記得在上高中時1993年左右就有了。
我第一次看到大哥大,是從錄像里看到的。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里黑社會老大,一臉殺氣,袒胸露乳,脖子上掛個金鏈子,穿個花襯衫和大褲衩,在海邊沙灘上,手里拿個黑色的大磚塊,放在耳朵旁,嘰里呱啦用廣東話吼著“沒問題啦……小意思啦……”之類的話語,趾高氣揚派頭十足,旁邊站著個小弟,低眉順眼,畢恭畢敬,誠惶誠恐,戰戰兢兢的樣子。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香港影視演員曾志偉的形象。第一次看到大哥大真機并觸摸到,是二哥在泉州打工,有一年春節回家帶了一部舊的大哥大,據說是二哥的泉州土豪老板給他的,不知道是不是欠薪不給抵賬給的(現在看來很有可能)。電話號碼是90開頭的,我好奇想撥打出去,印象中沒有撥打成功。不過,那個時候,我認為二哥在泉州是不是發財了,畢竟能拿著大哥大回家過春節,也是很牛X的。
1999年大學畢業后,雖然工資不高,但為了趕時髦,咬緊牙關省吃儉用買了一部數字的BB機,花了1500塊左右。漢顯的稍微貴一點,應該要2000左右。漢顯的BB機就相當于現在手機的短信功能,能簡單地容納20個字以內吧。因此,科技的一點點進步,對人類進程和生活變化帶來的意義是巨大的。
可惜好景不長,BB機在市場上不到五年時間,有一種叫“移動固定電話”的玩意兒“小靈通”在2000年世紀之交橫空出世了。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我,花了我近一個半月的工資,2200元左右,買了一臺。用起來確實方便,翻蓋接聽,小巧玲瓏,有一根天線,每次通話時要拔出來接收信號,不過信號還是不太穩定的。非常不幸的是,我那部心愛的小靈通在我沒有用到幾個月時,去廈門人才市場參加招聘會時,被小偷順走了。我那個心痛啊,表面上丟的是小靈通,實際上丟得是真金白銀啊,那個時候,我一個月工資也就千把塊多一點,供職國有企業,住集體宿舍,對未來可以說不敢多想。
小靈通問世后,同樣沒有風光多久,移動電話也就是手機問世了。諾基亞應該是手機中的鼻祖了,但我用的第一部手機是2003年購買的摩托羅拉,開機鈴音是“哈羅,摩托”,很炫很酷的樣子,價格2000出頭。移動電話的面世,真是通訊行業的革命性創舉。其改變中國甚至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已無法用語言簡單地描述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