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
人生在世,做事要有底線,做人要有原則,一切只求問心無愧。
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聽的不聽,不該看的不看,這才是君子之道。
守住心,管好嘴,不看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救人于水火,也能殺人于無形。
學會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增廣賢文》中有云:常說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經常搬弄是非的人,自己就是制造事端的是非人。
蘇軾就曾因為沈括在背后搬弄是非而吃了大虧。蘇軾到杭州時,沈括拜訪他,“與軾論舊”后,把蘇軾的新作抄錄了一通。
但回到首都后,沈括立即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加以詳細的“注釋”。
他歪曲事實,在背后搬弄是非,說蘇軾的這些詩句居心叵測、反對“改革”、諷刺皇上等等,然后交了上去。
不久,蘇軾因為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而入獄,險些喪命。
這就是文字獄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詩詞。
喜歡搬弄是非的人,經常會挑起是非,引起爭端,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這也是為什么沈括在科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卻無人為他立碑的原因。
說人是非,傷人傷己,好話要多說,是非不要提。有修養的人,從不在背后說人是非,言人長短。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一個人只有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別人,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
漢景帝時期有個叫田鼢的丞相,沒有什么真才實學。有一個叫灌夫的將軍說:“你田鼢算什么,靠著阿諛奉承走到現在,有什么好炫耀的!”
田鼢聽到后惱羞成怒,一氣之下斬了灌夫。之后,田鼢跟同僚徐沖抱怨別人輕視自己。徐沖聽后,看破了田鼢膚淺傲慢的本質,卻沒有說破。
礙于田鼢睚眥必報的性格,徐沖委婉的勸解道:“只要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夠好,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田鼢聽后面露笑意,心領神會,平息了心中的怨氣。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不言人私,謹言慎行。人生在世,不可能十全十美,與人相處,必定會有是是非非。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保持沉默,看破不說破,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
論人先論己,知人先自知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要議論他人的善惡得失,首先要反省自己。想要了解別人,首先要了解自己。
曾聽過芝諾的知識圓圈理論,深有感悟:人的知識就好比是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懂得的知識,圓圈外面是還不知道的知識。
隨著你知識的增加,你的圓圈在變大。同時,知與未知的接觸邊緣也在變大,你發現你面臨的不知道的知識也越多。
如果你覺得別人都沒有你懂得多,那恰恰是因為,你對自己的無知認識的太少。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也不能掌握絕對的真理。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有可能去準確地知人評人。自己都不是十全十美,怎么能要求別人完美無缺?
只有不斷審視自己,正視自己的不足,不傲慢,不自滿,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自己。
不愿意接受認知范圍以外的東西,只會讓自己更狹隘,失去不斷進步的機會。
是非要自知,正人先正己,這才是生活最高級的智慧!俗話說: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指責他人過錯,自己也有瑕疵;評價他人不足,自身也有缺陷。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我們不妨睜一只眼看世界,閉一只眼做智者。愿我們都能與人為善,與己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