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蘇軾
? ? ? ? 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是有利于學生解讀詩詞的,所以在帶學生學習古詩的時候,我總是會先介紹詩人的背景,學生像聽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有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么詩人都是在被貶之后寫出了這些詩?”我一愣,確實,好多詩人都有被貶的經歷,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等,尤其是蘇軾,幾乎一生都是在被貶的路上,越貶離京城就越遠。蘇軾晚年在概括他一生的詞中這么寫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p>
? ? ? ? 這首詩是蘇軾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當時的蘇軾已經年過花甲,內心當中已經無欲無求,也可以說是心如死水,一生都在漂泊,身體就好像那無法靠岸的小船。尤其是最后十二個字“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辟僦菥褪呛D?,惠州和儋州在當時是屬于沒有開化的地區,非常落后,惠州是蠻荒部落,儋州就海外荒島。
? ? ? ?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橫空出世,以他的天才、靈動,他的超逸、多情,為后人留下一筆筆精神財富。然而,這些令我們著迷的詩句究竟是如何寫出來的?其中又蘊含著蘇軾怎樣具體的人生況味?下面我試著來解讀蘇軾的一生。
? ? ? ?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軾小的時候蘇洵在外地求官求學,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的母親出生于官宦世家,知書達理,蘇軾如學堂之前全由母親撫養教育,母親對他要求很嚴格,從小就要蘇軾背誦四書五經等。后來蘇洵的父親去世,蘇洵回來守孝,蘇軾蘇轍兄弟倆才由蘇洵來教育。蘇軾從小聰明過人,過目不忘。
二十一歲時,蘇洵帶著的蘇軾、蘇轍進京應試。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等到守喪期滿回京,蘇軾應中制科考試,中制科考乃是皇帝親自監考親自選拔人才人的考試,蘇軾才華出眾,所寫的論文被宋仁宗欣賞,宋仁宗常常看蘇軾的文章看到廢寢忘食??刹痪锰K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這時的朝野已不是他二十歲時眼中所見到的“平和世界”了。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宋朝重文輕武,文官的工資很高,每年的財政支出是筆大數目,到宋神宗的時候國庫虛空,官員卻生活寬裕。所以王安石的變法是正確的,也是先進的,但太先進又太激進的東西,有利也有弊,這必然會引起一些保守派的反對,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人便是保守派的。宋神宗為了讓王安石的變法順利進行,于是貶的貶,撤的撤。蘇軾被貶去了杭州。
雖說是貶,但因宋神宗愛惜蘇軾的才華,所以并沒有貶多遠,而且當時的杭州很富裕,氣候適宜,所以蘇軾并沒有沮喪,他在杭州就像度假一樣?!讹嫼铣跚绾笥辍繁闶沁@個時期的作品。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多美啊,晴天、雨天都別有一番風韻,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西施一樣美,后來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由此得名的。你看看這詩中,蘇軾有不開心嗎?完全沒有。升或貶在古代來說是很正常的,哪一天皇帝想起了高興了又把人調回去了,這都是常有的,所以蘇軾認為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待遇,既能避開朝廷的紛爭,又能游山玩水,生活也很不錯。蘇軾在杭州這地方也是有貢獻的,他除了秉公處理公務,解決百姓紛爭,他還帶領當地百姓疏通水利、建亭搭橋?,F在的杭州有很多涼亭和小橋,很多都有著蘇軾的影子。
蘇軾性格豪爽、待人真誠,結交了很多知心好友,在當時的文壇上,蘇軾就相當于文壇的盟主。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合稱,他們都出自蘇軾門下。
但是好景只維持了幾年,四十三歲的蘇軾在調往湖州的時候,上任后,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對皇帝不尊,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而蘇軾的親朋好友也在朝野同時展開救援活動。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宋太祖趙匡胤立朝的時候立過規定,不能殺朝廷文官。)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但這牢獄之災卻是把蘇軾嚇得不輕,用我們現在的醫學名詞就是重度抑郁癥。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寄居在定慧院里,常常白天睡覺,夜間才起來飲酒,在《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他用驚恐不安、無處棲息的孤鴻來自比: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 ?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在“烏臺詩案”中,有一些平時與蘇軾交好的偽君子落井下石,在蘇軾之前寫過的詩里做文章,雞蛋里挑出骨頭來,加上在牢獄里遭受過各種嚴刑拷打和逼供,這使得蘇軾心灰意冷,不敢再相信別人。
蘇軾當官時為人豪爽,有幾個錢就花幾個錢,基本上沒有儲蓄,貶到黃州后,沒有房子,生活捉襟見肘。但幸運的是,這里的一些官員以前很賞識蘇軾的文采和為人,對他及家人還是蠻照顧的,幫蘇軾搭起了茅草房,還在城東開墾了一塊坡地耕種,“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蘇軾慢慢地接受了命運,定下了心,在這里安居樂業了,雖然生活過得清貧,但他的性格卻是開始恢復了以往的開朗、樂觀。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狽躲雨,卻只有蘇軾不以為意。這就是《定風波》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蘇軾選擇我行我素,有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人生的風雨和自然界的風雨又有何不同?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風雨、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這就是蘇軾很可愛的地方,面對人生的巨大變數,蘇軾選擇了樂觀接受、坦然面對,換在今時今日,這何嘗不是值得我們學習?
蘇軾當年的烏臺詩案牽連甚廣,王鞏王定國就是那個被牽連最深的人,但是王鞏被貶卻毫無怨言,對蘇軾不曾責難一句。王鞏被貶時,他的歌伎寓娘毅然隨行,蘇軾見寓娘生活依然那樣開心,總能給自己找到樂子,有一次蘇軾就問她:“你難道不思念家鄉嗎?”寓娘笑著說:“內心安定,波瀾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隨遇而安,處處皆是故鄉了?!边@讓蘇軾深深折服,所以寫下《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這首詞,贊賞寓娘的品格。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還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就是他這時期的作品。這些詩作中都可以看到蘇軾撥開烏云的心境,他的胸懷、他的性格都直接使他的詩詞提升到比原來更高的境界。他的弟弟蘇轍曾寫信給蘇軾說:以前我們倆的文章寫得差不多,現在要比我高出很多,我就寫不出哥哥您這樣的詩詞來。《念奴嬌》可謂是曠世之作,手法與境界無人可比。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開頭起調起的高,氣勢磅礴,大江東去,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這與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同工異曲。調起得高下面就不好接,千古風流人物,若是普通人可能就要從秦皇漢武開始一個一個來寫了,但蘇軾是怎么寫的?他筆鋒一點,直戳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三國時期周瑜諸葛亮在赤壁大敗曹操的畫面就浮現在眼前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一時分不清現實。江山如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杰。正在大家都跟著蘇軾豪情萬丈、熱血沸騰的時候,蘇軾筆鋒一轉,轉到柔情綿綿的兒女私情,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英雄豪杰、兒女情長,一時之間全涌上心頭。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尚ξ叶嗲樯聘校^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正當蘇軾準備歸隱,將常州作為常駐地的時候,宋神宗去世,由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是不支持新黨的,于是就把解官在家的司馬光又請出來當宰相,而蘇軾等保守黨的人也相繼被復出重用。蘇軾在短期之內就升到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意思大概就是下一屆的宰相了。經過人生大起大落的蘇軾也變得進退有度了,他思量再三,決定去拜訪王安石。作為新黨人物,此時的王安石被解官在家,但官場的事情,沒有誰永遠是贏家,昨天是王安石執權,今天王安石失去權勢了,可誰又能保證明天王安石不會卷土重來?去到王安石的家,蘇軾看到王安石當時雖貴為宰相,生活卻是簡樸清廉的。在與王安石相處一個多月后,從交談中蘇軾開始明白了王安石,理解了王安石的抱負,也理解了他的無奈,至此兩個政敵成了惺惺相惜的知己。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當時廣東這一帶都成為南蠻,未經開化,生活極其艱苦。蘇軾剛去到那里,吃不起肉,就命家人去撿賣剩下的骨頭,然后把骨頭拿去熬湯,用竹簽剔出骨頭里面的肉,蘇軾稱這種吃法更有情趣。為了省錢,每次都是買肥豬肉,肥豬肉用開水煮熟來吃是很難下咽的,于是蘇軾自創了一種吃法,蘇軾煮出來的豬肉非常好吃,人們把這種蘇軾做的豬肉叫“東坡肉”。蘇軾的樂觀曠達就是這樣一步步達到巔峰的。蘇軾還帶領百姓開荒種植,畜牧養殖,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條件慢慢開始好了,沒有盜賊,夜晚睡覺可以不用關門。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宋徽宗即位后,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鈞臺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贈蘇軾為太師,謚號“文忠”。
講完蘇軾的生平,再來講講蘇軾的感情生活。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王弗出生于書香世家,知書達理,也是個有才學的人。蘇軾自己在文章里記載過,說有一次自己在夜里讀書的時候,就被紅袖添香的王弗指出了一個錯誤。還有一次,他背書的時候突然忘了詞兒,王弗就輕聲地念出了下句,這讓一肚子學問的蘇軾大為佩服。王弗不僅天天陪著丈夫蘇軾學習,做一對愛學習有文化的模范夫妻,而且她對丈夫的人生理想、仕途追求都很用心史書記載,王弗有一個愛好,就是蘇軾做官之后,家中凡是蘇軾的同僚、下屬來拜訪,蘇軾在前面接待、攀談,王弗就在簾子后面悄悄地聽??腿俗吡酥?,王弗就憑自己女性特有的直覺,為丈夫分析談話的內容,還有談話的人,聽說蘇軾往往是大受裨益。
有一次,北宋文人黨爭中新黨著名的成員章惇,在沒有發跡的時候曾來拜訪蘇軾。王弗對蘇軾說,這個章惇將來定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不得不防,但是蘇軾卻并不以為然。章惇得志之后,果然是個極偏激的人,蘇軾等人都栽在他的手里。蘇軾后來之所以被流放到惠州,被流放到遙遠的海南島都是因為這個章惇。后來蘇軾感慨說,還是王弗看人看得準啊!
由此可見,王弗不正是男人們求之不得的“賢內助”嗎?蘇軾在紀念妻子的墓志銘中,就明確地稱妻子王弗是個賢內助。
王弗去世的時候年方二十七歲,二十七歲,多么美好的年華,可惜天命無常。蘇軾寫下這首《江城子》時,是三十九歲,蘇軾妻子王弗已經去世十年。此時蘇軾正遭遇他一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坎坷。蘇軾年少時名揚天下,意氣風發,但這個時候,開始了王安石變法。蘇東坡作為舊黨成員,不被重視,只得外放地方,郁郁不得志。人到中年思及往事,對曾是賢內助的發妻王弗就更加思念。歷經了紅塵的磨難,在時間的滄海中,蘇軾想起當年恩愛的發妻,所謂“結發為夫妻,死生未可移”。這天是愛妻的忌日,蘇軾夜里終于夢到了妻子,感傷之余,寫下這首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上闋寫實,下闋寫夢,是在詞中懷念十年前已離他而去的妻子王弗他說,我和你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想陷入思念的悲傷,卻又不由自主地卻難以忘懷。你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我沒有地方和你訴說心中的悲苦和凄涼。假使我們今夜相逢,你也應該不會認出我,因為我四處奔波,早已灰塵滿面,鬢發如霜。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故鄉。只見你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我們互相望著,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啊,就是我們相互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最后再來說說蘇軾的兄弟情。蘇軾與蘇轍從小一起讀書一起長大,他們既是兄弟又是知己。蘇軾死后,他人墓志銘就是蘇轍寫的,蘇轍在為兄長題寫的墓志銘中寫到:“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一個“撫”字真是有說不完的深情厚意,說不完的追思回憶,說不完的感念神傷。
很多人都以為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在思念一個女子,其實不然,這闕詞實則是寫給他的弟弟蘇轍的。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問一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