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記得我曾經問過一個女生,我說:如果有人朝你走了五十步,你敢不敢邁出一步?
她說不敢,因為那個人有可能在五十步的時候就轉身了。
我問:如果他朝你走了99步,你敢不敢邁出一步。
她依舊猶豫著,不知道怎么回答我。
后來她跟我說:其實無論他走了一步還是五十步,或者說是九十九步,只要他讓我知道是在朝我走,而不是讓我猜測他有可能是朝我,或者如果我邁出去地這一步是自作多情,只要我明確地知道,我也一定會邁出這一步。
她的話讓我有片刻地怔住,我的確是忽略了這個問題,我一直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想這件事,旁觀者清。卻從來沒有想過當事人身在這棋局,究竟知不知道對方要怎么走。
后臺的留言里經常會出現喜歡上好朋友的困擾。
如果說出來,感覺就再也做不了朋友了,可是如果不說,自己心里又會有不甘心,她們總是在這樣的糾結當中。
也許在你有這樣的糾結的時候,那一位同樣這么糾結,可是你們誰都不愿意先開口,誰都怕那個萬一做不成朋友,可是你們因為這個“萬一”而停滯不前。卻不肯為萬一他也喜歡我的這個“萬一”邁出一步。
曾經我們都萬年同情男二,因為男二的定義就是暖男,就是備胎,可是那些暖男真的要占據我們所有的同情心嗎?
他們因為暖,所以總有一種不爭不搶的感覺,默默守護,心甘情愿當個備胎,心里還想做一個“你幸福就好”的圣人。等他們想搶的時候,早就沒有機會了。
其實愛情里沒有公平,所以有時候真的要遵循“先下手為強”的原則,即使有可能不成功,但是至少搶占了先機。
而大多數人其實并不勇敢,所以兩個人里面總要有一個表明自己的立場,另一個人才會決定到底要不要走出這一步。
2.
大學的室友和她男朋友兩個人都是那種溫吞的人,當時整個寢室都在想說你們這樣到底是在談戀愛嗎,感覺就只剩下空氣安靜了。
她笑笑不言,也許他們之間真的有自己的相處方式吧。
只是某一個假期回來之后,他們就變得不一樣了,說不上具體的,只是可能打電話的時候嬌嗔多了一點,調侃多了一點,見面的時候,親昵多了一點。
后來我才聽室友說這個假期他去室友的家鄉看她去了,只是因為室友在電話那頭說了一句“我想你了。”
當時的感覺是真任性,可是后來再想這個故事,大概就是那種“只要你敢說想我,我就敢去見你”的互相回應吧。
就像山谷里的回音一樣,只要你敢喊一聲,山谷一定會給你強烈的回應,可是如果你只是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山谷也不知道回應你什么。
3.
其實做很多事情,我們都容易瞻前顧后,有時候這種叫做“三思”,可是有時候想太多反而會讓我們畏手畏腳,想著想著就告訴自己算了,然后很多事情就成了夢里成真。
我還記得當時張靚穎字演唱會上那勇敢的一幕,雖然網絡上很多人做了微表情分析,一幀一幀地說著那些不情愿之類的,可是她真的很有勇氣,也是因為說出來了,她終于等到了,無論以后如何,至少現在是幸福的。
“我不會告訴你,我從零點到凌晨六點,輾轉反側數百次,睜眼閉眼數千次,腦海中你的名字你的樣子閃過無數次,我不會告訴你我在想你,我沒有很想你,我只是,好想你。”
這樣的哀愁,我們真的要每天都有嗎?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個萬一,有時候真的試一下,你期待的那個萬一就出現了。
你不能總是活在自己的劇情里,不甘心演獨角戲卻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悲傷獨白,那還不如向前走一步,告訴那個人你想他。
不吵不鬧不爭不搶,在愛情里面不是大度,不是圣人,而是你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如果真的放在心上,你會變得自私,變得小氣,變得有控制欲有所屬權,你會任性會撒嬌,甚至有時候會無理取鬧,但是你知道,只要他的一句話,你可以為他赴湯蹈火。
所以啊,很多事不必藏在心里,想他就告訴他,想他就去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