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大概是在13年的時候參加了那年5月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因為雙學位在華師,所以報名也是學校統一組織代為辦理的,培訓課和周末的雙學位課程本身多有沖突,除了特別感興趣的課外,基本都逃掉了。不過也實在太忙,那段時間本專業考試也一門接一門的過來,壓力大時間卻很緊。記得考試當天的下午,本專業還要考一門功能材料還是什么課的,現在想想當時也是蠻拼的。考試的頭天下午,幾個一起報名的同學組織了一次集體復習,就這樣算是好好復習了一次。第二天一大早就坐車去很遠的一個考點(好像是在某職業技術學院)參加考試,想想都覺得緊張。記得來參加考試的人很多,像任何一場職業證書考試一樣,還有很多專程從外地趕到武漢考試的。事后知道,武漢當地考證的成本很低,很多外省考證的難度和報名費用出奇的貴,很多培訓班因此組織考生跨區域考試,順道組織下一日游。(最近還在剛朋友說這個算不算生財有道)
2
拿到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的時候,還是很開心的,畢竟這也算是人生中最貴的一張證書了,500元。比起日后跟很多人聊起來考證花了幾千甚至近萬的費用相比,學生時代在華師報名考的這一張,實在是性價比高得驚人,當然考試的時候發現還有比這個更低的費用的,也是感嘆,這個咨詢師證書的市場還真是……魚龍混雜。就學生時代的人而言,考咨詢師證書和任何一場普通的考試似乎沒有什么太大分別,也無非是那些題,那些知識點。我離真正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的日子還有很多路要走,咨詢師職業化要走哪些路呢?
一般咨詢師需要先通過職業證書考試,取得心理咨詢師證,并持續接受個人體驗,接受督導,咨詢實習,不斷地學習成長,才能慢慢積累個案成長到經驗豐富。這些都是通常意義上的判斷標準,以前我也認為這些標準是必須的、必要的,也一直向著這方面努力,也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很多欠缺,需要提高。畢業兩年,當年那些一起學習心理學的小伙伴,除了少部分真得選擇繼續讀心理學的,大部分都迫于生活,迫于現實,選擇了改行。小伙伴說羨慕我可以一直有所堅持,我笑著說,其實我們都可以選擇堅持。
3
談完了考證的easy和堅持下來的極小概率,終于要開始談到咨詢師職業化的問題了。在《論人的成長》一書中,羅杰斯提出了一個關于廢除心理咨詢師職業化程序的挑戰。他提到說,職業化程序的初衷是為了能夠有方法區分合格與不合格的人。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
1)證書的標準設置,它總根據過去的經驗,這是一種固化,把職業固化在過去的形象中。實際上這一點和很多職業化的現狀是一致的,我們用什么來考核呢?又誰能足夠聰明成為考核者?這個人擁有十到二十年的經驗,顯然我只能從中得知,他是從十到二十年前開始接受訓練,除此之外,似乎也并不能得知什么。DSM已經發展到第五版并好多年了,然而很多咨詢師或者考題里依然沿用的是DSM-4的標準,這種滯后性是無奈的妥協嗎?
2)獲得證書的人也未必報持良好的助人動機。很顯見的是,很多人都知道證書并不代表能力,尤其國內這種所謂勞動部頒發的證書,其含金量簡直不值一提。相比之下注冊系統的咨詢師可能稍微好一點,當然這并不是這一點想要談的重點。重點是即便有證書,也未必有良好的助人熱情和稱職的能力。羅杰斯在書中提到一個例子,說他接觸到的熱線工作者,這些人通過接熱線電話處理類似吸毒、早期自殺、婚戀事件等所有類型的個人問題。這些人大部分僅僅是大學生或者剛超過大學生的水平,在只接受了極少的高強度的訓練后就上崗。雖然我們知道在很多危機的場合,這些人運用的技巧和判斷實在讓一個專業人士汗顏,用傳統的標準衡量,這些人確實是完全“不合格”的,但羅杰斯也不得不是,總的來說,這些人既熱忱也稱職。反而是某些獲得證書的人,在死守很多的咨詢倫理,缺乏助人之心,甚至從業的動機只是覺得“好像跟來訪者聊一個小時的天就可以收到不錯的咨詢費看起來很不錯”。當然有這樣動機的人在少數,但死守咨詢倫理的人卻很多。這些人恐怕忘了,這些所謂倫理在開始的時候也是沖破某些束縛,甚至咨詢師這個職業也是沖出束縛的某種表現。這實在像是小時候受到各種限制得不到自由成長的孩子長大后卻忘記自己的成長經歷,各種束縛孩子天性的家長。
3)對于職業化的渴望造成了僵化的官僚主義。實際上我沒有很明白這種官僚主義,但對僵化兩個字,有著不一樣的感觸。記得剛去上海工作的時候,公司對應屆生的補貼是每月800,要求是當年8月1日前入職的應屆生有補貼。我自己是11月才入職,當然不會有很大怨言,但會特別對有一個蘭大的同事抱不平,因為她是8月1日入職的,就差一天,導致每個月比其他的同事少800元,這實在是一件很值得同情的事,可以說是一種僵化的設置規則去死守,卻有點忘了,最初設立這個標準的初衷是什么?咨詢師的標準更是如此,官僚主義的規則代替了明智的判斷。比如說某個人是不合格的,因為她只接受了150小時的督導,只有100個小時的個案時長,而說另一個人是合格的,因為他具備所要求的200個小時的督導,有150個小時以上的個案時長。卻沒人關心兩個咨詢師的效率、他們的咨詢質量、甚至他們所獲得的督導的質量。這實在不太合理,就好像是說一個工作10年的人一定會比工作8年的人一定優秀一樣,荒謬。人的優秀程度絕非時長可以決定。
現行的心理學或者心理咨詢,設置了嚴苛的職業標準本來是希望借此阻擋一些不合格、有不良動機的人進入,但現在的情況看來,并未能阻擋。反而也因著這些設置,讓一些真正感興趣的人不得不投懷送抱到那些門檻不高的“假咨詢師”懷里。我們終究還是要承認證書并不代表咨詢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方式才是真正適合這個行業的方式呢?
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新手咨詢師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咨詢師培訓課程,什么催眠沙龍、什么家族排列系統到底要如何扎實的學習心理咨詢呢?
專注基本功練習,練習傾聽的能力,提高共情的能力,選擇一個流派深入下去,比如認知療法、敘事、人本或者精神分析。不建議今天上這個催眠班,明天上那個療愈班,浪費錢財還浪費精力,不利于個人成長。如何打造個人的心理學品牌,最近也一直有在思考,希望有機會寫一篇這個。
晚安,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