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陽明傳習錄》上
有效時間: 1小時
閱讀困難:沒有
閱讀收獲:
【1】領悟和踐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大學之道。①明明德:修己。“克明俊德”。②親民:明明德于天下,安百姓,養(yǎng)育教化百姓。“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③止于至善:心的本然面貌是安定平和,即天理,心之所以有動有靜,都是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表現(xiàn)。只要通過“明明德”的功夫達到“精深專一”的境界便是至善。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純粹達到天理的境界。至善從未脫離具體的事物。一顆誠敬于孝親的心,就會冬溫夏清,晨省昏定,心是樹根,具體行動是枝葉。《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2】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點。①知行同時產(chǎn)生。“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到美色屬于知,去喜歡就是行,只要一見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喜歡上了,并不是看到美色后又起個念頭去喜歡;聞到惡臭屬于知,去討厭便是行,只要一聞到惡臭便自然而然喜歡上了,并不是聞到惡臭后又起個念頭去討厭。②知行不是兩件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實;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結果。只要說到知,行就包含在里面;只要說到行,知就包含在里面。古人把知行分開來說,是因為有一類人懵懵懂懂、任意妄為,完全不加思考,因此提出知的概念,讓他們恰當做事;還有一類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實躬行,因此提出行的概念,讓他們知得真切。
【3】明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一件事。身體的主宰是心,心的發(fā)揮是意,意的本體是知,意所作用的對象是物。①格物:《孟子》“大人格君心”,格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頭,使心歸于正當,存養(yǎng)天理。朱熹的格物學說好比拿鏡子照物,只在照的行為上下功夫,卻不知道鏡子本身是昏暗的,又怎能照見物?王陽明的格物學說好比打磨鏡子,使它明亮,在打磨鏡子上下功夫,鏡子明亮了自然能夠照物。②致知: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去知,見到父母自然知道孝順,見到兄弟自然知道友愛,見到小孩墜入井中自然有所不忍,這就是良知。一般人受到私心妄意的障礙,影響良知發(fā)揮作用。所以才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克服私心雜念,復歸天理,這樣心中的良知才能沒有障礙,才能充塞、周流于心間,這就是致良知。③誠意:良知得以恢復,意念就得以誠敬。④正心:心體寂然不動,是一切情感未發(fā)時的中正平和,心胸廣闊、公正,這樣的心體自然能夠感遇外物而無所不通,心體的發(fā)用自然符合中正節(jié)制。比如你心中知道自己絕對不會去做搶劫、盜竊的事,因為你原本就沒這個念頭。
明日計劃:閱讀傳習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