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周易》雖重在講“一陰一陽”(兩儀、四象、八卦),但包含“三陰三陽”的思想,中醫是“三陰三陽”學說的集大成者。本文探討了三陰三陽的古天文學背景和醫道內涵,不僅從定量上對“三陰三陽”進行了標定,對有關的“六氣”、“開闔樞”等中醫學理論問題也提出了有創建的看法。
《易經》(狹義)最早以符號的形式提出陰陽的觀念,《易大傳》明確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而明確提出“三陰三陽”的是《黃帝內經》。《周易》“三才兩之”、“六位成章”的說法即是“三陰三陽”思想的體現。
三陰三陽的問題至關重要,它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對中國哲學范疇的重大發展,而且是陰陽學說當中一個質的改變。即從對陰陽的定性研究,轉而為對陰陽雙方的具體的定位、定量標定,而陰陽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傳變方向,由此三陰三陽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種含義。
人類學家說:懂得了起源便懂得了本質。所以我們必須回溯到源頭。
1、陰陽觀念與古代天文學
在中國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對遠古的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知識是星占歷算、祭祀儀軌、醫療方技。星占歷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識,祭祀儀軌是整頓人間秩序之學,醫療方技是洞察人類自身生命的學問,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關,息息相通,正是遠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給予我們把握與引導,才開始了東方文明游歷幾千年的偉大探險。
而中國的所謂文明也正是發源于“經天緯地”。天的現象的重要性從來就沒有被忽略過,人們始終認識到一個事實:他的全部生活都依賴于某些普遍的宇宙狀況。而“仰觀天文”與“俯察地紀”則是古代思想家掌握世界、認識世界的兩個重要手段。天文與地紀相互作用的頂點,則是后世醫家提出的五運六氣學說。五運六氣學說是通過對地之五行與天之六氣的相互作用來推演地對空間的普遍的氣運法則,并由此擴大了對生命意義的探討。人在其中既是氣運的觀測者,又是整個事件的中心。
無論如何,從遠古到今朝,天文與地紀都有賴于實際觀測與推導,據《漢書 藝文志》考,“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羲和是古代專門負責觀察天象以確定季節的天文官員。陰陽家學說強調的是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①其代表人物鄒衍學說的要點則在于深觀陰陽消息,即以陰陽二氣的消長說明季節的變化。一旦我們強調陰陽學說的天文觀測基礎,陰陽概念便不再僅僅是純觀念性的東西,它可以量化為具體的數。其實,陰陽觀的最初產生本是最量化的,它取決于太陽的照與不照,從半坡遺址看,那時的門都朝向西南,其實用目的則是光照與取暖,因為從日照角度講,一日之內下午1-2時西南方的光照最強、熱量最足。從這個意義上講,“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素問·天元紀大論》)”,正是對氣的量化。
在中國古代,陰陽之氣的量化有兩套系統,分別源于不同的天文宇宙觀。一是《易》的四象:少陽(對應春季)、老陽(對應夏季)、少陰(對應秋季)、老陰(對應冬季)。此四象不涉及五行,純粹以太陽的運動為準,“天地變化,必由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干”②。即冬至、夏至測準了,四時八節的次序就確立了。《系辭》強調以日月之義闡釋陰陽,“一陰一陽之為道”實指二部分,一是太陽的周日運動,即以晝夜現象為主的陰陽變化;二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即以寒暑現象為主的陰陽變化。《易傳》關于宇宙結構的概念是蓋天說,蓋天說的要點見《周髀算經》,即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尊地卑,(《易·系辭》)天動地靜,其基礎性數據則是“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里,人所望見遠近宜如日光所照(《周髀算經》)”,并以此數據計算晝夜長短的變化,計算太陽軌道的變易。如太陽運行到極北,則北方太陽當頭,南方卻處于夜半。因而晝夜之道反映了太陽的四方運動。更為重要的是古代天文學認為太陽并不是在一個固定的軌道上運行,而是每個月換一個軌道,共七條(七衡),因此每個月的晝夜長短都是有差異的,四季氣溫也隨之不同,陰陽的差異便由此體現。所以,《系辭》云“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知,智慧也。少陽、老陽、少陰、老陰雖也是一種陰陽的量的分別,但不如《內經》三陰三陽理論細致完備。
? 陰陽之氣的量化的第二套系統則是醫道的三陰三陽理論。醫道的宇宙觀是宣夜說。宣夜說的特點是天既不是一個蛋殼(渾天說),也不是圓蓋(蓋天說),而是沒有質地的虛空,“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止皆須氣焉③”,強調天體中的一切,無論存在與運行,都受制于大氣。《素問·五運行大論》中說:歧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憑乎'?歧伯曰:'大氣舉之也'”,正是宣夜說的體現。在宣夜說中的觀測事實是:
(1)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
(2)攝提(木星)、填星(土星)皆東行;
(3)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等。宣夜說強調天體中的一切包括存在與運行都受制于大氣,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以用陰陽觀點來推步的方法,《內經》正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步并最終導致了五運六氣學說。它將一年中變化的大氣分為六步,在推步過程中對大氣的陰陽和五行特性都作了其特有的處理。
2、醫道的天地觀
2.1天地有陰陽:
醫家的天不是張衡的蛋殼式的天,而是太虛,是陰陽未分的渾沌的天。“七星緯虛”④,太陽與星辰作為有形之質,不是純陽而是陽中有陰,相對于太虛而言,天地同在太虛之中,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五行為地之陰陽,如此天地之氣方能交感運行,如果將天地陰陽絕對化,則是死陽死陰,既無生長壯老已,也不會有生長化收藏。
2.2天地之氣的運化有跡可循
醫家強調天地門戶說,重共工撞不周山之神話,天傾西北,地缺東南,形成天地之門戶,春分奎壁兩宿在戊方、司啟,秋分角軫在已方、司閉。這是醫家陰陽觀的要點,“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⑤”,人們唯一可以掌握的是氣運的周期性變化,而歷法周期正是天象運行的各種空間周流的時間描述。
2.3人作為在地上的觀測者可以推演陰陽變化
古有九野五方說,五方為四方加中央,九野為八方加中央,中央為人,為觀察者,醫家重視觀察者,重視人的因素,即天地人合一,人的生命學也在對天地萬物的模擬類比推演中發端與發展。如果說社會學家、哲學家強調的合一是精神氣質方面的合一,是剛柔之道的合一,醫家強調生命現象與天地合一則更為具體與量化,它關涉到季節、冷暖、時間、方位、人體、疾病及屬性與勢態等。
那么人們是怎樣推演的呢?
3、三陰三陽考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八紀指天文歷法的四立二分二至,五里指五理、五行之理,醫家從八紀中看出冷暖燥濕等的變異,并由此直覺到太虛大氣中陰陽有偏性,而對此陰陽之氣比例不調的區分,則形成三陰三陽的觀念,但為什么是三陰三陽,而不是二陰二陽,或六陰六陽呢?
3.1首先它有觀測根據
如果將一年四季改分為六個階段,將春夏秋冬更換為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表現氣候的變遷似比分為四季更為細致。
第一段厥陰是最寒冷而轉為將暖的季節,這時陰氣將盡,陽氣正長;
第二段少陰,雖然還有寒的余威,總的天氣卻溫暖起來;
第三段少陽,則是由暖變熱的階段;
第四段太陰,正是酷暑蒸熱,大雨盛行;
第五段則由蒸熱的暑季轉為天高氣清的干燥階段;
第六段則是天始寒轉入寒冷的階段。
它強調的是太虛大氣與地之五行之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此結果便是風火暑濕燥寒六氣。
《素問· 天元紀大論》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五運六氣的總思想是天氣決定地氣,天地合氣又決定人的健康和疾病特征的決定思想。⑥
在五運六氣學說中,天之六氣與地之五運之氣的具體對應如下:
五運六氣學說以五行相生相克作為季節變化的內在機制,不僅定性而且定量地描述了一年之內太虛大氣對大地作用的運轉,它是通過對太陽周年視運動過程的實際觀測而形成的時空系統。
3.2和于數術
古人曰,“法于陰陽,和于數術”。如果將數術與算數的相比較,則可以得出結論,算術指物質結構的空間形式及數量關系,而數術當指自然運動的時間方式及運動關系。
在中國的數術中,1代表無限的時間與運動,如氣;2代表兩類相反的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如陰陽。如果按照2進位制的序列運動,則世界是齊整的,有限、有序的,停滯的。而三元序列則不同,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代表著事物的無限變化性和可能性,三元是對二元的豐富與擴展,它使事物呈現豐富多彩的可能性,運動將無休止地進行。
如果說易學以二為基數的陰陽范疇更適用于表現天道,那么中醫學術以三為基數的陰陽范疇更適用于表現人道。
由于易家采用蓋天說,所以重天地、重乾坤兩卦;而醫家采用宣夜說,重地對空間氣的運化的無限性,所以棄二而取三。
在兩儀-四象-八卦的生成序列中,完全是按“二”的倍數遞增的,與“三”沒有什么關系(除去陰陽兩儀的三次組合結構外)。而三陰三陽序列則既有“二”的要素,又有“三”的要素。就描繪人體生命現象而言,三陰三陽比僅以“二”為要素的陰陽-四象-八卦序列更理想!三陰三陽范疇的提出,對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定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⑦。用張其成先生的話說:“二”與“三”的真正意義并不體現在結構分類學上,而是凸現在思維模型層面。⑧
3.3開闔樞是和諧的自組織行為
在《素問·陰陽離合論》中,岐伯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所謂開,當指釋放與吸收;闔,有關閉、和合之意,應指儲存能量;樞,指開合之間的一種變頻與轉換能力。所以開闔樞是一種高度有序的、合諧的自組織行為。
那么,根據《素問·血氣形志篇》:“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再根據《素問· 陰陽離合論》:“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之意,當是一個人形的立體圖,圖如下:
太陰太陽居最外最里,其功能在于釋放或吸收。從經脈言,太陽膀胱小腸主釋放,太陰脾肺有吸收之功。陽明少陰當為合,主儲藏能量,陽明藏無形之能量,少陰藏有形之能量。大腸與胃都去渣滓而儲精華,心腎為人體之動能。少陽厥陰當為樞,主變頻與轉換。少陽主將無形轉換成有形,厥陰主將有形轉換成無形。
這里面稍有混亂矛盾之處,似乎與前文不符,但按照天之六氣的排序,三陰指厥陰、少陰、太陰。在《素問·陰陽類論》中黃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張介賓、馬蒔等均指出“一陰”當指厥陰。由此,厥陰應與少陽同為樞,少陽為紀、為游部;厥陰為獨使、為朔晦,可變來變去,主轉變,難窺其行止。少陰當與陽明為合,陽明象戰士一樣衛外,少陰象少女(雌)一樣內守。
至此,三陰三陽的一些問題與要點已敘述清楚。
我們必須認識到,中醫的理論問題比技術問題要重要的多,中西醫的差異性是質的不同,所以不能類比,而中醫與中國古代文化及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關系要遠遠地比中西醫的關系密切。
二千年形成的中醫理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它有著至簡的原則和豐富的內涵,簡單地描述天人合一,強調它巫術般的感應,不只是對古人的曲解與小覷,而且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而對西方亦步亦趨則意味著墮落,和對我們遠古歷史的背叛。
所以,我們必須精審地反復發掘歷史,才能領悟古代醫道宏偉的目標和遠大的志向,才能以獨立的姿態保持與世界的對話。《美國物理學雜志》曾言,當今科學發展的某些方向所顯露出來的統一整體的世界觀并非同中國傳統無關。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機體的統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諧性和相關性,是中國自然哲學和科學千年的探索目標。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問題正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顯出其特異性和無可比擬的一種優勢,而所有這些特點在中醫學中均有所體現。而宇宙和生命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自然科學的革命,實際上就是生命科學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