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大家應該都聽過投入 1 萬小時,才能成為專家。雖然這個理論被廣為傳播,但是它并不正確。或者說,至少它并不準確。
《異類》中提到的 “一萬小時定律”,理論依據來自于神經學家的實驗。然而,實驗對象只限于運動員,音樂家和棋手等。也就是說,并沒有實驗證明,該理論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另外,科學界也有很多人對 “一萬小時定律” 提出了質疑。
有文獻指出,練習技能,時間長短起的作用并不大,而且,時間長短只對游戲、音樂和運動有幫助,對于教育事業和職業的幫助很小。
即使對于有實驗數據的國際象棋領域而言,要成為專家,練習的時間也是從 3000 小時到 25000 小時不等,平均 6700 小時。
所以,一萬小時定律是一個被曲解的定律,不論是在時間的數量上,還是在適用的領域范圍上。
◆什么樣的理論容易傳播◆
也許你會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廣為熟知的理論其實是被曲解的?它們又是如何在傳播中被曲解的?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還得弄清楚一個問題:
什么樣的理論容易被傳播?
一般來說包括兩個要素:形象生動和簡潔。
形象生動的理論容易被傳播。前段時間參加了重慶霸王課的私享課,蔣萍老師提到了一個性格模型:動物性格評測。該模型把人的性格分成了四種類型,并且用四種動物來代表,分別是老虎,孔雀,貓頭鷹和考拉。
關于性格的模型我也接觸了不少,可大多忘記了,只有這個模型印象極為深刻。究其原因,除了蔣萍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之外,模型本身也很容易被人接受。
模型中提到的四種動物,我們都很熟悉,并且已經對它們形成了特定的認知。比如,考拉動作緩慢,老虎則是威風凜凜。
把這些深入人心的動物形象,和人的性格特征相聯系,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性格理論,變得活潑生動,易于理解。比如,考拉的性格特征是慢性子,注重人的感受。而老虎的性格則是雷厲風行,更注重事情的完成情況。
你可能又會問了,那為什么用熟悉的動物形象代表性格,我們就記憶深刻呢?
這是因為動物性格模型符合大腦的認知習慣。記住動物性格模型這個新理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而人腦只能通過與舊知識相關聯,才能掌握新知識。
還記得嗎,我們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為了記住單詞的發音,會在單詞旁邊標注上發音類似的漢字,比如電影黃飛鴻里面那句著名的 “愛老虎油”。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前些年,經濟學領域的一個模型廣為流傳,它和動物性格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你可能已經想到了,沒錯,它就是 “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互聯網將小眾需求收集起來,也能形成大市場。
這里的 “長尾”,指的就是恐龍長長的尾巴,雖然尾巴很細,但是積少成多,規模也不容小覷。
除此之外,還有木桶理論,以及后來的新木桶理論,這些理論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理論,你還能想到哪些?
除了生動形象外,廣為流傳的理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簡潔。喜歡讀書的同學,一定都聽說過《如何閱讀一本書》。這的確是一本經典書籍,但是內容繁雜難懂,我當初也是硬著頭皮,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才啃了下來。
看完這本書之后,接著又看了拆書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提到的便簽法簡單易學,只有三個步驟,分別是閱讀片段、復述知識、描述相關經驗以及如何運用。
看到便簽法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種方法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看過,但是由于使用過程繁瑣得多,所以我沒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不用說使用了。
人腦的記憶容量真的很小,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短期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單位,更多的內容就無法記住了。
舉個例子,你平時是怎么記手機號碼的?我會把 11 位的手機號碼分割成 3 段來記憶:xxx-xxxx-xxxx。也許你分割形式稍有不同,但是絕對不可能一口氣記住全部 11 個數字。
方法簡潔,不僅容易被記住,還容易被接受和使用。關于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行為心理學家曾做過專門的研究,結論是要符合以下 3 點:
1. 對方有做這件事的意愿;
2. 要提醒對方去做;
3. 過程一定要簡單(這是最重要的)。
隨著現代人的時間不斷被碎片化,時間管理的理論也越來越流行,你用的是哪套時間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還是 GTD?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一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想必你也聽過,沒錯,就是那本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的傳記《奇特的一生》。
這本書這些年流行起來,想必也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注重時間管理。但是,書雖然流行,書中關于記錄時間開銷的方法,卻少有人去實踐。原因想必你也猜到了,沒錯,這個方法太復雜了,不僅要記錄生活中每件事所花的時間,每周、每月、每年還要進行整理。正好印證了行為心理學中的第三點。
相比于記錄時間開銷的方法,番茄工作法和 GTD 的方法就簡單多了。比如,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只有兩個數字25 和 5 :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理論在傳播的過程中是如何被曲解的◆
具備生動和簡潔特征的理論,大多都廣為傳播。然而,廣為傳播的理論,卻未必是正確的理論。
比如,在文章開頭提到的 “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被曲解的一個理論。還有一個被曲解的理論,它比一萬小時定律還要深入人心,很多社群活動也以它為周期。可能你已經想到了,沒錯,就是“ 21 天養成習慣”。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相信,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 21 天,以致于很多活動都以 21 天為一個階段。其實,21 天的說法來源于醫學上的臨床試驗,研究人員發現,斷了肢體的人,一般會在 21 天后習慣斷肢的狀態。
后來,這一研究結果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曲解,竟然變成了大眾的共識:養成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其實,我們自己應該有過這樣的體會,有的習慣容易養成,有的習慣難以養成,不可一概而論。
比如,早上喝一杯水的習慣容易養成,而早起的習慣難以養成;閑暇時玩手機的習慣容易養成,而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難以養成。
誤傳是怎么產生的呢?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大家小時候都玩過傳話的游戲,十幾個人排成一列,依次把自己聽到的話傳給下一位,結果往往是,最后一位聽到的話,與原話大相徑庭。當然,這也正是我們喜歡玩這個游戲的原因。
除了娛樂之外,傳話游戲還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很容易被扭曲。
現在,我們基本上清楚理論是怎么被曲解的了。理論在傳播的過程中本身就很容易被扭曲,而在這些被扭曲的版本中,那些形象、簡潔的版本的生命力更強,傳播得更廣,比如 “21 天習慣養成”。
更何況,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進行曲解,比如人體需要補充益生菌和魚肝油,都是某些商家通過廣告等形式故意誤導消費者。
即使這個理論沒有被扭曲,如果它本身既不形象也不簡潔,也不會被廣泛傳播。所以,由此可知,在我們所了解的理論中,有不少都已經變了味。
其實,不光是理論,連那些我們從小就熟悉的名人名言,也有不少是斷章取義,比如愛迪生的那句名言:成功是 99% 的汗水加 1% 的靈感,至于 “但是 1% 的靈感比 99% 的汗水更重要” 則被 “閹割” 了。
◆如何識別被曲解的理論◆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信息被誤傳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對信息進行識別和過濾,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避免自己不被誤導?這里給大家提供 3 個方法:
1. 途徑可靠
家長總是教育孩子,食物不能亂吃,否則會吃壞肚子。東西不能亂吃,信息當然更不能隨便接受,否則壞的可是你的腦子。
就像買食物要看品牌一樣,接受信息也要選擇可靠的途徑。一般來說,途徑的可靠性順序是這樣的:文獻>書籍>網絡,行業專家>普通作者。
2. 懷疑態度
對于信息,不能邊聽邊信,就算沒有被扭曲,也要弄清它的具體應用場景,偉大如牛頓,他提出的 “力學三大定律” 也只是適用于宏觀領域。
哪怕是了解了所有的細節,它也有可能是錯的。科學不就是在犯錯和糾錯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嗎?所以,要帶著懷疑的態度,結合知識和經驗,做出自己的判斷。
3. 追根溯源
互聯網雖然使得很多信息被誤傳,但是想找到信息的源頭也容易了不少。所以,當你對某個信息有懷疑時,不妨去查詢它的原始記錄。
最后,給你布置一個作業。下面是一個廣為流傳的理論,甚至某些名人都引用過它。你該如何判斷它的真假呢?
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一個溝通模型:梅拉比安法則。有效的溝通技巧應該包含三大要素:肢體語言、聲調和說話內容。其中,55% 來自肢體語言,38% 來自聲調,只有 7% 來自說話內容。
如果你的朋友被曲解的理論誤導了,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 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