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起個大清早,我坐著地鐵來到鐘愛的咖啡店,吃一頓brunch順便畫完我自學的第100天簡筆畫。點完單掏出畫本翻到最后一頁,拿出幾只櫻花筆,就開始畫起來了。畫畫的時候進入心流狀,即那時光特別美好,沉浸而專注,眼看畫了一半brunch才上來,吃2口蔬菜繼續畫我的畫。
完工拍完照上傳朋友圈后,我開始慢慢享受brunch。
這回朋友圈評論多起來,還有很多不太聯系的妹子紛紛與我聊天詢問畫畫這件事。有2條特別有意思,不妨說下。
二胎媽媽a問我,你爸媽對于你這個看起來不務正業的愛好(畫畫)沒有意見嗎?
小白領b說我總是三分鐘熱度,畫了幾天畫又退縮了,你推薦的書我也沒看下去,我找不到自己熱愛的點是什么?我現在的愛好就是看閑書,可是這對我工作沒有任何幫助,我真的很怕35歲危機。
我懂她們,對于媽媽a來說,看著別人嘗試新事物變得越來越好,心中有一種憧憬,覺得這是件很美好的事,可是她會去衡量,如果花時間去做這件事,對于一個上班族來說有什么幫助呢?要是投入進去,可是沒有天賦一直做不好怎么辦呢?如果做一件事花了那么多時間和成本,好像看起來對工作沒啥特別的幫助,我該去做嗎?做這些看起來都是孩子才學的事,別人會怎么說呢?有2個孩子要帶,真去做,時間該怎么才能分配呢?種種問題擺在眼前。要做還是不做?想多了,就焦慮了,那么提前扼殺好像最省事,人最擅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對于b來說,29歲的年紀,單身一個人在城市里奮斗,閑暇的時候會找些閑書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但被年齡這個緊箍咒纏繞著,想放松卻不敢放松,生怕放松了,倦怠了,獲得了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在她看來這些閑暇時光的快樂,對于工作并沒有任何幫助。但是目前的工作是她非常滿意和熱愛的嗎?好像也不是,只能說是在這個城市里她覺得可以安身立命的東西而已。活得不自在,游離在想去變化與害怕之間。似乎沒有找到一個平衡點來緩解焦慮,眼看著時間漸漸流逝。
好友c,d和我的焦慮。
好友c是個拼命三郎,在她的字典里唯學習不可辜負,對于上班的公司不滿卻對職業的熱愛日漸增長,學習成為她的救命稻草,參加一個又一個網課,為的是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值得高興的是,當她熬了一個又一個夜,完成一個又一個工程浩大的設計作業,經過一年半載的刻意練習,技藝大增,但她還在不停參加網課不停學習。用她的話說,作為設計小白出生的她,只能不斷學習,拼命前進,除了努力也不知道還能干嘛,前面設計大牛一打又一打,核心競爭力必須培養出來才能不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好友d畢業后一直待在編制內10年了,每天早出晚歸,做著麻木的工作,也不知道是工作麻木了她,還是她麻木了自己,“你知道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要是某一天單位取消了編制該多好,我就立馬去外面工作了!”“既然那么厭倦,干嘛不現在就走呢?”“因為有編制啊,公積金高,這樣我50歲退休,拿到的錢就不少了!”“你離退休還有10多年吧?你希望你人生每天都活在自我麻痹中,等著50歲到來?你的青春就這么甘愿留在這么讓自己厭倦的地方?”“對啊!!還有10多年啊,可是我在這里呆久了,我不知道我出去能干嘛,我想過很多次想出去,可是我能干嘛呢? 萬一外面還不如這里,我好像已經沒有什么競爭力了。。。”
曾幾何時,焦慮也伴隨著我,讀書時只顧著玩,剛開始上班也沒進行很好的職場規劃,20出頭的時候過的特別愉快,因為選擇了一種輕松愜意的方式。等我年紀漸長,在職場中慢慢發現自己的時候,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那些家長覺得穩定的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每天上班度日如年,重復重復一直重復,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甚至都不用動大腦去思考,我最盼望的是放大假買張機票逃離這個城市。這樣的狀態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開始問自己,對于什么事我還尚存沸點,一時半刻不知道,只能瞎子摸象過河,我開始在下班后和周末自學喜歡的東西,可是身邊大部分人都在做簡單輕松的諸如逛街看電影刷劇等娛樂活動,我還能跟她們玩的下去嗎?當我發現知識的海洋是如此有趣,從前讀書只是在流水線工人機械化執行,我開始抓緊時間讀書,卻被爸媽嫌棄“這個年紀還讀書,你是不是傻了”,當我翻完腦科學的書,認真的想把自己當成試驗對象,來驗證書上的理論的正確性,開始從0開始學從來沒學過且自認為沒有天賦的東西(畫畫),卻遭來各種異議“畫畫這不是孩子學的么,你一個大人真閑啊,還畫畫”“小時候不學,現在還學的會,你又沒天賦的”“畫的真幼稚,怎么跟幼兒園的人畫起來差不多”等等。他們不明白,只遵循著所謂的條條框框來判斷,比如什么年紀該做什么事,你要是沒有遵循,你是不是有問題呢?讀書學習不就是學習里做的事情嗎?工作了還要這些有的沒得干嘛?你做這些事情可以讓工資高嗎?要是不能,你做了有什么意思呢?等。他們不明白,我做的各種從前不敢嘗試的新的事情,是我用來對抗我焦慮的一種方式。在不斷嘗試中,摔過跟頭,碰過釘子,遇到好玩的人和事,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成功,在這過程中,我發現我變得跟原來不同了,那個原先做事沒有自信,喜歡本能自我否定的自己突然消失了,變成了另一種狀態,我去嘗試,發現自己,覺得適合自己,那么堅持下去,把愛好進行到底做到好,建立自信,告訴自己,自己會越來越好,可以去嘗試任何自己覺得OK的事,實現一個又一個個良性循環。
你不是一個人在焦慮,你更不是一個人在對抗焦慮,每個人都會焦慮,找出病根,對癥下藥,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遇到焦慮的時候,首先得問自己幾個問題:
1.有焦慮對象是具體明確的實事嗎?
是因為工作上遇到的一件件具體事產生的焦慮嗎?如果是,那么這件事的源頭是什么?
先找自己的主觀原因:在事情中我做的不妥的是什么?做的好的是什么?能改進的地方又是什么?無力改進的是什么?
客觀上的原因:這事本身有邏輯嗎?有問題嗎?
處理方式和態度有問題嗎?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響很大嗎?
如果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我能更好解決從而降低焦慮程度嗎?
2.如果焦慮的對象是虛無縹緲的抽象的,比如說對于未來的恐懼。
首先要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大家都是普通人,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
其次要了解一個事實,人的大腦本身對于未知,陌生的事物抱以恐懼心理,天生喜歡確定性和具有安全感的事物,未來是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東西,面對眾多不確定性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與之抗爭,試圖去掌控,而是將手頭上可控的確定性因素和安全感發揮到極致。多做一些增加確定性的事,增加安全感,來面對抽象而不確定的未來。
3.當決定學習技能提升自己來增加可控因素的時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急于求成永遠都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學習中,想要的太多,時間又不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把原本一顆增加確定性的心給磨壞了。當試著改變,邁出一小步的時候,要鼓勵自己,現在的自己跟嬰兒學步一樣,保持耐心,對自己寬容都很重要。
4.傾訴的重要性
跟自己親人朋友傾訴自己的情緒尤為重要,在真誠溝通中很多不理解都會漸漸消逝,而當自己把情緒傾訴完,心情也會好不少,但是切忌成為抱怨依賴患者(即只抱怨,抱怨完發泄好了就好了,不去做任何行動去改變)
5.對抗焦慮的有效方式,是立即行動起來。
想做卻又不敢做,難受又不說,一個人悶悶不樂這樣只會惡性循環,哪怕開始作出一小步的改變,都值得稱贊,從想太多到行動起來,之間的思想斗爭可是十萬八千里啊。而真的開始行動了,焦慮會在這中間漸漸消逝。
6.一時想不到可以做改變的事,焦慮的時候,可以做下面2種。
【寫下焦慮】:焦慮的時候通常思維是陷在自己設定的框架里久久出不來。那到底有多煩呢?不如拿出紙和筆,把任何的不滿情緒統統寫下來,寫著寫著,你會發現情緒似乎得以緩解,那些混在腦袋里纏繞自己很久的原來也就這些羅列的123456事情而已。釋懷有時候也是頃刻之間的。
【跑步】,只需要一雙跑鞋,出門跑幾圈,哪怕走幾步,也會感受到身體在發生改變,隨著血液循環,產生多巴胺讓情緒得以緩解。
你只是個普通人,是人都有情緒,會焦慮會難過會煩躁,那么請擁抱它們,用溫柔的正確方式對待它們,愿每個人都不辜負時光。
你不是一個人在對抗焦慮,我們都一樣!
年齡段:25-35歲
征文活動文章鏈接 ?上班這點事兒專題征文|焦慮,月經式爆發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