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素有“金張掖”之稱。其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
張掖可以說是甘肅乃至整個中國生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有沙漠、有草原、有戈壁、有雪山、有林海、有濕地、有水田、有河流等等。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這句詩就是一個很生動的寫照。這里不論是歷史人文還是自然風光,都對我很有吸引力。只可惜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西藏,在張掖只有一天的時間,所以選了七彩丹霞和大佛寺兩個景點游玩。
一早吃完早餐就坐車出發去七彩丹霞。
先科普一下如詩似畫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地說,它是漫長歷史時期地殼運動的產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丹霞地質構造是巖石堆積形成的,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主要發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據說張掖丹霞地貌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
從市區到丹霞地質公園差不多一個小時。公園設有北門、西門、南門,無論從哪個門進,都要坐園區的觀光車去觀景點。
公園里共有4個觀景臺供游人觀賞,每個觀景點游覽完后都需坐車到達下一觀景點,最后在4號觀景點統一離開園區。在里面玩不用趕時間,只要你在關門之前出去就可以。
這里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在景區內有不少攝影者扛著“長槍短炮”四處拍攝取景。
據導游說雨后放晴是景區最美的時候,此時的丹霞色彩更加濃烈。每天最佳拍攝時間是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候,這時的丹霞最有層次感。很遺憾我一個時間點都沒沾上,但仍然覺得美不勝收。
這七彩丹霞叫我來形容,僅有兩個字震撼。其氣勢之磅礴、場面之壯觀、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斕,全來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不已。
到觀景臺上俯瞰四周,赤壁千仞,雄奇詭險,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徑兩旁山峰聳峙,高山之巔石堡盤踞,猶如神秘的古堡給世人演繹傳奇的神話故事,讓人禁不住展開漫無邊際的遐想。
在棧道上行走,一步一景,人移景變,別有一番情趣。隨處可見有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鮮艷的色彩,把山丘裝點得絢麗多姿。
游覽玩七彩丹霞后,回市區吃完午飯后就去大佛寺。
張掖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留下有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市區內最值得去的景點首推大佛寺。
聞名于世的張掖大佛寺創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全國僅存的四家皇家寺院之一,寺院建設規模宏大,風格獨特,館藏文物眾多,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
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盤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據導游介紹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臥佛后有十大弟子群像,旁有優婆夷、優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因寺內禁止拍照,故無圖片供大家欣賞。
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環境優美,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寺內珍藏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大般若經》金經更是鎮寺之寶。
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系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還有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
游覽玩大佛寺,傍晚高鐵去西寧。這趟甘肅線到此結束,實際上河西走廊還有好多值得游覽的勝地,因假期時間有限,無奈止步于此。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