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天生就有惰性的人類,其實每個人都有那么若干本從來沒有讀完的書,從書店鄭重其事買來的書,拆完塑封到它永久的躺在書架上之前,往往只讀了十幾頁。
我有一個觀察,在線電子閱讀能夠普及,其實就建立在這種大家都不會讀完一本書的情況上。你可以不付一分錢打開在線閱讀app里的一本書,而書的前20%(比例粗估,不同的書免費比例不同)都是真正全網免費的,只有當你閱讀到20%之后的部分,才會真正涉及收費。
20%這樣的比例設置背后,就是人類行為的數據統計結果體現,大多數人讀不完一本書的20%。在線閱讀也借此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
看吧,讀不完一本書的,不止你一個人。
買書VS讀書,感性和大腦的較量
在買書的時候發揮作用的,大多數時候是感性腦區。
書的標題和封面、書的推薦短語、封面圖形甚至封面的顏色,這些視覺刺激信號,都會直接影響你的選擇。
要知道,這可都是專業的圖書編輯設計的一系列元素,目的就在于讓更多人在短時間內,喜歡上這本書。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賣書和賣薯片類似,圖書本身就具有商品屬性。想想樂事黃瓜味薯片的包裝吧,多么沁人心脾,讓你一不小心掉進它的高脂陷阱。
可當你真正開始閱讀的時候,你面對的只有單調的白紙黑字,需要運用起學習腦區,這不單是信號的接收,大腦的內部結構會因為學習而變化。
而事實就是:在你的大腦還沒開始興奮的時候,你已經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持續閱讀。
從大腦活動來說,選擇一本書和讀書,本身就是兩件事情。
盲目相信圖書推薦,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
隨著大眾媒體的蓬勃發展,書籍推薦安利變得越來越普遍,不管是app內部還是電子閱讀器的內部,編輯和大V們都會定期進行推薦。雖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真正值得一讀的好書,但一本書適不適合自己,其實是需要自己做判斷的一件事。
我們往往把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讀書這個“動作”上,卻忽略了選書的重要性,而這,或許就是一本書沒有被讀完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實,選書這事就跟選男友一樣,縱使他有吳彥祖的軟件,卻在硬件層面跟你的需求背道而馳,這戀愛談起來估計也是沒意思的,又怎么會持久呢?
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好的,為了能遇到自己的“真命好書”,在選書環節,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7個方法,助你選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書
大概是因為最近的閱讀時間都比較集中,我才有機會總結出“有效率&有質量”的選書技巧。但不得不說,選書這事單靠理論學習是沒用的,我就姑且認為自己是“自學成才”,終于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獲得了研究成果。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目錄:
1、了解作者的履歷
2、了解該書的出版社或是否屬于某系列叢書
3、了解該書在豆瓣/亞馬遜的評分如何
4、該書是否由某位專業人士在非利益情況下進行過推薦?
5、關注書籍的出版信息
6、借助在線閱讀app進行書籍信息概覽
7、借助網絡檢索工具
*友情提示,其實通過目錄基本上就已經了解了我總結的這些方法的大致內容,但我個人強烈建議不要忘記拉倒底部閱讀第6、7點,因為真的是好辦法,真的超好用。不是廣告!
方法一? 了解作者的履歷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一本書的作者并不是非常了解,這個時候利用搜索引擎就夠了。作者履歷其實就是一本書的品牌背書,它代表著可信度和價值。
一本經濟學書籍的作者如果是知名高校的經濟學教授,那就意味著這本書在保證內容客觀成體系的情況下,還能兼顧通俗易懂,因為教授除了搞研究外,還會進行日常教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或魯迅文學獎的文學作家,必然也是值得讀的。
比如最近我在努力閱讀的一本西方哲學書《打開》,他的作者周濂,就是一個有著豐富任教經驗和教學經驗的博士,這是我想要體系化了解西方哲學讀的第一本書,卻沒有遇到非常大的閱讀困難,就在于選書時候,作者選得好。
方法二? 了解該書的出版社或是否屬于某系列叢書
出版社就像一個韓國財閥,它不僅僅是品牌概念,更是實力的象征。所以我猜測,出版社其實是有鄙視鏈的,越有實力越能獲得高估值作者的作品的出版權,也越能保證讀者對這本書的高評價。
但目前我對出版社的了解十分局限,就去網絡上搜了一下信息。目前國內比較有實力的出版社有下面這些,排名不分先后:
譯林出版社(國外名著基本都是他家出的,物美價廉)、長江文藝出版社(國內很多著名作家的書都是他家出的,比如王小波)、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詞典大拿)、三聯書店(牛*)、中信出版社(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系列本家,牛*)、湛廬文化(商業類書籍大拿)、磨鐵圖書(《明朝那些事》咳咳)、新經典文化(現代文學國外作者的書比較多)...
系列叢書則是單個出版社出品,包含固定主題、固定領域書籍的批量書籍,被列入系列書的書籍,往往也代表著有一定的質量。參考系列叢書,可以展開固定主題的閱讀。
比如在電影賞析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后浪電影學院”,就是后浪出版社推出的電影鑒賞主題系列叢書。再比如本科的教科書,基本都屬于“21世紀某某學系列教材”。
方法三? 了解該書在豆瓣/亞馬遜的評分如何
這個方法估計很多人都用過,就不展開多說了。
我個人會以7分作為一個標準來判斷一本書的質量,也會固定看上幾條好評的具體內容,來初步判斷一下書的質量。
另外,亞馬遜的分數可參考度比豆瓣高,前者大多數是kindle用戶打的,姑且認為他們的kindle不是買來蓋泡面的。
方法四? 該書是否由某位專業人士在非利益情況下進行過推薦?
這句話需要細品。“專業人士”和“非利益”兩個詞其實都蠻主觀的,畢竟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一樣。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根據某著名品牌營銷專家的推薦,把一些書加入自己的必讀書單,而這個專家,也是我經過長年了解后,喜歡的一個專家。其實專家蠻少的,讀書的專家更少。而品牌營銷這個領域因為早年的發展蓬勃,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體系,所以大部分“老書”確實是值得一讀。
另外,長輩和前輩如果有能力推薦書單,一定要珍惜這樣的機會。畢竟是非利益狀態下的推薦,對方還是基本對你有了解的人。古話有“吃的鹽比你走的路多”,換過來就是——他們讀的書比你見過的都多。
方法五? 關注書籍的出版信息
一本書的版權信息一般在書的前幾頁或最后一頁。以我在網絡上找到的一張圖為例:
這是一本兒童科普書籍,主要講動物在自然界中的生長繁衍。假設我此時此刻在為自己讀小學的妹妹挑選書籍,那我單憑他的版次和印次就選擇放棄這本書,這是一本在市面上賣了11年都沒有賣掉的科普書。
版次代表著同一圖書的出版次。圖書首次出版的稱“第一版”或“初版”,修訂后重排出版的稱“第二版”或“再版”,以此往后類推。簡單來說,就是版本更新,內容迭代。
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場營銷原理》從出版那年起,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更新一個版本,增加新的內容,目前已經是第13版。真是筆耕不輟。
而印次則代表著每一版圖書印刷的次數。版次結合印次對比來看,能判斷出一本書好不好“賣”,一般暢銷書的印次和版次年份會隔著3-5年,然后寫著20+的印次。歡迎有機會關注一下《皮囊》這本書的版次和印次。
在線閱讀App里的電子書一般沒有這些信息,此條只適合實體書判斷。
方法六? 借助在線閱讀app進行書籍信息概覽
前面已經提到過,作為用戶,基本上在在線閱讀app里打開一本書是沒有任何成本的,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渠道。
個人比較推薦的平臺有:微信讀書、蝸牛讀書、知乎、得到。概覽的信息主要是目錄,也就是書的章節內容,通過目錄,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到這本書的骨架到底是什么。
但你以為我要說的只是這些,那自然不會。我肯定的告訴你,在這些App里,其實有大寶藏。
搜索書籍是基于關鍵字的,而搜索結果也是基于關鍵字進行分層級的匹配。在這些app里,除了能搜到對應的書名之外,你還能夠通過關鍵字,檢索到寫有這部分內容的書。
比如,在我寫這篇內容的時候,關于人類左腦和右腦的功能我記不太清除了,于是我在微信讀書中搜索了:左腦右腦,重新梳理了一下腦部活動的概念。下圖展示了輸入“左腦”的搜索結果。
因為圖書上市發布有嚴格的標準,所以書籍里的內容,可以說是比自媒體嚴謹很多。這是比傳統搜索引擎更加優秀的在線知識、常識管理工具。
方法七? 借助網絡檢索工具
一款真的沒有廣告、結果精準、接入各大社交類App(知乎、小紅書、豆瓣···)內容的瀏覽器,也許這已經是真正Al?我不知道,但真的,好爽!(夸克利益相關人員請拉到底部給我贊賞)
總結
這7種方法,并不是全都要用在同一本書的判斷上。大可根據自己所處的情況和掌握的信息,進行合理的選擇。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究竟會不會把一本書讀完,真的是件“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的事,沒有前期投入的心思,就必然沒有后期閱讀的快感,也就談不上真的認真。讀自己用心篩選出來的書,不單單獲得精神和知識的雙重享受,選書的過程更是理性在主導你的思維,是個人邏輯的日常訓練。懶惰是人之常情,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寧愿自己親力親為。
我和書的相遇,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長相廝守”。
但如果,你手上有一本怎么努力都讀不下去的書,早點放棄也是一件好事。還是用戀愛的作比喻,一本怎么也讀不下去、找不到樂趣的書,縱使它被冠以高名,也就干脆不要讀下去了,這就如同一個被親友好評卻始終不被你喜歡的男友一樣,早分早解脫,留著做什么用呢?(排除因為專業考試備考需要閱讀的書籍,不讀也得讀,讀也得讀,奧利給)
我是靜哥哥,每周日一篇讀書筆記在簡書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