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家附近的牛肉面館吃面,新開的店,有優惠活動,吃飯的人不少,加上店面不大,桌椅板凳擺的緊湊,這也就使得我不用刻意就聽得到看得到店里隨便一桌在說什么干什么。這其中的三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吃飯的人不少,之所以會留意這三桌,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長帶著孩子,而且三個孩子都是男孩,且年齡相仿,目測小學一二年級的樣子。
先說靠近門的那一桌,媽媽帶著兒子。從頭到尾兩個人的兩張嘴都沒有停過,只不過,它們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一個輸入,一個輸出,孩子一直在低著頭吃面,媽媽一直在旁邊絮叨:快點吃,待會回去還要做卷子,語文數學各做一套,下午還要去補課;你昨天的看圖寫話還沒寫完吧,記得回去補完......那個孩子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景,毫無波瀾的吃著面,絲毫不受影響。
再往里一桌,也是一對母子。一碗面,被媽媽分成了兩份,她正端著其中一份,側身坐著,一口一口喂旁邊的孩子。我有點驚訝,按理說這么大的孩子,早該學會自己吃飯,不然他的三年幼兒園是怎么度過的?驚訝歸驚訝,別人家的孩子,好賴咱也沒有發言權。母子倆一個吃的慢條斯理,一個喂的不緊不慢,而桌上屬于媽媽的那一份,還完整的放在那里,一口未動。
離我最近的一桌,是一對父子。父子倆全程零交流,都在各憑本事認真干飯。那個爸爸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那碗面上,似乎完全看不到對面的兒子吃的有多狼狽。桌子上、衣服上、嘴上無一幸免的濺上、沾上了湯水。本以為爸爸吃完了,總會發現兒子的慘狀,然后找張紙給他,結果他吃完,用手把嘴一抹,點上一根煙,掏出手機悠閑的刷起了小視頻。雖說男人大都不拘小節,這位爹,未免也太不拘小節了些。
當完旁觀者,我就在想象,假如今天我也帶了兒子來,會是怎樣的場景?可以肯定的是,我既不會像第一位家長那般在孩子享受食物的時候不停的給他施加來自學習的壓力,也不會像第二位家長一樣過多干涉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更不會像那個爸爸一樣,視孩子如空氣,做一名責任心缺位的家長。
今天的所見所聞,也給身為媽媽的自己提了醒,一是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到既不缺失,也不越位;二是培養孩子與年齡相匹配的獨立性,明白這個時期他應該做什么,應該會做什么;三是成績固然重要,但孩子身心健康也很重要,不要讓過重的課業負擔壓垮他們羽翼未豐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