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誰的大學不迷?!?,名字雖然很狗血,但是內容還是很扎實,對我有不少的思考
作者采訪幾個港大和國內頂尖名校的畢業生,要他們講述自己對于大學的看法,其中有因為自己的夢想而放棄黑石合伙人崗位優秀人才,也有許多間隔年去探索自我,去拍紀錄片的小伙子,也有交換經歷豐富,投行表現優秀,最后投身NGO的理想者,無一不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看了有如下幾點感受
第一點,當然是對比別人自己的一種強烈不甘。
覺得自己高考為什么考得這么差,不能與一些更優秀的人一起做事情,自己當初能靜心一點也許就不是今天這個結局了
我是一個偏理想主義者,高中的時候,一直想要和很多人做一些精彩豐富的事情來填充自己,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光芒,所以一直想要進入一所很優秀的大學,那時候還常常傻著自己在大學會如何如何。
而在也許是自己過分理想主義者,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高三更是陷入迷魂狀態,渾渾噩噩不讀書,狀態一掉再掉,高考一塌糊涂,就帶著命運的不甘來到了一所自己不滿意的學校
第二點便是我緊接上面想談的,自己在努力化解這種不甘的情緒,以及去慢慢理解這種不甘的情緒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感悟
我其實一直有在反思自己的性格,包括高三狀態的詭異,其實還是離不開家庭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原生家庭有關。
我曾經性格還是比較偏軟一點,面對自己喜歡的一些東西,不會像現在這么強硬的去抗爭去喜歡,所以那時候,做事情也沒有太大的熱情,過得不開心,有時候就會容易胡思亂想,所以導致我整個高中三年一直自我的野性沒有伸展開,就像我高中老師一語中的,自己的靈性沒有發揮出來,整個人有點像是是被壓抑住了。
之前我寫過的《教育分野》其實講的就是這么一個道理,高考狀元來自的家庭都是老師、公務員或者工程師等社會中上階層崗位,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不只是物質層面,更多還是潛移默化中的影響,視野,格局、心胸,高考取得的好成績只是家庭教育德一個表現,更多的是表現在人生以后無數次選擇,以及最后的成就,2017年北京高考狀元所說、其實并不有失偏頗
(想看文章,直接點上鏈接就好)
坦白的來說,我覺得我的家庭父母,并沒有給我很多支持,不過在這里沒有怪他們的意思,因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決定了他怎么來教育我、這個經歷的限制是沒有辦法的。而我要做的是不斷擺脫這個影響,活出野性的自我。
我以前會敏感,對于一些東西格外在意,容易糾結,怎么談認真學習?
第三是結合今天看的采銅和成甲的混沌大課,想談談對于個人成長的一些思考
他們東西講的并不深,但是在他們身上我能夠看到知識真真切切能夠去改變一個人,去改變命運,我們要去相信時間的力量啊,它是真正能給我們帶來突破的東西。
自己不斷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不斷去精進自己,還是享受到了成長的巨大快感。
和時間做朋友,相信復利效應,我的遺憾都會補齊,我知道,我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