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試的錄取分數線是350,我考了391分。當時看到成績,只顧著高興,覺得進入復試應該沒問題。后來才知道,391是我報考的那個專業全國最高的分數。之后我順利通過復試,成功讀研。
2010年,準備考研的那4個月時間,算是我人生中最黑暗,也最艱苦的日子。孤軍奮戰,前途渺茫,相比起來,高考的壓力都不算什么。
但現在回想,能為自己想要的東西,用盡全力的拼一次,并且成功獲得,這種體驗可能只需要一次,就能徹底改變你對人生的態度。
因為,你真的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一)我為什么要考研?
我本科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我們班共有34個學生。在校期間,我的成績屬于中等。
大學四年里,我一直按部就班的上課,看書,寫論文,雖然沒有放縱享樂,但對自己的未來毫無規劃,從不思考自己將來要干什么,當前又該如何準備。總覺得船到墻頭自然直,還總是鄙視那些準備考試,忙著實習的同學過得太功利。
結果,時間飛速流逝,稀里糊涂的就到了畢業時間。
當我開始海投簡歷,奔波于各種招聘會時,我才發現,沒有獨特技能,沒有豐富經歷的我,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最后,各方考慮下,我撤離了北京,進入了西安一家證券公司,崗位是客戶經理。
上了幾天班,我才了解到,我的工作就是坐在合作的銀行大廳里,推銷股票賬戶,順便指導來銀行的人填單子。
我失望極了,怎么說自己也是名牌大學畢業,讀了那么多書,最終卻落定在這份毫無興趣,(在當時的我看來)無甚前途的工作上,每一天都將是煎熬。我不甘心,我想徹底洗牌,重新開始。
想要再來一次畢業,就得再次回到校園。于是我想要考研。當然,我的父母,朋友,同學,都不支持。
考研,多難啊,用“過獨木橋”來形容都不準確,應該好比“走鋼絲”。多少應屆畢業生在學校里,一心一意,準備很長時間都無法成功。按照歷史數據,畢業生成功考研的概率是極低極低的。算下來,我也只有4個月的時間。
后來,我告訴自己說,我就拿出4個月的時間重新給自己一次機會。考上那是最好的,如果考不上,我就死心塌地的找份工作,開始上班。可如果連嘗試都沒有,我以后一定會后悔,甚至可能抱憾終身。
最后我終于說服父母,正式決定考研,那是2010年的9月。
所以,我的考研理由一點都不大氣,只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大學生活,找工作不順利的無奈之舉。大家千萬別走我的老路,好好規劃大學時間。
(二)我的考研環境是怎樣的?
對于畢了業再考研的人,經濟條件好的,都會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備考,這樣可以去圖書館復習,也有很多一起備考的伙伴,感覺那樣更有氣氛。
可北京的房租和物價貴的嚇人,我根本沒那條件。還有一些同學會報各種考研培訓班,這些對那會的我來說,都是奢侈品。現在回想,沒有來自周圍人的壓力,省去了來去培訓班的奔波,可能更幫助了我的復習。
我把工作辭了后,在西安的一個城中村里,和朋友合租了個房子,我們總共4個人,2個人一間臥室,我的臥室也就剛能放下一張雙人床。
我家里每個月給我800塊,其中200塊房租,其余600要囊括我包括吃飯,日常,購買學習資料的所有費用。
其實,600塊在當時也就剛夠吃飯的。因為根本不好意思和家里多要錢,在購買了必備的學習資料后,除了吃飯和房租,我幾乎沒有其他開支。
到了冬天,租的房子沒有暖氣,只能開空調,但空調太費電,我根本用不起。所以只能裹著被子,手里拿個暖寶寶,哆哆嗦嗦的堅持看書。
另外3個舍友平時都去上班,房間里經常就我一個人。我不看電視,不用電腦,不玩手機,除了中午和晚上要出去買飯吃,我幾乎斷絕了所有和外界的聯系。每天就是坐在房間里,學習,學習,再學習。
(三)我是怎樣利用時間的?
我從2010年9月中旬開始備考,2011年1月15日開考,算下來我只有4個月的時間。如果不充分利用時間,我絕對一點希望都沒有。
經過半個月的復習,我逐漸摸索了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作息計劃。
早上8點起床,午睡30分鐘,晚上11點30分睡覺。
我的每一天基本圍繞這個時間點展開。
我并沒有通過壓縮睡眠來擠時間,因為我自己是個特別需要睡眠的人,每天要睡八九個小時。
只有休息好了,我的頭腦才是清晰的,學習時間才是有效的。而我要盡量追求,能投入復習的時間是高效的,而不是簡單的時間累積。
我知道,有很多備考的學生,看似每天學習的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可真正高效的學習時間卻很少。我要避免這種低水平的勤奮。
因此,我會記錄每一天的學習情況,并且只記錄有效率的投入,如果效率低或者無效,我也會記錄原因。
比如,早上8點起床,到中午12點吃飯,中間其實有4個小時,但刨去吃喝拉撒,放松休息,思想拋錨的時間,實際上真正可以有效利用的時間可能只有3個小時,這樣的3小時才是我要記錄和高效利用的。經過一個月的調整和磨合,我的高效學習時間,平均每天是9個小時左右。
為了延長學習時間,在保證充足睡眠的情況下,我使用了3個方法。
(1)極度壓縮生活時間的消耗。
那4個月里,我90%的時間就是坐在床上學習。洗漱,吃飯我都力求用最短的時間解決,至于什么逛街,看電影想都不會想。
4個月里,我最美的娛樂活動是,利用晚上刷牙的5分鐘時間,瞄兩眼舍友的電視廣告,那會覺得廣告都好好看。
最夸張的是,我們租的房子沒有暖氣,到了冬天沒法洗澡。可如果我去公共澡堂洗澡,至少會消耗1個小時,我覺得這是極大的浪費,于是索性最后那一個月都沒有洗澡。
(2)利用所有碎片的時間背誦。
我會在來回吃飯的路上,吃飯的同時,背誦之前復習的內容。晚上和中午睡著之前,我也會在腦中回顧某一科的知識要點,經常是想著想著就睡著了,完事做夢也是各種學習。
總之,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我們那會沒有音頻學習資料,如今各種音頻資料非常豐富,是利用碎片時間的不二之選。
我有個哥哥,35歲,2017年一邊上班,一邊跨專業準備司法考試,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碎片時間。
他上下班開車的路上,吃飯洗漱上廁所,都在聽音頻資料。他連跟媳婦說話的時間都沒有,搞得我大嫂郁悶極了。他對時間的利用,又比我高出好幾個量級。
如果說,我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那么他是在碎片的基礎上,還利用了碎渣渣的時間。
最后,那么難的司法考試,他考了延安市第二名。亮點在于,考試時,他一不留神,把考卷最后兩道大題的答案寫反了,A的答案寫在了B的位置,B的答案寫在了A的位置。要不然,妥妥的全國第一名了。為此,延安電視臺還專門采訪了他。
客觀上,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相同的,都是每天24個小時。影響成敗的,是你如何利用它。所有人都在喊時間不夠用,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總能比別人做的更多,收獲的更多,就是因為他們把碎片當寶物。
(3)輪作播種之換腦學習。
農民們種地,會施行輪作。即對同一塊地,季節間或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為此達到土地的修養和農作物茂盛的雙重目的。
我們的大腦也像一片地,一邊要不停運作,一邊也要適度放松。如果時間充裕,完全可以在勞累之后徹底休息,如放空,睡大覺,看電視。而考研時間緊迫,我只能讓大腦邊工作,邊休息。那就是更換科目,輪番上陣。
就一整天來說,早中晚,我會依次更換復習的科目。比如,早上專業課,下午政治,晚上英語。
就分時段來說,我會就一個科目的不同內容進行更換。如復習英語的3個時間里,我可能會安排單詞,閱讀,作文各一個小時。
輪換的原則就是,看累了,看膩了,覺得效率已經開始下降了。輪作,讓我幾乎不用專門抽出時間放松大腦,使它能長時間的高速運轉,為了節省了很多時間。
以下這個就是我截取的復習記錄。
(四)我是怎樣選擇學習資料的?
我報考的專業是,傳媒經濟學。考試的科目和最終的成績是,文史綜合(120分),傳播學(121分),政治(79分),英語(71分)。
說實話,我當時的復習資料很少。
備考專業類
專業類書籍只是買了考試大綱給出的參考書籍和學校出版社自行整理出的知識要點冊子。因為時間緊迫,我沒有貪多,只是把手頭的資料掌握的很精。重點的書,我基本上是背誦下來的。
備考政治
關于政治,我就買了一套任汝芬的兩本書,真題書,和一本時事的模擬題冊子。參考書自然是認認真真的看,該背的背,該寫的寫。真題則是好好的研究。
對于時事的模擬題,我根本沒有挨個做,我只是看了題目,對照答案,直接把正確選項勾選出來,在心里過了一遍,完事。不看錯誤選項,是怕產生干擾。
我清晰的記得,考試時,有2道一模一樣的題目出來,我直接勾選了最有印象的那個。當然,在這件事上,算是我運氣好。
但這種強化正確選項和知識點的方法,對于時間不足的考生,會很有幫助。
總體來說,我對政治的投入時間要少于其他科目。
第一,因為我是文科生,對政治的答題套路有一些底子。
第二,大部分政治題,即使不太會,也能憑常識寫出個大概。但是其他科目的題目,不會的就是不會,很難拼湊。
備考英語
關于英語,我也就只買了一本英語單詞書,一套歷年真題。考研前,我的英語水平是大學六級(541分)。背單詞自不必說。而我把英語復習的重點放在了研究歷年真題上,真題我過了3遍。
第一遍,當模擬卷來做。
第二遍,對照答案,深入文章,當閱讀資料來用。
第三遍,研究考題,研究答案,仔細研究出題類型,對比4個選項答案的不同之處,揣摩出題人意圖。
我只做過一套英語模擬題,也只是為了掐算答題時間。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研究真題絕對比做海量的模擬題有效多了。
真題和模擬題的出題人,根本就是兩撥人。且從出題的角度,水平和嚴謹程度來說,真題遠遠超過模擬題。
而正因為真題的嚴謹,所以每一年的出題角度,考察要點,難易程度不會變化太大,所以也就有規律可循。把握真題,相當于掌握內功心法,以不變應萬變。
比如,我發現,閱讀理解板塊,4個選項里,有兩個選項明顯是錯誤答案,還會有一個選項非常像是正確答案,它出現了文章里的單詞,表達的意思也與問題相近,極具誘惑性。
而實際上,正確答案往往并沒有引用原文的單詞,而是換了個另外的單詞,換了說法而已。
英語復習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其實很少練習寫作這部分。其實,寫作是大多數人的短板。
我們都知道木桶理論,決定蓄水量多少的,是最短的那塊。在復習時,你越不想復習哪塊,哪塊最有可能是你短板,越應該重點攻克。
這里還要提到一點,備考時,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該準備的,必須要準備。
那會備考資料上,有個知識點是英國工業革命。4輪復習中,我都覺得這個知識太過時了,根本不會考,所以每次都是草草而過。
考試當天,中午吃完飯后,我拿著復習資料最后磨槍,又一次看到英國工業革命,還是一帶而過,還是覺得根本不會考。
結果,結果,拿到卷子后,我直接傻眼,偏偏就考出來了。最后我只能憑借文科生的底子和粗糙的記憶東拼西湊。那一道復述題我應該丟了很多分。
我再次說明,因為我的復習時間實在緊迫,所以根本沒法覆蓋太多學習資料,只專攻了考試大綱提供的參考書籍。
因此,我的方法并不一定適用于每個人,每個專業,只能作為參考。
(五)我是怎樣面對焦慮的?
怎么可能沒有焦慮呢?每一天都是焦慮的,不過時而隱隱約約,時而波濤洶涌罷了。我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去想它。
每一天的學習任務都很重,好像也真的沒有空放縱焦慮。如果實在躁動的厲害,我就把焦慮寫下來,算是找到個發泄的出口。
我翻看以前的筆記本,2010年11月29日,我在本子上寫到:
考研剩下的日子越來越少了,我出現了恐慌。心里越是著急,越不知從哪里下手,只知道好多東西要看,好多知識要掌握。不想說話,不想看書,不想思考,不想呼吸。我如陷入深海,伸手亂抓,以期救助,卻無人回應,無人可幫我。只留著急,拼命掙扎。要么,努力掙扎到岸邊,要么,徹底放棄,安然墜入海底,結束一切。
2010年12月18日,我寫到:
每日依舊,努力學習,想簡化一切生活程序以爭取更多的時間。一個月,這個月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月。個人的歷史上沒有哪一段時間比它更賦予重要使命和深遠價值。讓我把握好它吧,讓我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拼搏一次吧!
當情緒影響到了學習時,我會本子上如此抒發,或者發泄,或者給自己打氣。
實際上,我的考研環境也有好處,正因為它很封閉,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復習的,別人的進度是否趕超我,別人是不是比我更刻苦,因此也就不會有來自別人的壓力。
因為對比,是所有焦慮的最大的來源。
當焦慮來襲時,你或者像我一樣寫下來,或者找個人聊一聊,總之要盡快排解。但是再焦慮,該干嘛還得干嘛。
當你完全沉浸在復習任務時,焦慮就會被暫時遺忘。學習多一點,焦慮就會少一點。所有備考的學生都是焦慮的,就看你怎么對待它了。
(六)對所有考生的寄語。
備戰考研,已經是7年前的事了。也許,我這種封閉式的備考經驗早已過時,無法適應當下環境,不求大家完全借鑒,只求不浪費考生們的時間,能有點滴幫助就好。具體的備考方式,還是要看報考專業特點和自己的學習習慣來調整。
正因為我已研究生畢業多年,回頭再看考研這件事時,似乎看得更清了。固然我為此拼盡了全力,也不得不感謝運氣的眷顧。因為我知道,肯定還有別人比我更努力,卻依然落榜。
人生啊,真的是盡人事,聽天命。
如今,我最想告訴考生的是:
1. 是否決定考研,最好是你自己的選擇,別隨大流。
只有自己特別想要的東西,才會心甘情愿的付出非凡努力。一旦決定,就要全力以赴,甚至壓榨自己。
考試的本質,就是你是否比別人優秀,成績本身無價值,你的排名才是關鍵。你只有付出更多,準備更多,才更有可能打敗別人。
2. 如果考不上,別灰心,這不是世界末日。
即使你比所有人都努力,也可能考不上,可能只是運氣差。考試這件事,運氣有時候也很關鍵。考不上,就走另外一條路。
研究生的身份不是萬能鑰匙,不能解決你所有問題。任何時間點都可以是新的起點。沒有哪一件事能夠直接決定人生,你還有很多逆轉的機會。
3. 如果考上了,恭喜你,但也別得意忘形。
就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現狀來看,研究生的含金量實在不敢恭維。未來對你最有幫助的,不是那張碩士學位證書,而是這兩三年里你如何度過,要打磨什么技能,要怎樣規劃未來。
否則,幾年下來,你還是那個你,除了老了幾歲,還多了一張蒙塵的證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