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版《水滸傳》播出后,直接被甘婷婷飾演的潘金蓮驚艷了。
那時候的甘婷婷二十出頭,回眸百態生,凝視動心魄。她用竿子打了西門慶那一回,窗戶成了絕佳的取景器,框出了一個絕世美人。
在潘金蓮毒死武大守孝期間,她一身白衣,眼波流動,眉目傳情,不由得讓人想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樣的句子,舉動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簡直美得不可方物,完全忘記了她是一個蛇蝎婦人。
10年過去了,聽說還沒到不惑之年的甘婷婷要飾演新版《鹿鼎記》中的陳圓圓,本來是充滿期待的,但是電視劇播出后卻失望了。
《鹿鼎記》這部小說中韋小寶第一次見到陳圓圓時寫道:
這女子四十來歲年紀,身穿淡黃道袍,眉目如畫,清麗難言,韋小寶一生之中,從沒見過這等美貌的女子。
韋小寶出身揚州J院,之后進入宮廷,闖蕩江湖,可以說“閱女無數”,可是見了陳圓圓依然手捧茶碗,張大了口竟然合不攏來,剎時間目瞪口呆,手足無措。
小說中的陳圓圓依然光彩照人,嫣然一笑,百媚橫生,而她的扮演者甘婷婷卻呈現出中年人的疲態,那個昔日風華絕代的潘金蓮終于成了今日被眾人吐槽的陳圓圓。
最近在讀英國一位“獸醫”大衛·班布里基寫的一部書——《中年的意義》。作者從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視角透視中年,闡述了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背后的科學根據,揭示出人類之所以形成動物界獨有的中年現象,是數百萬年演化出的完美禮物。作者認為中年人在人生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好風關注到書中提到了一種人體老化的被動理論:
把人體視為機器——這個復雜的機器有許多零件,每個零件都有可能發生故障。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零件停止工作。當我們還年輕時,身體很少發生故障,以至于我們甚至察覺不到,但損害會逐漸變得明顯。隨著歲月流逝,越來越多身體的零件停止運作,這許許多多的小故障逐漸累積,成為老化的癥狀,最后無可避免地導致死亡——這就是“多次打擊”理論。
中年是個沖突的時期,你發育的“生命時鐘”開始敵不過歲月帶來的衰退,身體的各方面機能都在退化。
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寫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這段文字寫出了中年人的困境。人到中年最尷尬的地方是頭發。
男人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的頭頂被歲月抓了一把,一大片頭發說沒就沒了;女人開始遮遮掩掩地藏自己頭上冒出來的一縷一縷白發。人到中年,“兩鬢斑白”“早生華發”這些不再是曾經積累的好詞好句,而是轉化成了現實的寫照。
然后便是牙齒,一向親密無間的牙齒們進入中年后在逐漸疏離,一絲絲食物纖維都可以離間它們,以至于中年人吃東西時開始有所顧忌。其實食物即使過了牙齒這一關,可能退化的臟器也不愿欣然接受這曾經的所愛,總要在肚子里忸怩一番才逐漸相和。
早晨起來突然發現夜里某一個姿勢持續久了,身體的一個部位開始莫名其妙鬧起了別扭。好不容易爬起來繼續為生活奔波,可惜下樓梯再也不敢蹦蹦跳跳了,一步一步踩穩了走,唯恐再出亂子。
像好風這樣要孩子晚或者又生了老二的中年人,每天風風火火得把中年按照青年的節奏過,一個不小心就閃了腰,扭了腳。
這個時候如果看到孩子滿世界亂跑自己又跟不上時,只有威懾了。萬一孩子又是青春期,那么更年期和青春期碰撞的結果便是生出一堆狼狽的情緒。
如果再加上家里老人需要照顧,那么中年人就很難不油膩膩了,生活已經不允許你優雅。
如果年輕時早要孩子,這個時候本來以為可以氣定神閑地做“豪華家長”了,孩子上了大學,自己可以按照中年人的節奏過日子了??墒乾F實中發生著大量的“孩子上大學了,我們離婚吧”的事情。
中年夫妻的矛盾除了早年累積起來,到孩子上大學集中了結,從而導致離婚的;其實,新結的“梁子”也不少。
在《中年的意義》這本書中,說到中年的這個人生時期里,如果這對夫妻的子女離家了,他們的關系必定會回歸本身,從一個多人的單元恢復為兩人的單元。
每對夫妻逐漸來到人生的中點時,都會經歷許多生理和心理的轉變。長期的關系變得格外脆弱。當從前年輕時戀愛、追求成功和養育子女的沖動逐漸減退,中年夫妻怎樣調整心態好好相處是一門學問。
人到中年,隨著健康出問題,子女逐漸長大,開始贊美過去并為將來擔憂。陶淵明一向灑脫,但在五十多歲時,寫下《與子儼等疏》 。這是他給五個兒子寫的信,信中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因自己的率性給孩子們帶來了生活的窘迫而抱歉,但對過去的日子卻不曾遺憾,他覺得追求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勝過為物質疲于奔命。同時也囑咐五個兒子好好相處,一個老父親的拳拳之心盡在紙上流動。
中年雖然要經歷各種雞零狗碎,但是正像《中年的意義》這本書所說:“中年是人類生命中嶄新而特別的一個過程,演化出中年是因為中年對個人有益?!?/b>
據統計,早在原始社會,男人們45歲的時候,狩獵采集者的體力逐漸變差,骨質量和靈活度也開始下降,但中年人擁有多年的實踐經驗,所以還是勝過比較年輕的同伴。
現代社會中年人也是家庭和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家庭中,成人把大量資源投入發育中的兒童的頭腦,因為頭腦在后續的生命中實在太重要了,生物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親本投資”。
《中年的意義》一書中認為人類是豪華版的親本投資者。不論怎么看,人類父母投資的時間、復雜程度和嚴苛程度都超過其他動物,當然,這也解釋了精疲力竭的中年人的深切吶喊,他們感覺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好像沒完沒了。這種停止生育、專于照顧下一代的時限,通常發生在中年。
家庭中,當我們看到中年人對他們的兒女各種嘮叨時請理解。中年人隨著年紀漸長,會越來越喜歡提出建議、表達意見。傳達經驗的渴望可能變成難以抑制的沖動,有時候甚至很惱人。
但是人到中年,自身油膩膩卻把孩子們打扮得光鮮亮麗。這種打扮不只是物質上的表達,還有學習上的投資。好多中年人一邊感慨孩子就是碎鈔機,一邊心甘情愿地把以油膩為代價掙來的錢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在社會上,不僅是工作單位,就是文化傳承,中年人也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重大的責任。人類過了生育年齡還可以活很久,就是為了扮演這種傳遞信息的角色。
我們已經知道,中年人類兼具經驗和精力,是人類所需最有力的提供者。雖然青年常常比中年人更聰明伶俐,但中年人卻在很多方面毫不遜色于青年。
在文學史上除了英年早逝的天才,大多數文學家最巔峰的創作狀態是在中年。比如蘇東坡,年輕時意氣風發也寫過不少詩文,但人到中年,政治失意后被貶黃州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讀著這樣的句子,我們覺得這是中年人經過生活積淀之后對自然,對人生的一種感悟。
年輕時人們覺得日子還有很長,所以很少有發自內心喊出“珍惜時間”這樣的口號,很多年輕人喊了也大多
是迎合別人。
而中年人和時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新的味道,一種新的緊迫感,當我們退后一步,看著寶貴的時間是多么容易流逝的時候,我們開始以一種接近直覺的方式懷疑自己到底還剩下多少時間。所以像葛朗臺愛惜錢財一樣愛惜自己的時間。
好風是在2018年的二月二上班路上不小心滑了一下,只是摔了一跤而已,右手舟狀骨就骨折了。
醫生建議住院治療,但家里有孩子要照顧,單位有工作要干,打著石膏往返于單位、家、醫院的時候突然就有了緊迫感,想要再做點什么記錄下自己不可知的未來。
于是開始用一只手敲鍵盤寫東西,為了寫東西不停地讀書,將近三年的時間讀了上百本書,敲了上百萬的字。
為了擠出時間讀書碼字,每天都計劃安排著自己本就忙碌的生活,就算是當年高考時也沒這么爭分奪秒過。時間它真如海綿里的水,從中擠出來那么多文章,自己有時候回看都懷疑這是自己寫的嗎?怎么做到的?
生活雖然油膩膩,但好風還是以自己是一名中年人而驕傲,覺得中年是目前為止自己最好的時候,少了年輕時的稚氣,多了一些經驗和努力。不知道您最喜歡自己人生的哪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