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vivi薇薇
轉載時請務必備注作者姓名
首先,腦血管疾病主要分為五種,如下所示:
1-腦梗死;
2-腦栓塞;
3-腦出血;
4-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5-蛛網膜下腔出血;
聲明:
1-我的語言:以下文字,盡可能使用非專業性的語言,以方便大家理解;
2-我的手繪圖:麻煩專業出身的同學們、老師們不要對圖片(本人手繪圖)細節處太過于挑剔(重點在于普及);
第一:腦梗死
病因: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在血管中的表現,如上圖:
1-血液在血管中,原本是層流的;
2-因為脂類沉積,導致原先的層流因為一些小阻礙,有些地方形成了渦流;
3-若長期以往得不到改善(因為毫無察覺),那一段的血管,就會部分或者全部堵塞;
這也就是:為什么腦梗死通常是在——晨起、安靜下發病。
下一步的癥狀表現:
1-大腦哪一塊的血管堵塞了(不通暢了),那部分周圍的腦組織、神經便自然受到影響;
如上圖:大腦的三大主力血供來源
1)大腦前動脈:為大腦(大家說的額頭前那部分)紫色虛線部分供血;
包括:供應大腦半球內側面前3/4及額頂葉背側面上1/4皮質及皮質下白質,深穿支供應內囊前肢及部分膝部、尾狀核、豆狀核前部等;
2)大腦中動脈:為大腦除紫色、橘色虛線部分外,剩下部分(大家說的頭頂部及大部分)供血;
包括:皮質支—眶額動脈、中央前溝動脈、中央溝動脈、中央后溝動脈、頂后動脈、角回動脈、顳后動脈、顳中動脈、顳前動脈、顳極動脈;
中央支:大腦中動脈的中央支稱外側豆紋動脈,可分內、外穿動脈兩組。它們穿前穿質布于豆狀核殼、尾狀核頭與體內內囊前肢、后肢的2/3。大腦中動脈的中央支是供應紋狀體和內囊的主要動脈,易破裂出血,故又名“出血動脈”。
3)大腦后動脈:為大腦橘色虛線部分(大家說的后腦勺等部分)供血;
包括:供應腦干、前庭神經核、小腦、枕葉;
2-醫生,就是通過你身體所表現的癥狀,來定位出所對應的出現堵塞的部位;
3-當然,因為各血管先天生理結構的不同,總是有些易出現問題;
舉例:基底節區(內囊)出血——大腦中動脈供血區
如上圖所示:
基底節區的血供來源,就是依靠豆紋動脈,而豆紋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又幾乎是垂直的,因此一旦在此處的大腦中動脈出現閉塞,豆紋動脈以及它提供血供的基底節區(內囊)必將遭殃;
臨床表現:
最多見的,大腦中動脈—基底節區(內囊)部位;
內囊的功能就如同一個"電表盒",錐體束、視束、感覺束等神經都在這里交叉,所以內囊一旦因為血供不足而損傷,必定會出現:"三偏征"——(身體)對側的偏癱、偏盲、偏深感覺障礙等癥狀;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在傳達上級指令過程中,哪個部門的領導如果出現了問題,那個部門可能就"癱瘓"了;
其他:血管最終梗死的部位不同,癥狀自然也不同。
第二:腦栓塞
病因:栓子來源
也就是說,這里本來好好的,突然從別處來了一個"栓子",結果給堵在這里了。
因為栓子要隨著血液循環,在你身體中游走,這才有怎么就突然堵塞在這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這就是:為什么腦栓塞通常是在——運動、情緒起伏時發病。
栓子啊,栓子你到底從哪里來的啊?
臨床表現:
最多見的:栓子來源就是—腹壁血栓(心臟房顫時脫落的)
其他:栓子最終堵塞的部位不同,癥狀自然也不同。
第三:腦出血
病因:高血壓合并小動脈硬化、微動脈瘤或者微血管瘤。
這個更好理解,上面兩種病都是血管閉塞,這個是血管破裂。之所以破裂,定是有外界刺激這一誘因的。
這就是:為什么腦出血通常是在——情緒起伏(大喜大悲)時發病。
PS:想到牌桌上的人,為何突然出溜到桌子下,人一下子就沒了的情景了嗎?
臨床表現:
最多見的是:基底節區(內囊)出血——大腦中動脈供血區
原因:同樣是基底節區的血供來源,就是依靠豆紋動脈,而豆紋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又幾乎是垂直的,垂直的意思就是因自身結構的不穩定,所以極易出現血管破裂而殃及內囊;
如上面所說,內囊的功能就如同一個"電表盒",錐體束、視束、感覺束等神經都在這里交叉,所以內囊一旦因為血管破裂而損傷,必定會出現:(身體)對側的偏癱、偏盲、偏深感覺障礙等癥狀;
其他:出血部位的不同,癥狀自然也不同。
第四:短暫性腦血缺血發作(TIA)
病因:
1)動脈血管痙攣導致血管驟然收縮;
2)局部的微血栓,導致遠端血管缺血;
方便理解,大家回憶一下自己肌肉痙攣的經歷吧,它的特點就是很快就過去了,甚至不需要做什么措施。再說血管內的微血栓,一旦有微血栓,人體就會自然啟動一個系統——纖溶系統,所以很快那個微血栓就不是問題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病的時間只是持續數分鐘,一般<15分鐘,最大<30分鐘,并且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
臨床表現:
主要是還是確定這個短暫性腦缺血的部位了。
1)大腦前動脈:
表現為下肢無力、麻木;
2)大腦中動脈:
"三偏征"——(身體)對側的偏癱、偏盲、偏深感覺障礙等癥狀;
3)大腦后動脈:
a.腦干、前庭神經核(眩暈);
b.小腦(共濟失調);
c.枕葉(視區-偏盲、復視);
第五:蛛網膜下腔出血
病因:動脈血管瘤
特點:好發于青壯年
臨床表現:劇烈頭疼(一輩子都從未有過的那種感覺);
總結:
1-腦梗死,是動脈粥樣硬化后血管內脂類沉積,導致原先血管內的層流因為阻礙形成了渦流,最終血管內部分或者全部堵塞所導致。
腦梗死通常是在——晨起、安靜下發病。
2-腦栓塞,(心臟)房顫時脫落的——腹壁血栓,隨血液循環,堵塞在大腦的血管中所導致(由此想到“腦栓塞”的病人,根源的問題可能在心臟)。
腦栓塞通常是在——運動、情緒起伏時發病。
3-腦出血,大腦某部位血管破裂所導致。
腦出血通常是在——情緒起伏(大喜大悲)時發病。
4-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大腦動脈血管痙攣或者血管內的微血栓造成短時間內,血管遠端缺血所導致。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病的時間只是持續數分鐘,一般<15分鐘,最大<30分鐘,并且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
5-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出血所導致。
“我們聊聊”系列:
1-想健康長壽 “辟谷”嗎?還有別的科學方法嗎?
2-月經的來歷 安全期 排卵期(手繪版)
3-孩子沉迷游戲 怎么辦?VS ? 玩游戲能收獲什么?
4-郁悶 挫敗 焦慮 ?這些情緒該怎么破?
5-腦梗死、腦栓塞、腦出血(趣味手繪版)
6-心肌梗死、冠心病等(趣味手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