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麥穗的路人
婆婆從鄉下來,帶來一包炒好的白果。我迫不及待地挑了一顆,嗑開白里帶黃的殼,剝出綠瑩瑩的仁,放入嘴里用力一咬,軟中帶韌,一絲青香滑過舌尖,心緒也飄到了鄉下的那兩棵白果樹下。
白果樹又稱銀杏,有些書上又叫它公孫樹,意思是說它生長很慢,阿公種植的白果樹,須到孫子手里才開花結果。
先生老家的村子后面有條河,那兩棵白果樹就在靠近河岸的地方,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據先生說,他們小時候在河里游泳時,可以踩到伸到了河底中央的樹根,可見樹齡確實不小了。據說原來那里有座廟,后來廟破落了沒有了,只留下廟后的白果樹作為見證,也成了村子的特征。記得我第一次上先生家,下了車,他就遙指著遠處的大樹告訴我,他的家就在白果樹下,那一刻,我心中就對白果樹產生了向往。
那兩棵大樹足足有十幾米高。由于泥土流失,部分樹根露出地面,交叉突兀。樹干很粗,得三個大人合抱才行,樹皮粗糙龜裂,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枝葉茂盛,象一把撐開的大傘為村子里的人們擋風遮雨。先生說,他們小時候一大幫孩子常常在白果樹下玩。夏天時,脫了衣服搭在樹枝上,一個個跳入河里游泳,上岸后穿好衣服在樹蔭下玩各種游戲。到了秋天白果成熟了,則來打果子。他還告訴我,有一次干了壞事,他媽媽要教訓他,他就爬到樹上不下來。
第一次站在白果樹下,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那兩棵大樹。后來我每次去先生家,我總喜歡到白果樹下,看花開花謝,看葉綠葉黃,聽風吹過時樹葉的沙沙聲,仿佛在聆聽一個世紀老人的喃喃細語,敘述著歲月變遷的故事。到了收獲的季節,我也興高采烈地和村里孩子一起打果子,拎著滿滿一籃子果子回家。白果樹的葉子有長柄,葉身象扇子,到了秋天,葉子變成黃顏色,遠遠望去金燦燦的一片是很好看的,樹冠下的泥地上鋪了一層落葉,美得讓你不忍心踩上去,那時候我會撿幾枚葉子帶回去當書簽。
白果樹是雌雄異株的,那兩顆樹一雌一雄,大約四月間開花。花極簡單,雄花只是在一條柄上生著些雄蕊,每個雄蕊只生兩個花粉囊,雌花只在每條長柄上生著兩個露出的胚珠。白果樹的花太不明顯了,所以常常在開花的季節,遠遠看去淡白色一片,以為那就是花了,走進了才發現很難找出象樣的花朵。
因為白果樹是雌雄異株的,所以一定得有一雌一雄的兩棵樹在一起,那雌樹上的花才會結果。雌樹上的胚珠長大后,變成一個種子,形狀很象杏子,黃黃的皮膚很光滑。這樣的種子還不能吃的,必須除去外面的薄皮和肉質。我看到婆婆是這樣做的:先把它們裝入麻袋里用水浸泡幾天,然后用木棍子隔著麻袋捶打,再漂洗干凈,露出里面白色堅硬的殼,這就是白果。白果炒熟后,剝去外殼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用白果仁炒菜,與百合、西芹是絕配,不僅味道好,顏色也很悅目。據說女士每日吃幾粒白果對身體有益,自從我到了先生家里,就喜歡上吃白果了。
我愛吃白果,也很愛白果樹。白果葉可以入藥,記得我曾經吃過一種治心臟病的藥,里面就有其提取物。而且,白果村的葉子上從來不生蟲子,它是落葉樹,夏季生葉密集,可以遮住太陽,冬季葉子脫落了,不會障礙陽光,做人行道樹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我家小區旁邊的馬路旁,就是移植了白果樹的,到了秋天葉黃時,就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而對于世世代代被白果樹庇護的村民而言,他們對于白果樹的情感,遠非我這個外鄉人所能比擬的。這兩棵樹在他們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每當逢年過節,村里的老一輩人都要備好供品、香燭,去樹下拜一拜;而家家戶戶一旦有婚喪喜事,必定會有一個既定的儀式,那就是長輩帶著小輩來樹下拜拜。這個世代相襲的習俗綿延至附近的好幾所村莊,白果村,在老一輩村民們心目里,早已成長為一種精神寄托。
我一邊吃著白果,一邊細細數著白果樹的種種優點,想著生活在白果樹下的勤勞樸實的鄉親們,想著自己的公公婆婆。他們含辛茹苦地建設著自己的家園,辛勤地耕作,把子女一個個拉扯大,他們時時刻刻為家為子女著想,卻惟獨不想到自己。就拿眼前來說,婆婆知道我喜歡吃白果,就不辭辛勞地去打果子并送來。
我愛白果樹!更愛白果樹下勤勞善良的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