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地活在評判里。
這種評判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抑或是對環境。很多時候因獨到見解而產生的評判會讓我們突穎而出;但更多時候,我們會因大腦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評判而錯過了豐盛的生命里對我們真正有意義的資源。
絕大多數情況下,評判他人比評判自己更習慣和擅長!
然而,我們的大部分評判都會受到過往知識背景、認知水平、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
所以這份評判更多意味著指責。
于是,這些并非客觀的評判常常讓我們與自己內在鮮活的生命狀態失去聯結。評判還會讓我們在生活中看不清事實,隔離感受。
所以當我們的大腦開始給各項人事物貼上各種好的或者壞的標簽的時候,也正是阻礙我們更深地與對方聯結的開始。
評判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但過度評判一定會讓我們喪失其真正的意義,甚至付出更大的代價。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非常熱衷于評判。
那這是為什么呢?
1、評判能緩解我們內在的痛苦
當我們開始評判,我們就將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或者事件本身。所以這就成功阻止了與自己的內在感受相連,也就阻斷了一切的感受,尤其是痛苦。如果你帶著覺察去看看自己習慣性地對別人甚至對自己,或者對某個情境做出評判時,你的身體或心理的感受是被阻斷的。
對于內在感受的忽視并不代表不存在。
舉個簡單的例子
想象這樣一個畫面:當我們被他人一手叉腰,一手用手指著批評、指責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
是身體上做出相應的姿勢,還是言語上激烈的回應,或是頭腦中產生了太多的認知加工開始無意識評判?與此相應,你可能會表現出一些行為。比如身體因緊繃而逃離后退;因受不了被指責而與之對峙;若無其事地假裝鎮定……
但是,不論有什么樣的行為,你的內在一定會馬上產生一個評判或者就此行為產生一個自己解讀的觀點:他是不講道理的、他是可惡的、我是不值得被肯定的、這個人沒有素質等等諸如此類。
但是你會發現,如果你的大腦過度評判,就會失去對身體和內在的情緒感受的連接,然而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因為當我們去跟我們的感受連接的時候,會無奈地發現,我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所以你會借由大腦的評判來阻斷與自己,與他人真正的連接。這樣,從某種意義而言,失去連接能阻止痛苦的發生。
就是這樣,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這份來自內在的痛苦,那么就會用各種行為來掩飾和隔離。直到能感覺并接納那個不舒服、對它變得熟悉、并挑戰它,否則內在的痛苦在合適的情境下依舊會跑出來趨使你去不斷評判。
2、低自我價值感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沖突都源自于一個想法:“我是對的”。
在關系里因為要證明自己的是對的,所以會無視人的那種活生生的而又豐富鮮活的情感流動。因為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很多時候會根據情境給自己貼上各種能說服彼此的標簽。然而在“我是對的”這個信念的背后卻隱藏著我們脆弱的內心。
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不敢直面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要據理力爭,證明自己比別人強。
如果在多次證明失敗后,又可能會無意識地扮演一個受害者的角色,給自己貼上各種負性標簽。
因為,評判也就意味著質疑;所以,評判別人遠比評判自己來得輕松。
我們通過評判來轉移內在的低價值感;同時,通過評判認同與自己類似的人來提高自尊水平,通過評判抨擊與自己相異或自身尚未達到而對方已經達到的人來緩解焦慮水平。
無論如何,過度評判確實影響我們更真實地存在,降低親密關系的質量。
那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大腦停止評判呢?
在我認為,只要我們還是凡夫,基本上做不到停止評判。雖然做不到完全地停止評判,但我們可以試著去改善。
覺察-承認-接納
這是我在成長路上認為最簡單實用的工具!
1、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是指去發現某些事情,讓個體接觸到或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動作、身體姿勢等,而不是“思考”本身,借著覺察,個體發現真實的自我,重新整合自己。
所以對于評判的覺察,我們要從認知層次開始覺察,就是從你開始有一個評判時你就有了一個意識,我不是在說事實,而是在評判。
然后再去覺察評判時所引發的情緒,以及這個情緒所帶給你的感受和意義。
一步步往內在深挖,最后找到你評判的根源是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有什么特別的渴望需要表達。
2、承認是成長必經的歷程
“承認”這個詞很有意思,承認很多時候意味著我錯了,是我不對。
承認吧,你就是在意自己沒錢沒顏值沒才華。承認吧,你就是需要別人的關注、認同和理解。承認吧,你那些歡顏笑語的背后藏著孤獨、傷感和無奈。是啊,無盡的苦難還在后頭。承認吧,生活并不會太完美……
在我們廣闊的生命里,想要少一點評判,多一點feel,你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什么?——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事實,這世界的人,沒有一個完美,不是嗎?
再具體一點就是承認你覺察之后發現的那一系列情緒與感受的存在,以及掩藏在其背后未被滿足的需求與期待,還有那些不同強烈程度的渴望。
所以,承認意味著我們要去觸碰覺察背后隱藏的各種不夠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成長帶來的創傷,需要我們慢慢去撫平。
3、接納是轉化的的關鍵
即使我們覺察并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后,我們的大腦還是會開始評判。
如果帶著更深的覺知,我們可能會發現,當我們面對一個情境或者他人時,生理和心理都相應產生了一些感受,而且也承認了自己存在這樣的情緒感覺。
但是如果再往里看,我們的大腦還會做一個評判,那就是對我們就情境產生的感受又會產生一個評判,從而產生了感受的感受。
對這個部分如果只是停留在覺察和承認的部分,不能夠去接納,那么我們即使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渴望,也很難觸碰到自我生命力的部分。
接納在這邊不意味著單純的接受,而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擁有開放、包容、同在、允許的品質。
所以,接納是不管對方、自己如何做、如何說或者外在的世界發生什么?我們都能真切地感覺一切的發生,并且能夠一致地表達自己。接納是一個更全面的看到世界、感知到世界的一種能力,這就意味著你會兼顧自我、他人和情境來考慮問題,不做過分的道德評判。
如果說覺察是看見,那么承認就是接受,接納就是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