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聯合國公布的幸福報告中,中國在155個國家中僅排名79。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思想家、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但從科學的角度研究幸福問題只是最近 20 年的事。
今天,關于幸福的圖書還在不斷出版,可見人們依然關心這一問題,同時說明以往的著作,沒有真正解決幸福的問題。
如果個人的成功不能自動轉化成幸福美滿,那科學視角下的幸福是什么樣?有沒有科學的方法能獲得幸福?如何創造個人、家庭、社會的幸福? 這本關于幸福的實用指南,也許能給你答案。
本書作者拉杰·洛格納汗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商學院教授。與一般的心理學研究者不同,商學院的學術背景使他更注重實現從 TXT(文本文件)到 EXE(可執行程序)的轉換,因此本書給出的建議都能夠細到場景。
同時,他還給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全新理念:即我們與其去探索幸福是什么,不如去排除,思考“幸福不是什么”,或者說“幸福的殺手是什么”。要先洗掉關于幸福的誤解,才能談論如何去追求幸福。
如果你想從心理學角度重新認識幸福,認清毀掉幸福感的七大要素,重建提升幸福感的七個習慣,獲得持久的幸福體驗……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有興趣學習“幸福的練習法”,那么未來七天,你的生活就有可能改變。
毀掉幸福的第一個殺手:貶低幸福的價值
你比你了解的更焦慮、更消極、更喪。
請你拿出一天的時間,誠實地記錄下自己大腦中每天涌現的各種想法。不要刻意把自己的想法朝積極方向引導,也不要刻意解讀自己每天的思想和活動,總之就是要全面地記錄自己的消極一面。
比如:這個月的獎金怎么比上個月低了;今天為什么大家看我的眼神怪怪的;孩子早上又死活不去上鋼琴課,真可惡……聽起來是不是挺瘋狂的?
這其實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專業的“精神對話練習”。參與者往往震驚地發現,他們的精神對話遠遠比想象的消極,在看似積極的想法之下,也常常潛伏著消極的暗流。而那些普遍意義下聰明、成功的人士同樣不能幸免。
這些消極的精神對話大體分為以下三大類:
? 與自卑相關的思想
比如總是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認為自己從外貌到能力,甚至家庭條件和個人天賦等等都不如他人,并為此感到挫敗。
? 與缺乏愛和缺乏與他人的聯結相關的思想
比如感到在職場與社會中生存非常孤獨,沒有能夠信賴與依靠的人。或者與家人和朋友缺乏親密互動,很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正面情感。
? 與缺乏控制相關的思想
比如感到無法長久對愛人產生吸引力,無法讓孩子信服并引以為榜樣,無法讓下屬言聽計從等。
一些研究探討了這三類精神對話的根源:行為、目標和價值觀。例如,與自卑相關的思想可能源于社會性比較(如與人攀比),根源則在于對優越感的渴望。
與缺乏愛和缺乏與他人的聯結相關的思想,是根源于對所處關系的不安全感,表現為對關系的過度需求或反過來回避情感。與缺乏控制相關的思想是根源于對失去生活掌控力的恐懼。
這些催生消極精神對話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就是幸福的殺手。在未來的幾天中,我們將一一解讀阻礙幸福的7大殺手,與建立提高幸福感的習慣。下面我們來看,幸福是怎樣與我們漸行漸遠的。
與過去幾十年相比,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再用簡單的物質水平提升來達成滿足。
“幸?!北黄毡檎J為是一個飄忽的概念,其實現的難度,使“你幸福嗎?”這樣的討論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群嘲,這背后也同時透露出人們對“幸福”概念的躲閃與毫無把握。我們為什么忽視幸福呢?
首先,幸福太抽象了,尤其是與金錢、聲望、地位這些東西比起來。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忽視幸福是因為對幸福沒有一個清晰具體的概念。
流動效應(fluency effect)可以解釋這一點,也就是當事情比較抽象、模糊,或者難以理解時,我們就會傾向于忽視這些事情。
其次,我們長久以來所持有的消極觀點使得幸??雌饋聿荒敲次?。較為普遍的消極觀點就是,幸福會讓人懶惰;幸福會使我們變得自私;幸福稍縱即逝。
但已有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在幸福時更容易與人為善,關心他人。
最后,我們忽視幸福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不明白自己做這做那都是為了什么。
這就是“媒介最大化”的特征:人的一種忘記自己想要達成和追求的終極目標,只記得實現終極目標的手段(或者媒介)的傾向。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為了滿200-50的優惠券,花上一個下午辛苦湊單,搞得焦頭爛額;吃自助餐的時候會拿許多貴價食物,但自己并不那么喜歡……
我們在生活中輕易就會忘記幸福,為了達成其他目標而犧牲幸福。這種傾向就好像舍近求遠,能買直飛機票,卻偏偏要轉機經停,再繞個大圈子飛回來一樣。
每個人嘴上都說著要幸福,但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常常第一個扔掉的就是幸福,而大部分人這么做到時候毫無意識。
這就是所謂幸福悖論:盡管人們都知道幸福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但還是會經常忘記這件事,經常被其他目標分散精力,比如認為掌握更多的金錢能夠獲得更多的選擇和遠期的幸福,然而并沒有意識到被金錢操控。
要提高幸福水平,我們必須棄那些滋生消極精神對話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代之以更加富有成效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同時消除對幸福的錯誤認知,建立提升幸福感的習慣。
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步驟來提高自己的日常幸福體驗:
第一,定義幸福
我們大多數人關心的幸福分為兩類,一類幸福與內心的直接感受有關(例如,今天感覺身體不舒服,或者自己剛剛吃了一頓大餐);另一類幸福則與自己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價有關(例如,自己的銀行賬戶余額,或人際關系的質量)。 定義幸福就是明確幸福對自己意味著什么,這是幸福練習的第一步。明確的定義很難,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感受,但人們本能地會將“幸福”與積極情緒聯系在一起。 這些正面情感包括:? 愛與關聯:人在親密關系中的感受。可以通過一個人、一只寵物、一項活動(如打網球)、一場集會(如演唱會)或一件物品(如一本日記)來感受愛與關聯。? 快樂:人在生活順心時產生的情感,人們在這時會很有安全感,會放松警惕,變得愛開玩笑,甚至傻乎乎的。? 自豪感:當人們做成某件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時產生的情感,如舉辦一場重要的講座或者幫助其他人實現目標等。? 和諧感:源于人們不想去其他地方、不想做其他事情的狀態。?? 富足感:人們在認為自己生活中事事(包括金錢、愛、好運等)充足,甚至綽綽有余的時候產生的情感。此外還有,平靜、敬畏、興奮、感興趣和心懷希望等,都可以用來定義幸福 。
第二,列出幸福清單
幸福練習的第二步,就是弄明白那些你用于定義幸福的、能夠讓你感到幸福的事情。你可以回想之前讓你感到幸福(按照你自己的幸福定義)的場景,并據此制作一張能夠讓你產生積極情緒的清單,包括各種活動、人、物品和經歷等。例如,如果你選擇將幸福定義為愛與關聯,那么你可以回想之前自己感受到愛與關聯的場合,然后找出讓你產生這種感受的決定性因素(如和朋友出去玩、和家人一起度假);如果你將幸福定義為和諧感,那你可以把促使自己產生這種情緒的事情(如跑步、練習集中注意力)列一張清單……總之,這里需要你按照自己的定義,把幸福的決定性因素(照片、歌曲、人和活動等)收集到一起。
通過這兩步幸福練習,能消除我們長期持有的消極觀念,如“幸福會讓人變懶惰”“幸福會讓人自私”“幸福稍縱即逝”等。
將幸福定義為自豪感可以幫助我們糾正將幸福與懶惰聯系在一起的錯誤觀念,因為沒有一番努力是不可能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
同樣,將幸福等同于愛與關聯,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幸福會使人變得自私的錯誤觀念。通過將幸福等同于和諧感或富足感,我們就能理解幸福不會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