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這些問題困擾?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于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
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她之前是在平凡庸碌中迷茫的生活,卻在36歲開始覺醒,主動學習精進,戒除不良習慣,重新出發。她說: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和實際行動去改變現狀;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先內省,了解人的天性,認識本質,擺脫焦慮;后外觀,借助科學的方法和行動改變,由內而外,相互輔助。
通過“大腦原始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真正看清自己;通過“提升專注力、學習力,匹配,關聯、反饋”探索事物規律,思想與行動互相結合,持續成長,成就燦爛人生!這里總結7大科學方法和規律,幫助我們開啟原動力,重新起航人生之船。
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
1.重新認識大腦:理智腦,情緒腦,本能腦三兄弟的特點
理智腦,主管認知,年齡相當于1歲寶寶。情緒腦,主管情緒,相當于55歲中年人,本能腦,主管本能,相當于100歲老人。情緒腦和本能腦主管人的情緒潛意識,人最基本的行動功能。運行快,但缺點是目光短淺,即時滿足,避難趨易,急于求成。而理智腦,比較理性智慧,主動思考,判斷未來。智慧而且重要,但是力量相當前兩者比較弱小。我們要調動培養理智腦運作,達到平衡,向前發展。
行動上,分為困難區,拉伸區,舒適區。我們應該在拉伸區用力,它是鑒于兩者之間,不會太難也不很容易。這樣才能最好的提升自己,從而實現復利效應。一定的量變,產生質變。達到了某個閾值,就會呈現跳躍式的成長。所以,缺乏耐心的人,要明白這個原理,延時滿足自己,許多成功人士都具備延時滿足的特征。
2.潛意識,隱藏在身體的智慧寶庫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遇到問題,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給模糊認知留有余地,探究到底。我們逃避、害怕、拖延的事情。往往是害怕本身,事情不一定就真的很難。一旦你真正開始坐下,靜心去做,專注的思考就發現其實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難。它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家伙,要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一層層挖下去,直到挖不動為止。這就是消除情緒模糊
另外一個是消除行動模糊。怎么說呢?就是當我們有一定的空閑時間時,反而不知該做什么,難以選擇,人的本性是趨易避難,往往做了最簡單瑣碎的事。逃避了重要的該做的事。怎么辦呢?要給自己一個清晰的計劃,這個時間只做這件事,做完再換其他的。讓自己無路可走,沒得選,反而更輕松。
作者芭芭拉奧立克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說道:大腦在學習的時候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意識”的專注模式,一種是“潛意識”的發散模式。
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注,想不出答案時再將注意力轉換到另一件與此毫無相干的事情上,這樣靈感和答案會大概率地出現。
生活中,當孩子做作業時,如果他一時解不開這道題,不妨勸他走開休息,做點其他的事。高度緊張,容易鉆牛角尖出不來。放松一下,讓潛意識系統的運行思考,或許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有些藝術工作者,廣告人創作時,就是這樣,突然靈感造訪,問題迎刃而解。這個小細節是顛覆我們的認知,作業就該一口氣寫完,再做其他的,但是有時偶爾走開一下,會更好,這要看情況而定
3.元認知能力-學會反思,才能持續的進步
元認知能力,是指以全局視角,反思過去,前人的智慧和自己的經歷。并展望未來,通過對過往的總結,預判未來,提前做好計劃。
自身經歷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前人成功人士的經驗教訓,同樣也是一種財富,要學會使用。
提升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冥想。監控自己的言行和注意力,將精力集中到需要關注的地方。
不斷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就像是安全駕駛,穩妥的前行,不會突然急剎車或遇到意外。也是我們常說的未雨綢繆,決勝于千里之外。
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
4.提升專注力-讓事情事半功倍,輕松完成
分心,是現代人的常態:吃飯看手機,走路想工作,睡覺時大腦不停的翻滾,思浪洶涌。如何才能提升專注力,讓我們心無旁騖的把事情做到底,一氣呵成呢?身心分離是很痛苦的, 注意力無限分散,做事情效率低,身心都疲憊。而且危害很大,這容易形成急于求成,避難趨易,好高騖遠的陋習,心是浮的,事就難成。
改變的方式是:享受當下,回歸感受。吃飯就享受食物的美味,工作就享受工作的樂趣和價值。定下目標,完成給自己獎勵,享受回報和感受事情的價值。獲得積極的反饋,這樣形成良性循環,下次還會專注當下,不斷改,每天都進行刻意練習。久而久之,我們定能漸漸改善身心分離的不良習慣。
5.學習力-深度學習,積極關聯知識,搭建自我認知體系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指:聽講,閱讀,視聽,演示。學習的內容留存率為5% 10% 20%和30%。主動學習:討論,實踐,教授他人。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 75% 90%。
可見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很大。深度學習必須動用已有知識去解釋新的知識。
就比如我讀了這本書,就要自己去思考和理解,然后用已有的知識去講解書里的核心內容,寫出文章,讓大家一起學習受益。這就是深度學習的主動學習之傳授他人。這個過程我就記住了該書的核心知識,如果我只是看完就合上書,很快,估計不到一個月就會忘掉。有人說過:教是最好的學,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深度學習有三個步驟:
1.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喜歡分享知識在互聯網平臺,不僅僅是他們有這顆善心想傳授他人,當然他們要賺錢變現,還有一個點就是這樣做,能幫他們自己更好的成長學習。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美事。
縫接知識的理論是羅振宇提到過: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在乎字數。真正的學習就像縫扣子,要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
無關聯,不學習。關聯知識,高手的一張王牌。高手們對學習有一套方式:與自己有關的,有營養的才吸收,對我無用的,堅決拒絕。不管這個知識多么出名,多么震撼,如果不能與我現有知識關聯,我就記不住他們,對我就沒用。
無反饋,不學習。及時的,持續的正向反饋。要有結果,有作品,有反饋回大腦,才有更多的動力去學習,去優化。
主動休息,不過度消耗自己。當明顯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渙散,思維速度放緩,要主動停下來休息,養足精力才能有更好的發揮。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往復,養成良心循環,拾階而上,人生可期。
6.行動力,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珍惜每天的24小時,合理規劃,效用最大化。清晰的行動計劃,寫在本子上,一天做哪些事情。晚上再復盤,完成效果,再優化調整。
成長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意識到,想到,還要做到,做完還要復盤優化,不斷提升成長。
7.情緒化,唯有心態富足,方能解憂
當一個人面臨很多任務時,他的心智帶寬就會降低,反而削弱了行動力和自控力。急于求成,會徒生許多焦慮情緒。
應注意保持寬松的心智帶寬,每天不要被大小事情給占滿了心智,要有空閑時間,去思考去規劃。否則就像打地鼠,沒完沒了,忙完這個還有那個。要會計劃,懂取舍。老人常說,人要吃七分飽。常吃太飽的人,會變笨。心也是一樣,太滿會很累,事情的完成效果不好,惡心循環,自己會抵觸,厭惡沒有價值感。要有適當的空閑時間給給自己,充足的心智帶寬,能讓你更舒服的面對。
最后一章,作者用自己的經歷,總結的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和運動。
這個人生五件套,根據個人喜好,去選擇,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把一篇書評寫了三千多字,超出了我的極限。相信我講的夠透,想必大家都聽明白了。
這就是本書的全部內容,末尾總結一下:
先從內心出發,了解咱們大腦的運作規律;懂得潛意識的重要性和如何使用它;懂得元認知的概念,會反思,能自控。
然后是外部的行為習慣:包含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控制情緒力。每個有操作小方法,結合自身,稍作留意就能發現。當你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根據個人情況,做好計劃,一步步實踐,調整,就會逐漸往好的方向發展。
朋友們,喜歡的話,歡迎來討論,碰出更多花火,一起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