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進入幣乎熱榜瀏覽內容,恰好看到一篇關于批判贊我的文章,出于好奇,就點了進去,文中是對贊我白皮書中關于投票收益的一項規則表示否定。
我從贊我白皮書中把那條規則找了出來:“投票結算前,每一位用戶都看不到贊和踩的當前權重系數比,這就有效的防止了跟票、刷票等現象的產生- -? 盲目刷票只會降低影響力權重系數,且用戶的當天的平均預測正確率低于前一日所有用戶平均預測正確率時,投票者的投票將沒有收益”。
這位幣乎作者認為:這是一個投票平均分配的致命邏輯錯誤,這種分配方式就像是回到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時代,完全不符合投資有好報的基本邏輯,己有可能導致市值管理的失敗。
不知道大家對于這條規則以及這位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看法,下面說說我個人的評價。
關于他從條款中讀出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我難以理解,因為我實在沒讀出來,難道僅僅是因為句子中有“平均”二字嗎?
但他的出發點是很容易理解的,站在用戶的立場上,作為一個投票者,這項投票規則無疑是增加了收益的難度。
在我的理解中,要滿足這個規則需要符合兩個考核維度:
1. 對文章品味的要求,無論是點贊或是點踩,要與50%以上的投票者持一致觀點;
2. 對自身品味的提升,即:該用戶當天的平均預測正確率要高于前一日所有用戶平均預測正確率。
其中第1個考核要求很容易理解,這里想具體說一下我對于第2 個考核要求的看法。
關于金融理財中的“復利”效應,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這里就不做贅述了。在我的理解中,“復利”效應用于個人的成長、生態的發展是同理的。
這條規則就相當于是為生態的發展質量設定了一條底限:不可以拉低生態的均值,不可以比前一日差,要通過每一天提升一點點,日積月累實現質的與眾不同。
生態是由無數的用戶組成的,質量的提升也必須通過用戶們協力共同來完成,“用戶當天的平均預測正確率要高于前一日所有用戶平均預測正確率” 這個要求,其實也是在通過增加投票收益的難度來敦促用戶持續的提升自己的品位。
否則,人性中的惰性和自利性可能會導致生態質量進入負向循環。
畢竟,token激勵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真正的好內容脫穎而出,為所有的用戶節省注意力。成為一個真正高質量高成長的內容生態,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推動生態不斷的正向循環,這才是內容生態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而生態的蒸蒸日上、價值的不斷增長,也會不斷的賦予每一位忠實用戶更多的成長紅利,因為根據區塊鏈去中心化、公平透明的特性,每一位有貢獻的用戶都可以分享到生態的增值部分,這才是更大的收益。
但如果反過來,只是著眼于眼前利益,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生態,會導致生態偏離初衷,短期內看似表面熱鬧紅火,其實已經進入了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了。這種現象在某些區塊鏈內容平臺就已經初露端倪了。
可以看到,在這類平臺的熱榜上大多只是一些泛泛之輩的內容,但即便如此,在下方的評論區還有眾多的信徒追捧著,熱火朝天的進行點贊、評論,為的就是獲取更多的點贊和評論收益。而一些真正好的內容,卻沒有機會脫穎而出。
照如此下去,這些平臺未來吸引來的人,其實并不是來讀文章的人、或者是想要認真寫文章的人,更多的僅僅是想乘機賺錢的人。當然,賺錢無可厚非,但是脫離了根本,無根之木又能有何前景呢。
所以,由此可見,好的機制,對于生態保持可持續發展、進入良性循環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