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覺日更遇到瓶頸了,寫不出來。
打開簡書好久,可就是寫不出來。腦袋里只有一些零散的片段,但捏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開始反思,用系統性思維進行反思。
寫作是有流程的,輸入-處理-輸出。如果寫不出來,一定是我在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首先,輸入
輸入就是我看了哪些書,學了哪些知識,做了哪些事情等。
早上睡眼朦朧,在被窩里我聽了得到每天聽本書;通勤的路上,我帶著降噪耳機,聽了得到老師的專欄,還有得到精品課;晚上下班回來的路上,我反復聽著混沌大學上周六的大課《上帝視角看公司運營》。
為了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輸入更多信息,更多的課程,我都是在用兩倍速,甚至是三倍速在聽。
可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貪多嚼不爛”。我意識到輸入的質比量更重要。學習效率跟是否倍速不是正相關,跟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呈正相關。因為雖然有些課程我用了兩倍速,甚至三倍速再聽,但聽不懂的地方,還是要返回來反復聽,總體效率并不高。
看了那么多,我甚至頭都有點頭疼了,可能是信息過載。
其次,處理
處理什么呢?怎么處理呢?
處理就是把你學到的這些知識,在自己的大腦里,用自己的思維再梳理一遍。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已有的經驗,對新知識進一步的消化和再吸收,使這些知識成為自己的東西。
處理其實就是大腦思考的過程。
再次,輸出
輸出就是把你學到的這些知識,加上自己的思考,加上自己的理解,把它清楚的表達出來,讓聽者聽得懂、記得住、能轉述。
當寫不出來或說不清楚時,說明大腦還沒有想清楚。
經過上面的簡單分析,我發現了日更瓶頸的幾個核心問題。
1,輸入信息過量;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內,聽的知識太多太雜,導致信息輸入過載,大腦處理效率跟不上,引發疲勞和頭痛。(應該集中時間,高效學習知識點,深入理解。)
2,缺乏深入思考;在有限的時間里,大部分時間全部用來做輸入,沒有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再處理,再加工,再思考。(沒有經過思考的知識,不屬于自己。一定要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再思考。)
3,焦慮。因為每天在日更,當沒有素材寫不出來時,心情容易煩躁。但煩躁不解決問題,只會影響自己的發揮。所以需要提前準備,從而避免煩躁。
以上是我今天針對日更遇到瓶頸的思考。
我是鹿鳴,2018年的新年誓愿是日更一篇,這是我2018年日更的第44篇,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