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4:騰沖之圍》是余戈寫的關于滇西戰爭的第二本書,他采用“微觀戰史”的研究方式對滇西戰爭進行了極其詳盡的描寫,真實地還原了當時戰爭的細節,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 ? ? 在余戈眼中看來,關于戰史的書籍要么是學術著作寫得太過宏觀,只講些政治、外交的斡旋,對戰事極其簡略,要么是紀實文學中虛構的色彩太過濃重。后來,余戈接觸到了日方記錄的史料:一套日本的公開戰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在這本書中,他看到了日本人對戰爭記錄的嚴謹與細致,從上級命令發出到傳達到官兵如何真正實施以及最終結果一系列過程都有非常詳細的文字描繪。于是,他決定學習這一種“微觀戰史”的研究方式,花費十余年對當地進行實地考察。他曾八次去滇西戰場,拿著軍用地圖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為文字的真實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 閱讀過程中,我也很明顯的感受到“微觀戰史”這樣的敘述方式與以往所讀到的書籍不一樣的是它很精確。以前所能閱讀到的書籍中對于戰士傷亡數只是一個非常不精確的估計數,而余戈書中精確到了四千人這樣一個具體的數字,不禁讓人想象到四千具尸體躺在山上的悲慘壯烈之景,對戰爭有了更重的敬畏之情。此外,余戈沒有花濃重筆墨書寫日本在戰爭中的暴行,而是側重軍事上的“落后”與“先進”進行描寫,在他的文字里,真切地感受到當時中國與日本相比之下的落后是絕對的,可也因此對中國軍人有了更重的敬佩之情。沒有好的裝備,僅靠一腔“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勇猛向前,最終完勝日本兵團。
? ? ?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似乎并不是那么喜歡提及歷史,因為戰爭是血腥殘酷的,可是讀完這本書我對于戰爭有了新的看法。戰爭并不是就意味著黑暗殘忍,戰爭它其實是文明的依托。在最近發生的天津特大爆炸事故中消防官兵所表現出的效率、秩序無疑反映出了中國的戰斗力,如果中國的戰斗力不足夠強大那就無法解決社會中這些問題,也就無法守住現今文明和諧的社會了。
? ? ? 讀完歷史,還是涌現出滿腔沉重之感。為戰爭中犧牲的戰士默哀,為他們的偉大付出而感恩,為他們的勇敢無懼而動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當珍惜這沒有硝煙只有和平的時光,因為這背后犧牲的是前人們的生命和熱血。戰爭不應被遺忘,歷史不應被埋藏。我們應當銘記時光里那些可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