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奇葩大會》第二季第八期,少年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分享了自己戰勝討好型人格的經歷。
作為天選之人,她七歲寫書九歲出書,是街坊鄰居教育孩子時用來舉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了很多的贊美。
然而一路走來,她卻無法跟人產生真實的關系,不會與人發生爭吵,不會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別人眼前。
導致這一切的原因,不是她情商高,特別懂事,善于包容,而是她不會與人產生任何沖突。
在工作中,她時常會面對比自己大的人,哪怕別人胡說八道,也會恭恭敬敬地迎合;和朋友相處,她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不會展示自己很憤怒的一面;哪怕在最親密的兩性關系里,對方打電話罵她,她也可以一直道歉兩個多小時。
她不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去跟對方爭吵,非常害怕起沖突,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直到后來,她接觸到了“討好型人格”這個心理學范疇的詞。
02
按照美國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的觀點,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認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盡力取悅一切人和事,不在乎自己,就是討好。
討好型的人,對于人群的氣氛非常敏感,擅長察覺他人的感受。即便心里有憤怒,也不常公開表達、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責任心強,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
討好型的人,不容易拒絕他人的請求,經常擔心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喜歡去照顧別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許多時間,或感覺非常疲憊。習慣于跟隨他人的意見,在和別人意見不同時,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
蔣方舟認為,討好型人格的可怕之處在于兩點。
第一,做什么事情之前自己都會去想別人的反應,以及做事會迎合他人的期待。
第二,在跟人交往的過程中,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已經非常不愉快了也不會表現出來,導致了世界觀的崩塌。
后來,她去東京呆了一年,把自己放逐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因為沒有朋友和社會關系,所以不必在乎他人的評價。
當她從很遠的距離看待自己的生活時,慢慢治好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回國后和一個老師吃飯,老師倚老賣老教訓她的時候,她終于把他罵了一頓,然后摔門而走。
第一次與人發生沖突,讓她很高興,到處打電話給朋友說:“我終于罵人了。”
03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討好是無處不在的,學員努力討好導師,獲得導師轉身的機會;騰訊升級吃雞游戲的畫質,是通過討好玩家干倒競爭對手;商場導購員把你像姑奶奶一樣伺候,是怕你不肯買下那個包。
從小到大,父親脾氣不好,我但凡做錯一點事就會被指責。因為長期生病不長個,也被同學各種嫌棄,為了得到一點存在感,便努力卑微地討好每個人。
最終,父親對我依舊苛刻,同學還是不喜歡我。讀完高中上了大學,我依舊在討好別人這件事上小心翼翼,不但精力被分散,學習也沒搞起來。
參加工作以后,我使出洪荒之力去融入集體,只要同事有事需要幫忙,我都會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有時候能力有限幫不了,也會心生愧疚。
“小吳,給我調一下這張試卷的格式,為什么公式輸入不了。”
“我看看。”
“小吳,這臺速印機怎么了,一個黑點一閃一閃的。”
“我看看。”
“小吳,我今天要去接孩子,你可不可以給我看一節課。”
“我看看。”
“哎,那個年輕的小老師,能不能幫我把這個柜子搬到四樓上。”
“能,但搬不動。”
04
是的,我覺得只要以誠待人,少說話多干事,就可以贏得大家的喜歡,和每個人和諧相處。
老教師因為某天只有一節課不方便,我和他換;老教師因為三姑六婆嫁女娶媳婦趕不及上課,我給他代;老教師因為身體不舒服上不了晚自習,我給他守;后來發展到老教師因為打麻將輸多了想扳本,讓我去他的班上看看。
大家都說我對電腦操作熟悉,就讓我出每個單元的考試試卷,我沒有拒絕,因為覺得可以順便鍛煉一下能力。發展到后來,只有我在出試卷供集體使用。不但出試卷,還要自己到油印室印,每次幾千份,印好了還得抱到老師們的辦公桌上。
然后,會有很多人打電話問我答案是什么,如果沒有擬答案他們會抱怨,“你怎么不把答案算出來,這樣我們改試卷不方便啊”。更夸張的是,最德高望重的老教師電話遙控讓我把試卷發給學生,做好了收回來,幫他批改好。
讓我最無語的一次是,有個老教師聽說我會寫作,也不知道是不是嘲諷,就讓我幫他把一個幾千字的個人總結打成電子稿。你怎么不原地爆炸?
后來我意識到,盲目的合群是平庸的開始。我慢慢變得沉默寡言,不刻意討好任何人,與多數人保持不冷不淡的關系。盡量把時間和精力騰出來,對學生和讀者展露更多的熱情和寵溺。
現在,我依然堅持每個星期天下午三點到五點給學生考試,自己出試卷,但都是直接發題目給打印店的老板,費用我自己出,每學期會花費一兩千。
有時候會覺得這很自私,也深深矛盾,但我的時間太寶貴了,不想對著油墨味嗆鼻的機器,給大家印一輩子試卷。
05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里,最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是女孩子,并且很多人都是在同一套模式里成長起來的。
父母教導你要聽話,不能一言不合就撒嬌。如果遇到沖突,要學會忍耐,有人搶了你的玩具,也不能流露出不快,得讓別人先玩一會兒。
于是,你一直很“懂事”,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深深地藏起來,每天看起來像是很開心,所有人見到你都會說,這孩子性格真好。
可是你并不是真正的快樂,得不到呵護,也缺乏安全感,將自己隱藏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地成長著。
后來你長大了,有人說你善解人意,有人說你溫柔可人,有人說你堅強內斂,大家都很喜歡你。但只有你明白,是你一直盡全力成全每個人的情緒,因為怕他們不悅就離你而去,便將情緒盡力藏起。
你敏感而被動,常常傾注全部心思幫助別人解決煩惱,但深夜只有一個人,去面對自己的搖擺和不知所措。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達,每個人被人喜歡的需要被放大。卻也正如蔣方舟所言,被人喜歡的那個自己經常會覆蓋真實的自己,就像很多女生拍照,有一天忘記開美顏,反而被真實的自己嚇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實現的時候可能會張牙舞爪,會顯得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追求個人價值,而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風險。
你吸引來的人并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因為真正的欣賞,是要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06
有人說,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知道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與別人無關。
真實的人際關系中,你越是討好別人,別人越是把你踩到泥里,反而那種有著謎一樣自信和能力的人,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尊重。
你得為你自己而活,想要什么就去爭取,不要干等著別人來施舍給你,也不要在意任何人的眼光和看法。
你要明白,只有當你自己在乎自己的時候,別人才會用正眼看你,才會去在乎你。你很優秀,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去做你害怕做的事情,才能消除恐懼。
你要知道,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甚至當你說“不”的時候,也不用費心思找借口。爺只是不想伺候你而已,你自己有手有腳,憑什么使喚我?
人無完人,你也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做好,把所有人都取悅。在精力有限的時候,盡力去做那些你擅長,能讓你快樂的事。
人生苦短,你不必讓每個人都喜歡,與其小心翼翼討好別人,不如做一回真實的自己。
-----------------------
我的新書正在銷售中,點擊《夢想不會辜負努力的你》可購買簽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