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登高自卑、行遠自邇”是個令人頗為陌生的成語;如果完全沒有看過這兩句話,能夠正確解讀出意思就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出自《禮記》的這兩句話,原文是: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意思大概是“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循序漸進。如果用白話的語意去思考,其實這兩句是多余的廢話,登山或走路還有不是從低處、近處開始的嗎?
但如果用古文的思考方式來看,就因為是廢話,所以如果你做事不從手邊開始、老想著搭直升機直達山頂,才是件奇怪的事情;也就是說,這里頭還是隱喻著中文里特有的含蓄,而且本身就是“由近(聽廢話)而遠(做大事)”這個思維的體現(xiàn)。
然而,這樣的感覺要翻成英文的話,要怎么表達出來呢?
或許可以試著這樣翻譯:
We go far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and we reach high from the ground.
這是安全的直譯方式,幾乎可以和中文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著看,只是兩句對調(diào)一下而已;但就英文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最無趣的翻法,因為只是把兩句廢話翻成尚稱通順的英文,完全沒有古文那種含蓄告誡的意思。
在最近一件工作項目的情境下,業(yè)主在文案中用了這兩句話,希望形容他們的“做事態(tài)度”。
因為只是形容做事的態(tài)度,所以就不一定得照字翻出“走路”和“登山”的動作,而是得說出令人理解這個態(tài)度的意象。而且重要的是,因為是英文,所以必須以英文使用者的慣用表達方式和語法來說。于是:
As we excel b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we grow high with roots deep in the soils.
注意到了嗎?還押了韻。
(得先說明一下:翻譯這種事情沒有“最好”、也沒有“標準答案”,替代的寫法可以無限多、當然也可以更好;但必須以這個案子的情境和目的、甚至業(yè)主的需求和理解程度為準。照講應(yīng)該是以TA的理解程度為準,但遺憾的是,實際上還是得先經(jīng)過業(yè)主這一關(guān)。)
翻譯這類標語時,往往得面對一些有趣(?)的要求,像是“不可以用超過三個音節(jié)的字”、“不可以用『yes』或『no』這類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字”、“不可以用業(yè)主看不懂的字”等等。雖然這增加了翻譯時的困難,但也進一步考驗了遣詞用字的能力。
但我堅持的一點是,業(yè)主可以有一些要求或想法,但千萬別要求我寫那種“中文和英文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對照”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