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交友上的性格,我一直有著兩個弱點:
第一,對他人的印象容易被第三者影響,如對朋友A,如果朋友B常說對他的評價,幾次以后,我對朋友A的印象會傾向于朋友B的評價;這一個月里,就有兩個類似的經歷,因為聽了其他人不好的評價,對于兩位朋友的態度趨于冷淡;
第二,如果討厭一個人,我會討厭他所有的東西,討厭看到他,討厭聽他說話,甚至會討厭聽到他的消息;高中的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討厭上了一個女生,只要是碰到她,我會換條道走,只要她說話,我就會轉過頭去;雖然這些年,基本很少真正討厭一個人,但是這種性格依然存在;
這樣兩個弱點結合起來,殺傷力不可謂不強,如果有人被說壞話,我很容易因此討厭他,并且這種討厭會持續很久,幾乎很難挽回;甚至,有些時候,別人只是在開玩笑,而我卻認真地聽了,心里有了膈應;我常常在想,如果生在古代,我是一個位高權重的人,身邊必有很多趨炎附勢、惡意詆毀別人的人,我對他人的看法經常被他們左右,我又如何能夠站在正確的角度,做出準確的判斷呢?當然,現在的我還沒有和太多人有利益交集,這暫時并不是個問題,只是如果任由這樣的缺點發展,想必我總會做出一些難以自我寬恕的事情;
李笑來說: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認知能力,它可以幫助自己感知自我意識,同時告知自己正確的方式;對于這樣兩種缺點,我想去解決的最好方式:感知自己情緒背后的原因,特別是在自己討厭別人的時候,詢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為什么會討厭他?他有做到讓我討厭的事情嗎?這些事情值得我去討厭他嗎?我的討厭真的是對的嗎?這些問題可以幫助自己去意識真實情緒的存在,當我們知道了原因以后,想必問題也會隨之消失;當我去思考自己近來對那兩位朋友的討厭情緒(有可能還不到討厭,只是苗頭)時,發現他們從沒有做過我討厭的事情,都是來源于其他人的評價罷了,這時討厭情緒也就消失了;
能夠客觀地去看待他人,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這不僅意味著客觀地看待別人的缺點,也意味著客觀地看待別人的優點;
李笑來這周的文章《看得見別人的好才能夠獲得新生》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的一生大抵會經歷這么幾個階段:
1.我不好,你也不好;
2.我不好,你好;
3.我好,你不好;
4.我好,你也好;
很多人會很快地度過第一個階段,步入后面的階段,但大多數人卻一生在階段2和階段3中徘徊,停滯不前;因為他們的一生都處在比較和證明自己的路上,所以我和你之間總會有個勝負,有個好與不好;不過,階段4才應該是我們需要追求的,階段4不僅意味著我們能夠自信地看待自己,更意味著我們能夠成熟客觀地看待別人,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優點,客觀地看待別人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到東西,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人;
當然,既然有那么多人無法到達階段4,說明這個階段是有一定的條件的;人們愛比較,這是通病,當我們不比較了,也就能夠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了;而往往當一個人真正的功成名就,才能真正地放下,不去和別人比較;李笑來在這篇文章中給了一個建議,作為一個過來人,他建議我們以未來的視角看待自己,我們將來是要功成名就的,現在的比較就顯得不足道了;
客觀地看待他人,不因為別人的評價影響自己的看法;客觀地看待他人,不因為別人的缺點就忽略了他們的優點;這樣我們可以更加客觀地與別人交往,更加容易從別人身上學習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