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似乎與往日不同,春寒料峭,微雨蒙蒙,在細雨的召喚下似乎聽到蘇醒的聲音,似乎春天里所有的寂靜的故事都將在今天一起唱響,盡管聲音還極其微弱。
因為,今天是立春。天地萬物沒有日歷,也沒有作息時間,它們只知道在應該蘇醒的時候醒來,極力歡歌,直到迎來下一個冬天,蜇伏。
冬至是黑暗的極至,光明將慢慢回歸;大寒是寒冷的極至,溫暖將慢慢回歸;立春就是寒冷和溫暖的分界線,感受到的不僅是溫暖,還有溫情,蓬勃的力量。
上蒼讓我在今天走進你們,與你們共度五百天的美好時光,立春時分,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從昨天開始走進走進高二9家長微信群,就正式成為高二9班的一員。從他們怯生生地叫我一聲"老師”開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們也就成了我的孩子,成為了我的牽掛,從此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和我緊緊連在一起,快樂著他們的快樂,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從此,我也與各位家長緊緊連在一起,因為我和您共同養育著孩子,或者說,在500多天里,我對孩子的陪伴要比您多得多,也許孩子對我的精神依賴比您多得多。
在這里我最想說的是一聲謝謝!昨天我已感受到每位家長的熱情,對我的熱情接納和無線期許,如同迎接春天一樣迎接我的到來,真誠地說聲“謝謝謝謝”!
今天在8樓這個不大的會議室召開家長會,顯得擁擠了一些,我們考慮過涵禮堂或者小階梯教室,但我堅持要放在這里,那種寬大的空間給我們距離感和疏離感,我們就應該坐在這個擁擠的會議室里,以抱團的方式互相取暖,擰成一股繩,和我們的孩子共同趟過命運之河,希望讓這次事情慢慢隱去,直至成為生活中不想提起的話題,直到在高考慶功宴上作為前塵往事回憶。
昨夜,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如何走進高二9班教室,如何重振劫后雄風?
第一點、我帶著愛而來。
昨天還有老師和我開玩笑,你做個語文老師學生可能會喜歡,但做個班主任不一定,對學生那么嚴格,就不一定討學生喜歡。家長們特別高興的是我雖然僅僅教過孩子幾個月,但孩子們都能記得我喜歡我。我也確實很喜歡這種感覺,我是全校唯一一個教過三屆創新班的老師,如果不來教高二9班,我將去教這一屆新的創新班。走在每一幢教學樓都有孩子喊我“從老師”,甚至還會回過頭來喊我,這種幸福無與倫比。孩子們課堂上閃閃發光的眼睛和充滿崇拜的眼神是我在教學上不輟鉆研的最大動力。
很多老師都很奇怪,我對學生特別嚴格,但無論做班主任還是做年級主任學生特別服帖,離開學校還特別懷念?我唯一的法寶就是愛。用母愛做教育,是我的教育信條。用母愛做教育,我才能像母親一樣關懷每一個孩子,而不僅僅是只關注孩子的分數,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身心成長;用母愛做教育,才能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才會有那么多共同的話題;用母愛做教育,才能以母親的姿態走進家長,設身處地感受家長的愛子之心,我們之間不會有無法解開的心結。
用母愛做教育是我走進高二9班的護身符。這兩天聽得最多是“你在關鍵時候為學校挑擔子,真了不起”,我在領導找我談話的時候,我并沒有表示出多大的驚慌,似乎就像剛剛送完高一到一個新年級一般自然,教師嘛,教書是職責所在,只不過換了一個班級罷了。也許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許棘手的事情在前方等著我,在我猝不及防的時候。
最近高二9班的疫情事件離我很遙遠,又很近很近。我們學校一位老師是我的學生,也是一位從學生時期崇拜我到現在的學生,我們無話不談。她在這次疫情檢查中,也不幸查出陽性,她打電話給我非常難過,我說陽性有什么關系,她說"我想服藥,哪怕就是陽性我也想服藥,因為我家里還有十歲的孩子??墒俏也荒芊?,因為檢查肝上有問題。"真的,當時我都不知道怎么勸慰她,一個母親,可以為孩子作出一切,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我反復安慰她,陽性沒有問題。所以即使我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深深體會到在座各位家長從12月份到現在深受的煎熬,哪怕病菌在自己身上,也希望孩子是健康的;我也深深感到領導的無奈,季校在辦公會上對校級領導和中層干部的深情拜托:每位領導都能以高二9班任課老師的姿態與高二9班學生、家長零距離接觸。家長和學校的心永遠是相連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希望孩子能考出優異成績,有光明的未來;學校創建創新班,是希望孩子考出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光。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希望孩子考出優異成績,拯救學校走出低谷。但就是這場疫情,我們似乎開始遠離,并且和我們的目標漸行漸遠。
第二點、我帶著痛心而來。
我之所以答應到高二9班做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是不忍心看下去孩子的這種松散、萎靡的狀態。作為中層干部,每兩周一次的值班導護我對高二9班、高三9班特別關注,因為他們曾經都是我的學生??梢哉f,疫情過后的高二9班沒有一次夜自修檢查我是滿意的,要么在肆無忌憚地談笑,聲音是全校最高的一個;要么就是在另一個教室三五成群的自稱自習。我到教室里教育過他們,并且和張主任、袁老師交流過,孩子是不是太松散了。其實不是老師,家長也肯定還感受到了班級風氣的變化,孩子變得不求上進,這是比疫情更可怕的狀態。
在人生之路上,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么災難,冥冥之中的安排躲也躲不過,既然來了,只有承受。但每個人對待災難的態度都不一樣,這更決定每一個孩子的未來。我校有位學生叫范桂峰,在春節過后的赴南京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