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午,總是讓我心神俱傷。
一來呢,我從小不愛吃粽子,非常不愛吃。但端午的粽子前后總得吃上半個來月吧,所以這段時間就是我忍饑挨餓的傷心時光。
二來呢,當然是為我喜歡的屈原屈公子了。在所有我喜歡的古代有風骨的絕代佳公子里,屈原屈公子真可以算是個另類。
屈公子和大多的憂國憂民的圣賢們都不同,許多圣賢出生貧困,生活無著,才憤而求學,又兼了解民間疾苦,所以才成就了一世美名,比如杜甫杜工部。
但屈公子不同,他本就出生豪門貴族,妥妥的超級富二代官二代,他的父親伯庸和楚國國君本是同宗同室,又為當時楚國的三大家族之首。
再加屈公子的出生,更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好。相傳,他出生于寅年的寅月的寅日,這個日子無意中對應了,“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之說。
當然,今天的我們看來會覺得有點無稽之談,或者說只是個巧合罷了,有什么所謂的,但在當時科學還不發達的戰國時代,舉國上下都認為這是一個極好兆頭,能佑楚國太平百年,五谷豐登。
所以少年時期的屈公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得那是相當的精致又奢華,怎么說呢?
有辭為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這個解釋出來就,屈公子風雅,早上要吃木蘭花瓣上的露珠當早餐,晚上呢,要吃菊花的花瓣當晚餐……也不知這樣變態的愛好他是怎么想出來的。
反正當時這個豪門貴族的二公子,是個一心風雅,又兼標新立異的家伙。
還有辭為證:“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說明白了就是,這位屈公子平日里沒事,就喜歡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頭上戴著高高的切云峨冠,身上還要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
就如此這般夸張的奇裝怪服,居然還領導了楚國幾十年的時尚風潮。后世我們所看到的楚服華美繁復,甚于秦國的冷硬單調,這其中很大部分都得歸功于這位會玩愛美的屈公子。
當然,人家屈公子玩歸玩,真材實學也非常有的,《史記》里就有記載,說他:“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還真是個人才,他于內能明于治亂,于外又嫻熟于各種辭令,朝廷的一切政策、文告,皆出自于他的手。
他19歲就能帶兵抗擊秦軍,20歲上就當了縣丞,21歲就已官拜左徒了。年紀輕輕成就巳是斐然。
然而,這樣一個舉世無雙的翩翩佳公子,偏偏生于一個朝代更替頻繁,時事動蕩不安的戰國時期。更悲摧的是,偏偏又效命于一個憂柔寡斷,首鼠兩端的楚懷王之手。
楚懷王這個家伙雖為一國之君,卻并無半點立場,又總是利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還寵愛貪婪斂財的南后鄭袖,偏愛毫無才能的幼子子蘭,居然排斥一心為國為民的左徒屈原,致使國力漸衰,最后還弄得自己都身死秦國。
為保住楚國百年基業幾千里山河,屈原已經不復年少時的性情美好熱烈,他變得哀傷悲憫,他憐楚人之苦,卻只在辭中寫下:“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然而這些他用血淚寫成的詩句,并不能打動歌舞升平中的楚懷王的心。楚懷王當時正被美少年宋玉的《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等關于美女,關于玩樂,關于吃喝的太平詞迷得五迷三道,不知人間滄桑幾何。
此時的他,已被楚懷王罷官放逐,無奈的只好流浪于汨羅江邊的山山水水間。他美好的政治理想已不能實現,還要遭受茍且偷安、懼戰主降的貴族們的打擊排斥。
屈原在被放逐汨羅江邊的9余年里,整日憂心忡忡,只可嘆報國無門,每日只能披發行吟于江邊,北望故都,思念故土,哀傷悵然的寫下許多留傳后世的巨制名篇。
當秦軍的鐵騎踏破了楚國的大好河山,屈原的心也碎了,他眼見著故土滿目瘡痍,悲憤難耐。
作為皇族的后人,他深知先祖們創下這片江山的不易,幾十代的人篳路藍縷、日夜勞作,到如今卻毀在自己這一代人的手里,他徹底絕望了,他無顏愧對江東父老了,死,便成為了他最好的選擇,他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來祭奠這個即將滅亡的故國。
今天的我們也許并不能理解屈原這樣以死明志的行為。
有許多人甚至還調侃說,是因為當時的汨羅江江水太過清徹,他那么愛美,當然要跳水了。要是換作現在污染嚴重,臟兮兮的江水,打死他也不會跳的。
還有人說他身為皇族后裔,國破家亡了,斷不能屈身俯就稱別人為君王了。
還有人懷疑他是不甘心輸于張儀那個兩面三刀的小人,才一心求死的。
不!不!才不是!
我們古代但凡有風骨的文人,大都懷有以死明志,以身殉國的赤膽忠心,他們的政治情結往往頗為厚重,他們的人格品質往往可與日月爭輝。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當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身后的道路又崎嶇坎坷時,為理想死去便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屈原選擇了端午這天在汨羅江上死去,他終于畫上了一個有風骨的文人一生最圓滿的句號。
不知道屈原選擇在端午離去,是不是還懷念往日的端午,那時的楚國何其強盛,魚米之鄉,錦繡千里,在自己主持下的端午祭祀大典,何等壯美。
楚國的年青男女們在大殿齊聲吟誦他的《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曾經最為富饒強盛的楚國終于從歷史上消亡了。
故國已成荒原!回不去了!
歲月何其殘忍,將他棄于故國的廢墟之上!
他只是個心懷熱烈的有赤子之心的文人呀,但歷史為什么偏要賦于他救國救難的大業呢?
他已經六十二歲了,人生已無多少其他的可能了。
他抱著石頭,一個人沿江悲吟,一個人踽踽獨行,一個人靜默的沉入汨羅江江底。
他的死就像他這一生的所為,孤單卓絕,九死不悔。
清凌凌的汨羅江水帶走了他的生命,卻為那段蒼涼的歷史留下了一抹,后世們人們永不能相忘的光和暖。
世上再沒有《天問》了,
再沒有《九歌》了,
再沒有《離騷》了……
世間再沒有屈原了,
再沒有了像屈原這樣的亂世佳公子了。
二千多年過去了,奔流不息的汨羅江水依然帶不走我們對屈原的無盡哀思!
千江月的說:科普一下,屈原姓羋,屈是氏,先秦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屈原,名平,字原,所以平輩和后世人都叫他——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