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里擺著的東西是不屬于任何人的
只有不能在家學習的小孩才去上學
對不起,不能做你的爸爸,只能做叔叔了
現實與期望之間如果存在差距,我把它定義為挫折,而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向來不會受挫。如果非要說有什么遺憾的,大概是我把票根弄丟了,打算下周再去看一遍。
小偷家族,片名就交代了職業背景,電影還沒看就讓人猜出了個劇情大概,反正跌宕的劇情從來也不是是枝裕和的殺手锏,是平靜的愛啊。散場聽一對情侶抱怨人物關系沒有搞清,莫名地給這部電影打了個邏輯推理的tag,可愛。
說一下我的理解吧,六個人C62排列組合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治與信代是“非法夫妻”,兩人自衛失手殺死了信代的前夫,不論這三角關系中誰對誰錯,但可以肯定的是治與信代是那種“不是靠金錢維系,也不是靠下面維系,而是靠愛而在一起的情人”,這讓我聯想到了夏目漱石《門》的主人公宗助和阿米,不被世人認可的關系只能在世人的邊緣過完一生。信代小時候也遭受過家庭暴力,長大后又不能生育,所以她要拯救所有家庭不幸福的小孩子,她堅信她比那些愿生卻不愿養的女人更適合做一名母親。這直接導致祥太和由里的出現,祥太是夫婦兩某一次實行偷竊時拯救的“不幸男孩”,而由里也是偶然“拯救”的,他們被帶到新的家庭,夫婦兩像對待親生子女一樣對待兩個小家伙,給予了他們之前不曾體會到的親情,但由于匱乏的經濟基礎,他們只能教會「子女」一項技能——偷竊。奶奶的前夫和另一個女人在一起后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后來又有了兩個女兒,大女兒便是松岡茉優演的亞紀,奶奶為了報復小三,偷走了不被待見的亞紀,但是每個月都會到亞紀生父母那里“敲詐”三萬元。后來又和想“詐欺”養老金的柴田夫婦組成了6人的“小偷家族”。
為什么一定要做小偷呢,一,這是比在工地干活、洗衣店熨衣服對身體損傷風險小得多的事,二、這個社會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資源來支撐他們完成心中的“善”,三、這是個團隊項目。對于他們來說小成本,低風險,就可以讓一家子衣食無憂,何樂不為?另外,全片的劇情推進和祥太的感情變化密不可分,剛被撿回來時的無意識(后來警察追問細節,他并不記得),慢慢融入到這個家庭,和叔叔默契地實行偷竊,不喜歡新成員玲玲的加入,接受新來的妹妹,開始關注到男女第二性征的性成長,被雜貨鋪爺爺發現后對現狀的懷疑,故意引起警察注意的跳橋,讓不見天日的家庭曝光于眾,享受上學的日子,在公交車上叫柴田治爸爸……故事就這么順理成章地講下去了。
可能是演信代的安騰櫻的長相還有泡面、火鍋食物的問題,前半部分總覺得像是韓國導演的作品,直到一家人去海邊,一家人看花火,嗯,讓我肯定了,是是枝裕和沒錯了。把看起來那么有壓力的事情溫馨給你看,把溫馨的家庭關系又有力地拋給觀眾去反省,這,就是是枝裕和啊。看電影的人急于想弄清人物關系,是為什么呢?因為關系代表著應該有的心態,A和B是情人關系,那么他們就該茍且,C和D是對立關系,那么他們就該互相折磨,E和F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那么他們就該找回自己的家,正是我們先入為主的「常識」會破壞他們之間微妙的關系,所以電影才一開始就拋了關系這個謎。直到最后五個人警局的特寫鏡頭,才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偷的不是東西,是人啊。
應該和紀錄片導演出身有關吧,發現是枝裕和的編劇靈感常常來源于新聞,04年的無人知曉也是,這點和賈科長有點相似,還有十三角關系的賴導。導演們喜歡用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最普通的小事,來引發全社會的思考,而拍細膩的親情,沒人比得上是枝裕和。
看采訪新聞,電影里夏天的戲其實是冬天拍的,也太厲害了吧,啊啊啊啊啊啊啊(最樸實的贊美詞)送給所有主創和工作人員,尤其是夫妻兩下雨天在屋里吃涼面的那一幕,比夏天還要夏天好嗎?
關于這部電影,太多細節要說,四號客人的阿里嘎多,亞紀對奶奶的失望,雜貨店的老爺爺,洗衣店的兩段對話,祥太在哪里會更開心……等二刷后再填吧。
還有一個驚喜是高良健吾,啊,好帥,我的世之介啊,原來你沒有死,謝謝是枝裕和導演!
我們第一次擁抱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彩色的,當我們建立價值觀的時候,這個世界是黑白的,但有幸,《小偷家族》讓我坦然地接受這個世界的灰。但對和錯變了嗎?沒有。錯依然有錯的懲罰,對仍然有對的回報,只是原來我不承認對與錯會矛盾地體現在同一個身上。影片最后,治追著公交跑,他一邊跑我一邊哭,一邊暴風哭泣一邊急切地想要祥太回頭叫一聲爸爸,“爸爸”,一塊石頭落地。
看新聞說,導演拿完獎回國貌似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不過沒關系,有好多人愛您呢,金棕櫚獎,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