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孫子兵法》目錄
一共15篇文章,逐步更新中...
關注微信公眾號:我是一線青年,回復關鍵字:孫子兵法,立即獲取所有文章
《孫子兵法》的第四篇《軍形篇》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 第一層是講要如何做到不被戰勝,做到不敗;
- 第二層是講什么是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他們通常沒有大的名聲;
- 第三層講了如何通過五個維度的度量,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
一、什么是形、勢、情?
什么叫形勢呢?東漢的史學家荀悅有一段話來講形勢,可供參考:“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他加了第三個,情。他說要確立一個策略來決勝,不管是戰爭還是平時你要搞改革,你公司做什么事,主要有三個要點:
- 第一個是形,是大體得失之數。就是判斷大概行不行;
- 第二個是勢,是臨時之宜、進退之機。到了現場隨機應變、順勢而為,就是講勢;
- 第三個是情,是感情的情。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應該是意志力,看你的意志堅不堅定。對于主帥來說是看你的意志力,對于團隊來說是看你的士氣。
所以我們要干大事,就這三個東西:
- 第一,看看大概的形勢,大體得失之數;
- 第二,臨時隨機應變,順勢而為;
- 第三,看我們的意志力和士氣。
荀悅說,形、勢、情,是三個立策決勝的要點。 很多我們看起來情況差不多,應對的策略也差不多,但是結果卻相差很大,就是對形、勢、情這三者的把握不一樣。
二、先勝后戰
四個字最關鍵:先勝后戰。把它翻譯一下,就是贏了再打。 我們經常說打仗要打得贏,不對,贏了再打,沒有贏就不要打,這就叫做先勝后戰。
我們來看一段原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孫子說,古代真正善于作戰的人,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這叫“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然后再等待敵人可以被戰勝的時機。 “不可勝在己”,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時候敵人可勝呢?那完全在于敵人,不歸我管。
孫子曰:“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個人是很善戰的一個良將、大將、名將,他最大的本事到什么程度?就是能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但是他沒有本事讓敵人一定可以被戰勝。所以說, “勝可知而不可為”,勝利是可以提前知道的。 但是如果說不可勝呢?你是不可強求,不能把不可勝變成可勝的。
一句話,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先管好自己再觀察別人,別人如果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勝可知而不可為”,可以判斷我們能勝,但是沒有勝的形勢,不可強求。
不可勝又不可強求,你應該怎么辦呢?第一個策略就是不辦。 為什么一定要辦呢?明明辦不了,你還非要辦。
比如說,一個手機企業一上來就說要打敗蘋果,你能打敗蘋果嗎?你只能做到你自己能成功,能發展,你不能做到打敗蘋果。蘋果敗不敗,跟你也沒關系,它自己做不好,那是它自己敗的,所有的失敗都是自己敗的。
后面還有一句話,叫“善戰者,勝已敗之敵也”,他自己已經敗了,這時候你趕緊去推一把,叫“勝已敗之敵”。
《孫子兵法》原文說:“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善于作戰的人能讓自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又不會錯過敵人出現敗象的時機,一旦敵人自己作死,就順勢幫他一把。
所以善于作戰的軍隊先已經勝了,在勝券在握的時候,才尋找代價最小的作戰時間窗口。而不善于作戰的軍隊,沖上去就打,在戰斗中尋找勝利的機會窗口。這兩者的差距是多大啊。
所以如果不可勝,那么就應該不辦。很多人敗就敗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辦,就是所謂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辦不到的事不要強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非要辦,反而會輸光老本。
不可勝怎么辦?不辦。很多人就接受不了這一點,怎么能不辦呢?不辦不就是不作為嗎?必須要有所作為,因為他不作為心不安。這是病,得治。什么病?這是一種戰略焦慮癥,忘了作為的代價、損失和風險。 事實上不出手,并非不作為,而是積累自己,等待時機。
《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就是不停的作為,幾乎是沒有任何勝算的作為,最后是把自己累死了。他應該等,等待時機,鍛煉身體。一是爭取自己活得長;二是把國內治理富足強大,教育好下一代傳承下去。
勝利是等待來的,不是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所以說 “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這句話很重要,因為真正的高手都沒有名氣,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所以等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選擇。 可惜呀,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
等待什么呢?就是等待形勢的變化,形變成為形勝,勢變化為勢勝,這時候我就可以先勝后戰,贏了再打。 形勝是在等待中積累,讓自己不可勝,越來越強。 勢勝是勝機出現,然后你就抓住機會,一戰而定,這些都只有通過等待才能得來。
你可能要問了,那等不來怎么辦呢?等不來就算了唄,還非要歸你呀?你一定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不是所有事你都能搞定的,該放棄的時候你要放棄。如果志在必得,那你可能就是滅亡。這是一個人生態度問題了,是個價值觀問題了。
我們從這一篇里,就是要學一個等待的待,等待不是不作為,往往是最重要的軍事行動的組成部分。
但是我們人生當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等待就No Zuo No Die。
就拿我們創業來說,創業者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呢?有辦法了。
比如說你扎根于一個行業,踏踏實實地積累,等到自己的手藝、人脈資源和各方面都積累充足后,你在一個行業已經干了二十年了,你再創業,就基本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或者你根本不需要創業,以公司的分配機制,你就能實現財務自由了。如果你啥都沒弄明白就沖上去創業,那就看你能不能中彩票了。你大學畢業進入一個行業,踏踏實實努力干,15年之后,你成為了行尊或者高手。這時候你就立于傳說中的不敗之地了,擁有高手的自由。
但誰愿意等15年呢?恨不得大學沒畢業就創業,比爾·蓋茨是大學沒畢業就創業的呀,扎克伯格也是大學沒畢業就創業的呀,但大家往往就忘了概率問題。
二、真正會打仗的人,不出名
什么樣的人能取勝呢?孫子總結叫:“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修道保法,就是修煉自己,滴水穿石。孫子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真正善于作戰的人,都贏得很容易。
“無智名,無勇功”,如果你老拿10個打人家1個,有什么智名,有什么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他的戰勝沒有什么特別的,因為“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出手的時候都是去摧枯拉朽,打那些已經失敗的人。所以他不會有什么特別的英名,也沒有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
所以真正善戰的都不是名將。什么是名將呢?就是不可能打贏的仗都給他打贏了,所以叫一戰成名。比如項羽、李廣,都是千古名將。而真正善戰的人,都是準備充分,按部就班,打的仗也不精彩,所以沒有什么故事。
所以孫子專門說了:“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如果你打了一場漂亮戰,全天下的人都說太漂亮了,那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非善之善者也。為什么?因為這是僥幸,重復不了第二回。
“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這句話非常本質,因為我們人不就是要追求智名,追求勇功嗎?為什么真正善于作戰的人還沒名呢?
曹操說:“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意思就是敵人的兵形還沒有形成,就被他掐死在萌芽之中。這就像掐死一根嫩芽一樣,他有什么功勞?所以人家都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勞。
扁鵲是一個名醫,有一次這個魏文侯就問名醫扁鵲,“聽說你們家兄弟三個人都是醫生,那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就說,“我們家大哥醫術最好,二哥差一點,我是最差的。”
魏文侯就不明白了,你是天下名醫啊,你大哥和二哥都沒有聽說過。扁鵲就解釋,他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所以他的醫術很難被人家認可。
他的二哥沒有大哥那么大本事,在病情發作之前他發現不了,但在病情初起癥狀不十分明顯的時候,二哥能夠藥到病除,所以村里人會覺得二哥還能治點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本村,鄰村的人都不知道他。
我的動靜就會比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痛苦萬分的時候,我在病人的經脈上穿刺,有時候甚至還敷上毒藥來以毒攻毒,最后這個病人可能得到了緩解,甚至還有治好的,所以我就名聞天下了。
扁鵲的這個例子非常有哲理,名將就跟名醫一樣,就是誰也打不了的仗居然給他打贏了,這是什么?這是運氣。而真正的善戰者他還沒有打過可歌可泣的硬仗。
我們應該怎么工作?我們都知道一句成語,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在堤壩潰堤的時候,上去抗洪堵槍眼的一定是全民英雄。但是如果說有一個人之前成天去堵螞蟻窩,從而保護了大壩不出問題,有沒有人知道呢?
說今年堤壩沒垮,得虧他天天去堵蟻穴,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故事吧?所以那個堵蟻穴的人才是真正的善戰者,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梁。
[公司管理]
映射到公司管理,有的同志看見問題不吱聲,等到大家都看見了,老板也著急了,這時候他出手力挽狂瀾,立了一大功,但他本來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當公司出現某個問題的時首先不要想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我們先討論問題的優先級,對這個問題發生以前的事做一個復盤,來設想一下如果在此之前做了什么,就不會發生這個問題了,防止這個問題以后再犯。如果能夠形成這個意識,那么你的經營就會越來越進步。如果你沒有這個意識,只是每次出問題就去解決,那一輩子都在解決問題。
三、度量法
前面一直在說“先勝后戰”,《始計篇》中提到“五事七計”是站在國家層面的“先勝”的度量,孫子《軍形篇》中提供了“數”站在戰陣指揮部的角度的一套“度量法”。原文是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
- 敵我所處地域的不同,產生雙方土地面積大小不同的“度”;
- 敵我土地面積大小的“度”的不同,產生雙方物產資源多少不同的“量”;
- 敵我物產資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產生雙方兵員多寡不同的“數”;
- 敵我兵員多寡的“數”的不同,產生雙方軍事實力強弱不同的“稱”;
- 敵我軍事實力強弱的“稱”的不同,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成敗。
戰爭靠的是天時,地利和人和,三者缺一不可,這里集中體現的是天時,地利物資因素,處于戰爭中的基礎地位。此法可以稱之為“度量法”.
“地生度”:“地”指的是戰場,“度”指的是細分戰場。《孟子》曰:“度然后知長短”。孫武在此處講的“度”,包括戰場區域的地形,如廣狹、山林平原等等,還要度遠近,更在意度險易,度山、林、斥、澤、平野之險易。
比如說戰場是一片平原,但是不能只籠統的說,在這片平原作戰。這片平原有多大,東南西北分下來又是多大,東南西北再細分又是多大。中間又有沒有什么特殊地形,特殊地形又是多大,這種細分就是“度”。
“度生量”:在這里,不是“度”地域的廣闊來計算產糧的多少,“量”的不是糧食的石、斗、升、合,而是“度”地形之廣狹、險易,來估算可容納、布置多少軍隊及作戰裝備;“量”戰場可容納雙方軍隊的數量,即我軍可布置軍隊的數量、敵軍來此地的數量。
比如小山丘容量5000人,但我方實際只布置了3000人,還可以再布置2000人,這就是“量”。
“量生數”:此處之“數”,并非“數量”的數,它不是一個名詞或量詞;是“數一數”的數,是一個動詞,是枚舉、列舉、逐個分析的意思。我是把“數”上升到戰前對比分析的高度。《計篇》中的“計”是國家級的“廟算”。《形篇》中的“數”是戰陣指揮部的“廟算”,是敵我雙方兵力依據地形的對比:敵我的兵力力量、武器裝備對比、所處地形險易對比,等等。在《孫子兵法》中,“計”與“數”含義相近。
“數生稱”:“稱”者,“因利而制權也”(《計篇》)。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在對地形細分的基礎之上,布置相應的軍隊和裝備,制訂出相應的用兵策略,”因地制宜、因利而動,因利而制權“,在這里,“制權”就是調動軍隊,主要是指調動主力。總之,要達到“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這樣一個優勝的態勢。“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謀攻篇》)。
“稱生勝”:“稱”者,“因利而制權也”,隨戰勢而調動軍隊。“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兵因敵而制勝”,“能因敵而變化”,勝也就在其中了!
所以,孫武接著又講到“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在總體兵力并不占優的情況下,要造成在局部的優勢; 就是”兵法“布陣中,”稱“這個環節,要在某一個局部,運動兵力(權)達到的一個目標形態,包括可見和不可見的”形“。
只靠“戰前對比分析”(“計”,或者“數”),尚不能確立我對敵“勝勢”。必須要通過“稱”(即“因利而制權也”)這個環節方能達到。”稱“,是”兵法:度量數稱勝“的內核。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END.]
·我是Alex,90后創業大叔,
·畢業時混跡在美國上市公司中國手游集團,
·三年里從程序猿進化成產品狗,
·裸辭后一股腦扎進創業瘋人院。
·目前游蕩在深圳、江西兩地,搗鼓著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易,且活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