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已;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解:有子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作亂犯上,這種人是很少見的;而不喜歡作亂犯上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注于做人的根本,這個根本樹立了,就會悟生出道義。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有子:有子是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論語》中一般稱孔子的學生稱字,唯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冉有何閔子膺偶爾稱子。有若在孔子去世后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尊重。曾請他上堂講課。
孝弟:孝,孝順。弟,同悌。弟弟對兄長尊敬。
反思:前文我們說孔子所做的學問是如何為人處事,那么承接最前面老師高遠的總括,馬上又請出了孔子的助教——有子,有子擺出了孝悌,這個貫穿中華幾千年傳統之根本的話題,也正是孝悌,讓我把自己放在天平上衡量時總覺得對不住父母,對父母虧欠的太多,父母對子女的愛,無微不至,一針一線。而身為獨生子,卻對父母回饋的太少,理解的太少,忍讓的太少。其實父母也不期望我們多么的大富大貴,而是希望看到子女能過著幸福健康的生活就夠了。我們要做的也都是分內應該做的事:憑自己的能力盡孝,噓寒問暖,從父母的年代、經歷出發的換位思考;把父母的事放在心上,把父母的痛楚看在眼里,讓父母的笑容掛在臉上。。。
其實就這么簡單!
現在社會崇尚自由,但獨立的思想空間不等于沖撞父母的期望,所謂孝悌有道,我們仍然可以用很多中庸的方法平衡與父母的關系,使之融洽。
再一點,中國人談孝:“父慈子孝”為孝,是相互的,父親對兒子慈愛,兒子反過來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為悌,也是相互的,哥哥對弟弟友善愛護,弟弟回過頭來對兄長恭敬就是悌。阿張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是沒有兄弟姐妹,我反思真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啊,當父母的,這種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關愛,是上蒼創造人性的鬼斧神工。也由此我更能深刻的體悟到孝悌在做人方面的重要,我怎么做的,孩子小的時候就會模仿,等孩子長大了自然也就會去體悟!所以我們千萬別忙著拿道德的鏡子照長輩,照晚輩,照別人,而是更有必要時時照照自己,從自我做起的去反思孝悌帶給我們人生感悟的提高!我們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啊,不能丟,為了下一代和民族仁孝的魂,不能丟。
有個說法說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就是有問題的,怎么會沒有不對的父母呢,你怎么做的,對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長輩是不是有仁愛之心,直接就影響了自己的晚輩。所以這個說法不是孔孟的思想,而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亂說的,批孔要打倒孔家店,罪狀之一就有孝悌,主要以尊君之由,罵孔子幫助專制的皇帝,實在是冤枉,后續我們會展開來講。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仁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所在,是仁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論語》中會在第四章《里仁》中講解。阿張打算找幾個特別安靜的夜單獨寫一篇我反思的仁,既然是圣人的最高境界,必定反思起來是很有難度的,也需要不停的去反思,去體悟!
接著說,這個悌,就包括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延展而來到自己的朋友及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有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尤其像八零后這一代很多是獨生子女,加上朋友這一倫顯得就更有道理了,生活中的許多時候,心里有話有痛苦卻沒法說出來,上不能對父母講,下不能對妻兒說。這時候就會找朋友訴說,或求教也好,或安慰也罷,都是一種莫大的助力。
所以我說:
人生得三五好友,足矣!
得一知己,則為三生有幸!
說到這不知朋友們是否在生活中接觸過不孝順,對兄弟姐妹不關愛的人呢?而這種人往往都會人倫差一些,私心重一些,容易陷于紛爭之中,在此提醒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這個人的孝悌之道,由此幫助判斷一下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可以交心的人。古代朝廷用人,要先考察這個人家庭履歷,是不是孝悌,而現在的公司單位招聘倒是把這個全扔了,殊不知能力價值和人格價值并不一定是統一存在的!
在我們中國,文化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幾千年來我們基于情義建筑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基石。有些情理上的判定,包括一些詞匯啊辦事方法等往往讓老外覺得云里霧里的。這些其實都是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人文深度,有好處當然也有壞處,這個大家都多少了解一些。
總體而言,一個在情感氛圍極濃的社會中表現為孝悌的人,絕對是有做事框架的,是有準則,不會出格的。
所以有子這里說的推至今日可以總結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他能不能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朋友及圍繞在他身邊的人有愛心。具備這種行為準則的人是有道義的,有分寸的,不會去作奸犯科,有害于社會。我們做學問也就是要建立這個本。這種人格的根本,內心的修養能讓我們獲得真性情,獲得至純至真至愛的生活!而這種人格也正是處于仁這個境界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