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桌的媽媽真是太愛她了,一套3000元的衣服都買給她,還買了5雙同款的阿迪鞋,每天零用錢都不止50元,這包薯片就是她請我的。”一學生搖動著手里的薯片羨慕地說。
“哇,真的啊,她們家肯定很有錢,我要是有那么多零用錢就好了,我要去看TFBOYS的演唱會。”
聽了倆學生的聊天,我不禁思考,零用錢到底應不應該給?我見過沒有零用錢的五年級學生,那羨慕的眼神直勾勾的盯著其他同學的零食,恨不得占為己有。也見過零用錢多的學生,到處請同學吃東西,身邊圍著一群同學,活像電影里的主角。難不成零用錢成了罪魁禍首?有的家長認為錢最容易寵壞孩子,給孩子零用錢就是溺愛孩子。當然不是這樣,最近看的一本書《反溺愛》是這樣說的:錢是中性的,它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工具,不給孩子零用錢絕不是反溺愛,教會孩子如何消費才是反溺愛。
《反溺愛》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羅恩·利伯所著。羅恩·利伯也是《紐約時報》個人理財欄目《你的錢》專欄作家,曾為《華爾街日報》專欄撰稿,也曾任職于《財富》、《快公司》等雜志。但他除了是暢銷書作者的身份之外,還是一位猶太裔父親。多年來他一直傾力研究兒童教育與金錢的課題。他依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理財專家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來通過采訪、調研和在《紐約時報》撰寫專欄及在臉書上與粉絲互動積累的豐富洞察,創作了此書。
《反溺愛》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財商書,書中的每句引文、每個案例都是真實存在的。作者從財務習慣、消費原則到價值觀討論解答了家庭中關于金錢的多個重要問題。對于零用錢的用法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引導家長如何正確看待零用錢,怎么做才是反溺愛。
那么什么是溺愛?什么又是反溺愛?
眾所周知,溺愛就是過分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更多的父母選擇滿足孩子,孩子要買名牌鞋、衣服,要很多的零用錢,都一一滿足,這便是溺愛。
反溺愛則不會一味的滿足孩子,孩子的要求經判斷是否合理再決定是否滿足。在日趨物質化的社會,孩子很難避免跟金錢打交道,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教會孩子如何使用金錢,如何消費。
要讓孩子知道如何消費,首先要讓孩子先認識錢,了解錢。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終歸只是孩子,不必告訴他們太多有關于錢的事,卻不知道和孩子談錢,好處多多,在這里我列舉三點。
1,不談錢,就不會用錢
現在,在美國,孩子大學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醫保費和退休金要由雇員自己承擔,把風險與經濟責任從雇主轉移到雇員身上,意味著即使剛進入社會,領著微薄的工資,還得每月花好幾百美元,支付政府規定的醫保費用以及必須繳納的退休儲蓄金。如果孩子無法在二十幾歲時多存點錢,他們到了六七十歲時就必須多工作幾年。
這種現象讓人生出現一種緊迫感:孩子必須在二十幾歲時存到錢,才能避免老了還得繼續工作或租房子的下場。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必須在大學畢業后開始存錢,而且還要持續的存錢。
這就需要父母在這天來臨之前教給孩子關于金錢的智慧。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在小的時候對金錢沒概念,不懂用錢,等到大學畢業后就要懂得存錢,懂得消費。所以,不談錢,就不會用錢,要經常跟孩子聊聊有關金錢的那些事。
2,錢很重要,談錢更重要
一些家長認為和孩子談錢的話題會讓孩子變得金錢至上,實際上并非如此,和孩子談論金錢會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參與到家庭中。了解了整個家的經濟情況,也會對孩子的消費也所制約。
3,談錢就是談價值
多少錢算太多?多少錢才夠?什么時候可以開始做些什么?孩子常常會因為好奇提出這些問題,父母不能隨意回答糊弄孩子。談錢就是談價值,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金錢觀看出他的價值觀。金錢可以作為教育工具,哪怕只是一元,如果家長使用得當,也可以給孩子灌輸我們希望他們秉持的價值觀。好奇、耐心、節儉、節制、擁有自己的觀點,只要家長好好指導,每個孩子都能培養出這些品質。
其次,家長要知道給孩子零用錢的好處,以及如何給孩子零用錢。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與儲蓄,這是成長中無法用其他方式學得的一種技能。給孩子零用錢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
當孩子小、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時,存一筆錢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購買一個有趣的東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和孩子成年后的良知財務狀況有很大的關聯。書中說到2011年新西蘭發布的一個調查報告,研究者追蹤了1000個人,從出生到32歲。在這份報告中看出,孩提時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制的人,較難存錢。自我控制程度低的群體,也有比較多的信用問題。所以教孩子學會等待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孩子的零用錢如何給呢?
直接給。家里制定一個每周發放零用錢的時間,時間一到就發零用錢,相信孩子會特別期待每周的這個時刻。10歲以下的孩子,可以一開始每周給5~7元的零用錢,之后隨著年齡增長提高額度。我們要讓孩子親眼看到錢在增加,并且必須為實現某個目標而等待,所以金額必須剛好可以讓他們買到想要的東西,但不要多到讓他們不必為選擇而煩惱。
很多家長會把家務和零用錢連結在一起,做了家務才給零用錢。《反溺愛》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零用錢應該有自己的用途,不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而孩子承擔家務和我們一樣,是必須做的,而不是為了獲得報酬。家長在家里應該讓孩子做各種家務。
有了零用錢,就需要存錢。我們可以給孩子三個透明塑料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觀念:有些錢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錢要給比我們更需要的人,有些錢則要存下來,等以后需要時再用。
最后我們要教孩子如何聰明消費,這里我列舉了三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幫助孩子區分“需要”和“想要”
在剛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時,讓孩子自己寫出“需要”與“想要”的清單,看看孩子會寫什么,幫助孩子理解這對概念。“需要”是生活必需品,而想要則是必需品之外多余的用品。
比如孩子能夠消費的零用錢就這么多,父母明確的告訴孩子買了A就不能買B,經過幾次消費失望后,孩子也會思考,是A對我有用還是B對我更有用,之前花掉的錢是買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還是只是自己一時興起想買的東西。
制定零用錢的使用規則
家長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好,任何孩子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必須的東西,他們都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買。當然生日或節日禮物可以例外。舉個例子,全家人一起外出野餐,已經帶了水,而孩子想喝飲料而不是水,這時就要自己付錢。
書里寫到虛擬家庭銀行FamZoo的創辦人比爾·德懷特德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孩子對某些新的電子游戲感興趣,就必須寫出一篇短文,解釋為什么要買。至于平板電腦,他也會和孩子一起算出滿足孩子需要的基本款要花多少錢。如果孩子要買更貴的東西,他會同意預付一筆錢,但接下來幾個月,孩子要用零用錢來償還直到還清,這適合稍大點的孩子。
家長的以身作則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包括家長的消費觀。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現在就要是什么樣的人。要孩子學會聰明消費,家長也要懂得理財,懂得合理消費。
家長的消費觀念要統一,以免給孩子造成困擾。孩子會善于模仿父母的消費行為,當你在雙11,把大量的衣服、鞋子、包包放入購物車的時候,孩子也會想買買買。當媽媽更愿意把錢花在買衣服而不是買書上,孩子也會有這樣的傾向;如果媽媽善于理財,有合理的消費計劃,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孩子也會模仿媽媽的行為。家長的良好消費行為,孩子都會學習。
在今天這個高度物質化的世界,“錢”的教育越來越受人關注。《反溺愛》不僅教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從小理解金錢,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如何聰明消費,如何與財富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