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東新橋的時候,橋中央有對帶著孫兒的老人,奶奶沖著爺爺懷里的小孩拍著手打趣道“抱抱呀,抱抱呀!”那撒嬌的語氣真是可愛的不得了,爺爺和小孩則是一同笑開了。都說老人和孩子是相似的,面對著年幼的孫兒,老人們可以快樂地消磨著一日日的時光,在涼風習習的傍晚耳畔也能蕩起“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這樣熟悉的歌謠。
老人和孩子的笑容是相似的嗎?只要得到足夠的注意,孩子確乎是可以無憂無慮的。而老人們有人陪伴,有著這樣一個小孩傾吐著自己的“童趣”,至少在那個具體的時刻是可以解千愁的吧。外婆以前帶過幾年妹妹,那時候她滿心撲在妹妹身上,妹妹咳嗽妹妹笑,妹妹哭了妹妹鬧,一顰一笑都是那樣的牽動著她的心弦。甚至很神奇的是那段時間她身體特別的好,當時我都懷疑是不是她逼迫著自己變強。倒是后來妹妹沒有和她一起,她落個清閑自在了,反而尋找著各種煩惱,身體也漸漸的弱了。但不論其它,帶妹妹的那幾年,外婆一定是說過不少的“來,抱抱,外婆抱抱”吧。只是不知道這句“抱抱”,她會不會也很想和自己的孩子說說呢?
“抱抱呀,抱抱呀!”
成長、代溝。它們只會在時間中膨脹和發酵。而今甚至是科技也要來摻一腳,就這樣橫亙在最親密的兩代人中間。飛速發展的時代,讓人疲然于同老一輩心口交接。
歌詞里說“為何后來我們用沉默取代依賴,曾經朗朗星空,漸漸陰霾?!?/p>
高中有次和媽媽一起去上了親子關系課,老師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讓我們和父親說一段話并擁抱他一下。當時對他的效力是將信將疑的,但是也照做。我未曾想過父親會因為一句“爸爸我知道這些年你為家里付出了很多,你很努力地給我們想要的生活,你辛苦了!”和一個擁抱而潸然。如果不是老師的要求,在成年以后我應該很羞怯于擁抱自己的父親。不過那時候我以為老師這句話的魔力在于讓爸爸擁有更多的力量。很多年后往回看,這句話的意義在于讓爸爸覺得自己的努力奮斗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不論好壞彼此都是接納的,這一切都是老師期盼著我們的家庭有著更深的連結,當然,也是在這個父親節剛剛想明白的。而那個擁抱父親的時刻讓我覺得意義非凡,像是《小王子》中的狐貍說:“儀式就是使某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畢竟,那是個有著親情簇擁的特別時刻。
還有,在習慣于脫口而出的那些年。記得五年級的時候阿姨問我,為什么以前那么愛說話的我變得這么沉默寡言?當時我想了好久,得出了一個可能會令人滿意的答案:因為我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童言無忌的年齡了呀!”就現在看來還是一句經過深思熟慮能洋洋得意的俏皮話。俏皮話究竟是俏皮話,除了維持當下的體面再無其他意義。當時的我哪里清楚這么復雜的問題,對于這種改變也是許久之后的洞悉。
生活中的每一幀畫面都是一枚積木,可能有一天你推翻了這一座,但是也有一天你依然是要靠著積木搭起新的堡壘。說不定還會有那么一天,這些積木成為了你舍不得解開的排列組合。不舍到,連一句“抱抱呀”都止于唇邊。
今天是父親節,那我就隔著遙遠的時空祝所有的長輩都能得到想要的擁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