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qū)分析 6

本文來源于天涯,作者漏屋,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qū)分析_英語雜談_論壇_天涯社區(qū)

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實踐分析是:缺乏理解的RL背誦是沒有什么效果的。即使有少數(shù)人通過背誦取得了進步,也決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這些人在背誦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應(yīng)用了其他手段,甚至記憶本身也存在多種形式和實現(xiàn)方式。如果不加以分析而簡單地讓大家都“背誦”,必然只有少數(shù)人才成功。我們在此不對記憶再做深入研究,先看一下少數(shù)能通過背誦提高的同學的特點:

案例:背誦新概念

在這一階段同學,最有代表性的是曾經(jīng)在學校接受過傳統(tǒng)英語教學,許多是曾經(jīng)達到過英語四級水平但無法交流,尋找其他學習班或自學。和其他許多英語老師一樣,本人也曾教過這樣的英語班,最常見的是教《新概念英語》?!缎赂拍钣⒄Z》最精彩的部分是96個小故事。對過了四級的同學來說,并不覺得難,大部分對語法知識也掌握了,并不用多講。但每次幾個月教完一個班,發(fā)現(xiàn)普遍交流能力提高很小。最后很多老師總結(jié)提出發(fā)現(xiàn)最有效的方法是背下這些小故事有少數(shù)學生做到背下了許多課文,但在嘗試相似內(nèi)容的聽說時,有的人運用的還可以,有的人不行。按人數(shù)統(tǒng)計,用背誦取得顯著提高的學生比例非常之少。但分析使用記憶策略成功的幾個學生的特點,對我們很有啟發(fā)。他們成功特點是:

1,使用聯(lián)系式記憶:將新的內(nèi)容與以前掌握的內(nèi)容聯(lián)系;通過故事情節(jié)記憶;

2,使用圖像和聲音記憶:想象一幅圖象或情景;使用畫圖輔助理解;記憶聲音;

3,復(fù)習時才使用記憶:不是在學習時采用,并且逐漸增加復(fù)習的間隔;

具體反映在在背課文時,不是機械地背誦,而是根據(jù)英語描述的故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聯(lián)想和思考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句子的含義進行記憶。每次背出來時,明顯從他們的表情變化甚至情緒起伏都能感覺到他們的思維是隨所背內(nèi)容的故事發(fā)展而變化。Audio Learner學型的同學普遍靠背誦提高交流的比例比較大,而且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通過多聽錄音或大聲背誦實現(xiàn)的,感覺最后腦子里留有大量這些句子的聲音。(Visual Learner記憶時多半靠閱讀,背誦時普遍有眼睛向天上看和思考文字和段落前后順序的習慣,有的也可以背得好,靈活應(yīng)用起來效果較差)。

盡管有些人通過記憶實現(xiàn)提高,但實踐結(jié)果是大部分人做不到背誦本身,而不完全是背誦的方法是否正確。本人曾經(jīng)嘗試過完全放棄講課,將課堂時間全部用來帶大家一起背課文。結(jié)果每次都是自己背會了,學生背不會或下次就忘記了。怎么回家不復(fù)習呀?大家已經(jīng)是花課余時間來上課了,再花多少時間復(fù)習呀?所以大家可以嘗試背誦,但盡量要避免上面RL中的那些現(xiàn)象而使用其他記憶的方式。如果發(fā)現(xiàn)效果差不要奇怪,本來效果好的同學就少,另外總體來講背誦還是比較枯燥而且費時間的。兒童在掌握語言時,是不需要背誦任何句子的。

很抱歉這一段忙了點,不過有機會跟陳琳老師交流了一下,還是滿有收獲的。先聲明我可沒說他支持我啊,別指責我借他的名來證明自己對,主要是聽他講了些道理。陳老也認為在沒有二語悉得輸入的理想條件時,沒辦法可能背誦比較有效,當然會比較辛苦。在下提出的是在當今的科技條件和媒體手段下,是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比較理想的二語悉得條件的,甚至比國外的復(fù)雜的自然語言條件更科學合理。約好了近期再見面探討,很高興。

看到大家開始分享自己或周圍人成功的經(jīng)驗,非常高興,大家這樣會對我們都有啟發(fā)的。我們提出過,成功的因素多是采用了符合語言悉得正確理念的策略,大家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一時來不急都回復(fù),挑幾個吧:

夾克小豬問工作的成年人從基礎(chǔ)到高級,如果學習方法科學有效,用多久:現(xiàn)在的最佳的實踐情況是,在中、英文這種差距大的語言之間,實現(xiàn)時間大約總共1000小時左右,但需要一兩年左右,不可以把1000小時壓縮到幾個月。如果從英語法語之間,300-500小時就很好了。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間,太容易了,不學也可以,反正聽得懂對方。有個最佳實現(xiàn)方式下時間和水平的曲線圖,找機會在后面貼出來。

八寶如意紫金鉤同學說的那位老太,講得樸素但有理,先成“英語文盲”實在比喻恰當,其實無非就是符合了語言學習的正確次序:聽,說,再讀,再寫。大家中文都這么學的。在學外語時大家總是急于接觸文字,其實也不是最終學不會外語,就是速度比正確順序慢。

很多同學忙著裝“石頭”,其實“石頭”對零基礎(chǔ)的效果明顯,中高級的同學會覺得太簡單。建議大家可選個一點都不會的語言試一下,就體會到它的精妙處了。

已經(jīng)快得罪鐘道隆老師了,還非要對李陽老師也評價呀?這么說吧:在下對兩位老師都十分敬重,但就是堅決反對“刻苦學習”。如果要能作到這么刻苦學習,那啥也別說了,大家都上張海迪老師的blog取經(jīng)就成了,每天3小時,十多年后可以用英文寫一篇文章,題目叫“美麗的英文”。

  課堂教學實踐——任務(wù)型語言教學介紹

2001年,教育部制定出版了全日制義務(wù)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新課標。近幾年來,“新課標”、“任務(wù)型教學”和“用英語做事情”在中小學英語教學領(lǐng)域已經(jīng)變?yōu)闊狳c,“任務(wù)型教學”成了主要的新型教學研究課題和實踐。任務(wù)型教學是英語新課標中倡導(dǎo)的一種更接近語言悉得自然過程教學方法。

任務(wù)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指的是:通過讓學習者完成各種具體“任務(wù)”來掌握靈活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者通過觀察,思考,表達、溝通、交涉、解釋和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來學習和掌握語言,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活動。大量研究表明,任務(wù)型的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最佳途徑之一。所謂“任務(wù)”,是自己或他人從事的一項簡單工作,如粉刷房屋、填表、借書、問路、預(yù)定機票等(Long, 1985);“任務(wù)”是指由教師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讓學生獲得信息并經(jīng)過思維加工,最后輸出語言的一個活動; “任務(wù)”是指練習和理解語言的一個行動或活動,如聽錄音畫圖等;“任務(wù)”是指一系列語言學習的計劃,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恰當?shù)膬?nèi)容,規(guī)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結(jié)果等基本特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課程標準都采用了“任務(wù)型”教學模式。我國的“任務(wù)型”教學剛起步,這也是二語悉得科學體系“西風漸進”的直接成果。全國政協(xié)委員,外語教育學會理事長龔亞夫老師,對在中國實踐和推廣“任務(wù)型”教學有系統(tǒng)的研究和論述,英語新課表專家組組長陳琳老師也大力支持任務(wù)型教學。

任務(wù)型教學的采用,在中國首次開始改變學校課堂外語教學一向以教師為中心,老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學習passive learning的落后思想,而明確了“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wù)是學而不是教”的正確理念。重“學”的概念也反映在新課標的內(nèi)容標準中對有關(guān)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使用學習策略的目標描述?!敖獭保菫榱诉_到“不教”的最高境界。作為外語教師們,首先應(yīng)該明確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能力,教會他們?nèi)绾螌W習,遠比傳授單純的語言知識重要得多。

關(guān)于我國“任務(wù)型”語言教學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和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大家很容易找到,所以不再做詳細描述,只在這里分析它在語言悉得階段中的應(yīng)用。大家其實可以在“任務(wù)型”語言教學的描述中已經(jīng)看到了一些看圖聽音,TPR, Series Method的身影,所以它是基本符合語言學習的自然過程和順序的??频拢–order,1981)曾經(jīng)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yīng)違背自然過程,而應(yīng)適應(yīng)自然過程;不應(yīng)阻礙學習,而應(yīng)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yīng)教師和教材,而應(yīng)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yīng)學生。但本人認為該教學模式應(yīng)在第三階段比較適用,或者說在第二階段應(yīng)用需要做調(diào)整。主要就是說的問題?!叭蝿?wù)型”語言教學是很注重說的應(yīng)用,但本人認為說得太早并不好。首先說本身主要是“輸出”的過程,并不是“輸入”,其次,當聽說的能力還很低時,過早的說容易使學習者產(chǎn)生挫敗感和養(yǎng)成壞的說話習慣。語言掌握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不但是自然過程的特點,同時也是加快語言掌握的手段。過早開始“輸出”反而放慢了語言掌握的速度。所以在第三階段可以大力推廣,但第一、二階段,應(yīng)用“任務(wù)型”語言教學時應(yīng)該大量減少說的部分而強調(diào)聽的練習。

其實“任務(wù)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在二語悉得理論下的一個具體方法總結(jié),教師們也完全可以在這一基本理念的指導(dǎo)下,根據(jù)手邊的教材和教學條件自由發(fā)揮。比如還是教《新概念》,首先應(yīng)該放棄傳統(tǒng)的“講解”方式,可以把課堂安排成以學生為主角的“任務(wù)型”活動,老師作為導(dǎo)演,讓學生進行表演,對話,提問。比如 A Private Conversation一課,完全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把椅子擺在教室前模仿劇院,一個學生做故事主角,兩個作為那一對看戲聊天的情侶,幾個在“臺上”模仿演戲的演員。開始:演戲的同學開始表演,主人公上臺講故事了:Last night, I went to the theater, I had a very good seat. But I did not enjoy 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e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全部故事情節(jié)都由學生通過動作,表情,使用簡單教具(Props),以表演的形式展示給大家,過程中完全使用英文描述和對話,甚至可以自由插話。下面的同學可以提問:Can you hear wha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Why don’t you move to a different seat? 等等。演完一場還可以換一批演員再來一遍,盡量發(fā)揮同學的積極性。老師協(xié)調(diào)和輔助全過程,對學生語言的應(yīng)用進行點評和鼓勵??梢员WC這樣的課堂一定比枯燥的講解讓學員印象深刻同時有學習興趣。

  對第三階段學習策略成功者的調(diào)查和分析

  第三階段完成就可以達到能夠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開始在英文環(huán)境工作和學習沒有太大困難,看英文電影能理解大部分。盡管對復(fù)雜的英文理解有困難或還有些聽不懂的部分,說的英文大多是大白話,但如果聽說的反應(yīng)迅速,已經(jīng)可以定義為流利的英文了。第三階段的跨越是最具挑戰(zhàn)的,情況很復(fù)雜(第四階段反而簡單)而且每個人成功跨越該階段的具體實現(xiàn)手段都不同,不能要求大家都用同一具體方法。所以大家也發(fā)現(xiàn)我們在第三階段并沒有給大家明確指定一個具體的技術(shù)手段讓大家執(zhí)行。但凡高效率取得成功的人,盡管具體策略不同,但都是某種手段符合了正確的學習原理。我和一些老師在對許多成功者,包括有身邊朋友,同事和學生進行調(diào)查和分析后,能夠發(fā)現(xiàn)很多共同點。對努力失敗或收效不大的同學進行分析診斷,也總結(jié)出一些共同的經(jīng)驗教訓跟大家分享。還是有一條,對少數(shù)純靠長時間刻苦學習,苦練取得進步的同學不做介紹。

  1, 愛唱歌的Julia

  Julia目前英文水平交流十分流利,發(fā)音純正,口語水平在中國人中少有的好,并沒有出國留學經(jīng)歷?,F(xiàn)從事高級商務(wù)英語教學。Julia性格外向開朗,講話速度快而且說個不停。短短的十分鐘就講了自己的很多故事。

  Julia:我大學剛畢業(yè)時,和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還是啞巴英語,可能上學時不夠努力吧。后來怎么突破交流的?我覺得跟我喜歡英文歌曲有關(guān)。我一直喜歡聽和唱英文歌,也喜歡收集英文唱片,而且什么英文歌都聽,對英文歌曲和歌星如數(shù)家珍。我媽說我最適合的職業(yè)應(yīng)該是去歌廳做DJ。想學唱就要知道歌詞,于是開始收集一些英文歌的歌詞學唱,網(wǎng)上也可以下載。聽懂了,唱多了,聽力就提高了許多。當然,英文歌詞都比較簡單,而且聽多了發(fā)現(xiàn)都是一個調(diào)調(diào),都是什么你愛我呀我愛你的,比較好懂。后來唱得越來越離譜,連rap都學唱一下,把嘴皮子也練溜了。初步實現(xiàn)聽說能力后,開始看英文電影。電影里的句子比歌詞可復(fù)雜多了。當碰到不懂的句子時,以前聽英文歌的習慣又起作用了。我會把英文字幕打開,暫停住畫面去看字幕,這時我以前上學時的基礎(chǔ)就起作用了,所以基本上看懂這句英文沒太多問題。有時真的是一句句看過去的,后來發(fā)現(xiàn)需要暫停的情況越來越少,很快復(fù)雜的聽力就沒問題了。然后我去了外企工作,需要跟同時講英文,不到一年也就自然講得非常好了?,F(xiàn)在當外語老師了,我經(jīng)常和學生說的是:你們別著急,當聽力過關(guān)后,真的不到一年就可以說的非常流利了。當然我也經(jīng)常教他們唱英文歌。

  分析:Julia的交流能力突破,首先是因為她喜歡聽唱英文歌。

  -因為喜歡,所以感覺輕松,沒有壓力和焦慮(Affective Filter)。

  -從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材料入手,難度程度應(yīng)該普遍在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范圍,而且靠歌詞的文字幫助理解。

  -歌詞的形式Genre都比較相似,材料范圍窄,是典型的Narrow Input。

  -聽和唱的結(jié)合,有模仿的訓練,使自己比較輕松地過了基礎(chǔ)關(guān)。

  -對歌曲發(fā)音和旋律的模仿讓自己音調(diào)的聽辨能力得到了訓練,也從一個側(cè)面幫助了語音的糾正。

  -后來進一步提高是靠看電影,但這時是在取得一定聽力突破基礎(chǔ)上才可能使用的,否則難度跨越太大。在聽電影時,對英文字幕的閱讀起到了提高“理解性”的幫助,否則光是“多聽”,提高會比較慢。

  -“說”是放到最后學的,是在聽力能力實現(xiàn)的基礎(chǔ)上,在有必要應(yīng)用時迅速實現(xiàn)。從“說”原理講,并不主要從當時所具備說的環(huán)境中“學”到,而是將已經(jīng)“學”到的內(nèi)容進行有必要的“輸出”的過程實現(xiàn)的。比在早期階段就著急練說,實現(xiàn)的速度又快,又不容易養(yǎng)成壞毛病,同時焦慮還最少。

  Julia在四六級基礎(chǔ)上,交流能力突破時間總共一年多,平均每天一小時左右,自我感覺比較輕松。

  2,IT女強人Brenda

  大海龜Brenda曾是美國Mars中國公司的IT部門經(jīng)理(就是那個管顯示器叫“桌上那個長得象電視的”那位),負責管理總公司全亞洲各分公司的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有文科和理科不同的學歷和Oracle證書。英語流利程度非常高,但難度只到第四階段初期,看英文電視沒困難,但總還偶爾有些聽不懂的句子和詞匯??从⑽男≌f速度很快,不認識的單詞還有些,但不影響整體閱讀理解,所以一般不查字典。有8年的美國留學和工作經(jīng)歷,主要交流能力的突破是在國外生活的第二三年中,突破的經(jīng)歷很值得大家借鑒。

  Brenda:其實我并不是喜歡學習的,學了這么多學位是生活所迫,原來學文科,到了國外難找工作,很多中國同學都被迫學計算機了。原來在國內(nèi)英語是六級,但剛到國外時聽不懂也不會說,上課時真是很困難,但好在中國同學會讀書,所以大家都靠筆頭考試過關(guān),平時上課大家都不怎么懂。開始到國外時以為過一段自然就提高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容易的。一直混到有個學期的有門課的老師總是在第二天考頭一天課上的講的內(nèi)容,真急死我了,沒辦法,只好在征得老師同意后進行錄音,下課回去聽。一堂課的內(nèi)容回去總要一句句聽,每句還重復(fù)幾遍,實在聽不懂就翻翻教材幫助理解。后來發(fā)現(xiàn)聽的內(nèi)容其實有的能看懂,就是聽的時候反應(yīng)不過來,于是開始自言自語,看到周圍任何東西都念叨一遍英文,比如房間里的地毯,爐子,冰箱等等,爭取不再先想中文直接想英文。后來發(fā)現(xiàn)逐漸聽英文的時候反應(yīng)越來越快,不用每句聽幾遍了。一學期下來,對這個老師的課開始能聽懂了,但跟外國同學在一起說英文還不行。后來有個學期和一個韓國同學分到了一個學習小組,結(jié)果那個學期聽說的進步非常快。自己感覺是因為這個韓國同學英文比我好,但說的英文比當?shù)孛绹撕唵?,所以比較好懂,而且我說的簡單英語他也比較接受。原來跟美國同學在一起時,聽懂他們的討論很困難,而且他們聽我說的爛英文也沒有耐心,所以提高很慢。最后還有個階段的提高是靠學專業(yè)課。整個計算機課程包括DBA的考試,教材全是英文。我原來是學文科的,根本不知道計算機課中的英文在中文中應(yīng)該是哪個詞,所以學習中發(fā)現(xiàn)想英文反而比想中文方便。后來就習慣想英文了。兩三年下來,發(fā)現(xiàn)比周圍許多中國移民甚至同學的英文流利很多,想必某些手段還是比較奏效的。最后英文交流能力很強,比我在國外多年的同學要好,但因為沒背過GRE詞匯,所以單詞量也就在12000左右,聽讀時總有個別單詞不會。說英文的得時候不用這些詞一般外國人也不會發(fā)覺。因為出現(xiàn)幾率小,所以對日常工作影響小,也就一直懶得去突破。比如自己會Balcony,但不會Terrace,有一次聽到了不懂,問了一句,人家解釋是Balcony也就過去了,后來記得這件事,但還是把Terrace這詞忘了,知道再次遇到同樣情況。自己知道很不對,再用幾十小時背6000個詞也就完了,但一直抽不出時間。在工作很忙時,要堅持幾十小時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除非形勢所迫,非背不可。

  分析:身處國外自然英文環(huán)境,但該環(huán)境但要注意的是如何使該環(huán)境變得有效。

  -聽力練習是集中聽某一個老師的上課錄音,習慣同一個人的講法和思路,比較容易跟上進度 (Narrow Input);

  -靠課本上相近的文字內(nèi)容Top-down,用閱讀幫助提高聽力的可理解性

  -看到實物用英文自言自語的聯(lián)想方式建立部分英文思維,最后用再用不知道或不必要知道中文內(nèi)容的課程強迫自己盡量用英文思考;

  -比較走運的是能夠與“主動降低自己英文難度” (A Sympathetic Speaker)的韓國同學進行交流練習,實現(xiàn)聽說的實際應(yīng)用。

  Brenda的英文交流能力在眾多的歸國留學人員中是突出的流利。當她剛到英文環(huán)境時,困難也是很大,很多同學因為對這種高難度的英文不適應(yīng),就這么混了多年,英文還很差(二語悉得研究把原文上課的講述Discourse語言列為難度最高,最不容易實現(xiàn)理解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一)。Brenda英文學習很被動,交流提高的幾個關(guān)鍵步驟是比較偶然實現(xiàn)的,但剛好比較符合語言悉得的一些基本條件,所以效果不錯。如果再主動一些,突破第四階段也并不難。

 3, Lucky Z

  Z的英語水平肯定在第四階段后期,學習英語到了這個程度也就差不多了。Z的交流能力非常強,聽力幾乎達到滴水不漏,發(fā)音標準,閱讀速度很快,看一本英文小說幾小時以內(nèi)就完了,不需要字典也沒什么生詞。偶爾遇到生詞時發(fā)現(xiàn)英語是母語的人也差不多不認識。Z是一美國公司的高管,在今年上海舉行的一個中國投資國際論壇作為Key Note Speaker主講,論壇結(jié)束后來問Z如何能講如此流利英語的人倒超過問業(yè)務(wù)的人。Z的經(jīng)歷比較獨特,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鑒的地方。

  Z:很多人都問過我如何能把外語學得這么好,當聽說我出國工作和學習過時,都說:“噢,難怪英文流利,出過國嘛。”但每當我說其實我的英文在出國前就說成這樣而我在國外的中國同學至今英文都不那么流利時,很多人都一臉茫然,等我解釋完只有部分人聽得明白,后來我也就笑笑懶得解釋了。

  我學外語的方式比較單純,因為受當時條件限制沒有太多的選擇。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我們小時候?qū)W外語的條件太差了,幾乎只有申葆青老師的英語廣播講座,那是大人的課,我當時聽不明白。后來中國有了第一個電視英語節(jié)目Follow Me,老爸花了全部積蓄買了個小黑白電視,主要為了我和哥哥學外語,當年我9歲。Follow Me現(xiàn)在看起來好無聊,但當時看是非常有趣的,所以一直跟著看。幾個月后開始跟不上了,終究是大人的節(jié)目,但為了對的起老爸的投資,跟不上也瞎跟,反正是語言學習,再復(fù)雜的段落也總有能明白的成分,就這么連蒙帶猜糊涂地跟了一遍,最后其實就學了些 Can I help you? When does the train leave for London? 這種簡單的話。但英文發(fā)音卻是跟得很準了,而且對英文學習的興趣很高,養(yǎng)成了聽不全懂也努力猜的習慣。后來就是上初中的那點英文(那時大部分小學沒英語課,中學從字母開始學)。但因為有這點基礎(chǔ),所以在班上老受老師夸獎,對英語興趣很高,因為那是讓自己能受表揚的事兒,但其實在學校沒學到太多新東西。

  到了高中時期,年輕人的逆反心理開始顯現(xiàn),我們那個時代首先表現(xiàn)的就是對西方的一些東西感到新奇,搖擺舞,喇叭褲,長頭發(fā),鄧麗君等等,但這都是被學校和社會禁止的。嘿,越禁止我們情緒越高。當年我還因留長頭發(fā)被校長在課間操時,當著全校同學揪到前面示眾(后來長大后發(fā)現(xiàn)當年被示眾的同學都是事業(yè)比較成功的同學)。當時左腳發(fā)沉的鄧力群搞了個什么反對精神污染運動,于是我們這些年輕人在此情緒下,對政府的管制更反感,對官方的宣傳也就一概不聽不信,于是我就開始聽“美國之音”了,認為凡是既然政府在胡說,那美國人說的一定都是真的(當時那個年代還真有些道理)。但美國之音的中文節(jié)目被政府的干擾臺干擾得根本聽不到,一氣之下我就開始聽英文臺。開始基本是聽不懂的,但硬著頭皮愣聽,以顯示自己是憤青。后來發(fā)現(xiàn)每到半點有個慢速英語新聞叫Special English,還真能聽懂一些,于是興趣來了,每天早上聽30分鐘。聽了一段時間,句子比較連貫和清晰了,但聽不懂的單詞很多,所以盡管聽“清楚”了,整個句子意思并不太能完全懂。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詞總是重復(fù)出現(xiàn),于是開始查字典找這些詞。根據(jù)聽到的聲音猜測大致應(yīng)該如何拼寫,還真能查到不少。后來越查越快,我那本字典都翻到非常熟練了,幾乎很每次翻大致就在那幾頁上,對英文的拼寫規(guī)律也越來越熟悉。但終究翻字典耽誤時間,所以只是在多次聽到同一個詞時或?qū)嵲谥匾接绊懘笾吕斫獠湃ゲ椤0肽晗聛恚犃Ω杏X就有了,每天還真就用了半小時,既沒有復(fù)習,也沒有動筆。半年多后,開始嘗試聽整點播放的快速英語。一開始很不適應(yīng),但發(fā)現(xiàn)如果先聽一遍慢速的,再聽快速的會好些,因為內(nèi)容差不多,對內(nèi)容已經(jīng)先有些了解,聽個大概還是可以的。另外廣播員是同一個人(至今還記得播音員的名字是Alan,聲音渾厚而有磁性),語氣語調(diào)相同好適應(yīng)。開始聽慢速時,還試圖在腦子里轉(zhuǎn)成中文去理解,聽快速時根本不可能,后來慢慢習慣聽英文時不再想中文了。比如當時報道美國航天飛機失事,那幾天對航天飛機的印象就非常清楚地是The US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反而不去想中文了。當時Alan每次報道完在說This is the Voice Of America時,每次都變個說法,不是強調(diào)Voice, 就是拉長Of, 或把America變調(diào),非常有趣,每到這一句我都跟著模仿,到后來發(fā)展到很多句都模仿一下。我還和另一個有同樣興趣的同學周二晚上一起聽英文發(fā)布的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他現(xiàn)在是GE的高管,沒出國留學,但英文相當好)。到高二時,我已經(jīng)可以流利地用英語交流了,學校的外語課也不上了,有時還替老師講課(當時我們的老師是北大學俄文的,讓他那么大歲數(shù)改教英文真夠他累的)。有一次,德國電視臺來我們學校采訪,學校趕快把教室外墻粉刷一新,食堂把同學的午飯做得都跟小炒式的,就為了給人家拍電視。我和當時學校英語小組的幾個同學利用機會把這些弄虛作假的行為都跟那些外國記者全說明了,聽得他們直咂嘴。校長正好走過,看我們聊得很熱鬧,還挺高興地在邊上笑,他可聽不懂我們說啥,所以我們也笑?,F(xiàn)在想起來還是想笑,等哪天回學校一定要告訴他我們當時在笑什么。

高三文理分班,很多人都勸我報外語學院,我的反應(yīng)是:外語自己就能學會了,還用上學去學?還是學理科以后好找工作。高考那點英文當然很容易了,全憑語感,答題非???,啥語法分析也不用,答案都知道。后來居然不是滿分,一直不服。有道題是I dreamed ___you.介詞填空,我選的是 about,發(fā)現(xiàn)標準答案是 of。可我一直認為自己沒錯,因為聽美國之音放的一個Billy Ocean上榜歌曲題目就叫I Can Dream about You, about應(yīng)該沒錯吧。

  上大學了,被獲準外語免修,大一就考級,四級考了85分,第二個月考六級,考了86分(當時全校第一了),學校懷疑此成績有假還找我談話,說四級考85的六級應(yīng)該在60左右。我的回答是如果現(xiàn)在考八級,我還會是80分左右,高不了也不會低。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我會說英文才作罷。到了大學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喜歡學理科,于是總跑圖書館看文科的書,當然也看英文小說,把學校圖書館僅有的幾本英文小說借了個遍。一個理工科學校,居然有些很好的書,比如Steven King的恐怖小說,James Clavell的大班,幕府將軍等。后來又流行Sydney Sheraton,又跑到王府井外文書店二樓“內(nèi)部書店”去買影印的原著,所以閱讀能力有了明顯進步,但就是單詞量不高,有太多不認識的單詞,雖然不太影響大致理解,但離不開字典??墒前l(fā)現(xiàn)就算查過了,也背不下來,下次看到覺得眼熟但就想不起。這樣混了幾年沒長進,很是懊惱。直到大學畢業(yè)想出國了,有一天聽了俞敏洪老師的單詞課才恍然大悟,原來背單詞很容易,所以幾個月的時間,單詞就突破15000了,再看書就容易多了。由于聽力突出的好,當時聽TOEFL沒一句聽不懂的,而且俞老師曾制作過一個卡掉8秒答題時間的磁帶,我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不需要這8秒鐘也可以答滿分。當時俞老師盛情邀請我去東方大學(新東方的前身)教聽力課,我的回答是:對不起,我要出國。于是作罷。現(xiàn)在想真是人生機遇擦肩過,但俞老師已經(jīng)改變了我很多,已經(jīng)知足了。托??纪?,637分,當時算高的了。聽力是滿分,這在當時是罕見的。后來有個在中央電視臺的朋友還請我去做英文播音,我還是那句話:對不起,俺要出國。當時這樣想:我英文是還可以,但出國的人幾年后都會比我好,自己不出去,等他們回來我就沒優(yōu)勢了(誰知出國后才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另外我一直向往的自由世界還沒見到,勢不甘心??龋K究還是被美國之音毒害了。

  美國簽證被“鋸”,在中關(guān)村混了幾年,從沒有機會說外語,偶爾去北圖看個英文錄象。后來終于出去了,是移民加拿大。一過海關(guān)就出怪事,人家問我是否是在美國長大?我說不是啊。問我是否在美國呆過?我說沒有啊,頭一次出國。再看我護照很干凈,瞪了我一眼讓進了。我還不明白為什么,后來才知道中國人在國外英文講成這樣的太少。朋友來接我,一見到我就囑咐我不要心急,外語要很久才適應(yīng),工作要至少半年后才找得到,先安心呆著吧。他自己在Celestica做流水線裝配,等我適應(yīng)了可以介紹我去。我沒聽他的,一到就開始找工作了,一周內(nèi)找了到了四份,都是白領(lǐng)職位,沒覺得難???最后選了在Aztec計算機公司工作。一上班又出怪事,發(fā)現(xiàn)中午吃飯時自己是坐在老外一桌,另一桌是中國同事??伤麄兌紒砹藥啄炅耍也艁?,沒人歧視我呀?干嗎要分桌?一問才知道,我們的談話他們聽不懂。這就怪了,我剛來呀?他們都在這里工作很久了,英文難道不比我好?仔細一問還真是的,我們閑聊的電影,笑話,音樂等話題,這些中國同事真不知道我們在說什么,但工作時的一般交流他們沒問題,過了很久我才明白為什么,因為聽不懂所以聽不懂嘛。后來出門做計算機網(wǎng)絡(luò)銷售工作,到了一些公司介紹產(chǎn)品,他們聽說我是中國剛來的,都不相信,因為英文講得不象。有好事者還打電話回我們公司去核實,證實我確實剛從中國來后還跟我老板開玩笑說:Z的英文一定是在中國經(jīng)過特種訓練的,你們小心不要雇來了個中國間諜。于是中國間諜的外號在我公司傳開了。在公司大家發(fā)現(xiàn)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是逗我說英文,因為流利而且發(fā)音準確,但說得有些怪怪,現(xiàn)在想想有點象侯寶林說相聲講的那段人力車夫癟著嘴說國語的那個效果:“西四牌樓,你為什么要到那里去?5角錢太少,我實在不能答應(yīng)你的請求?。 惫镜囊粋€銷售Jason沒事就來教我說臟話和講黃笑話,他的目的還是逗我說話。半年之后,沒人再逗我了,因為我講話習慣跟他們一樣了。我終于體會到了只有自己水平高時,在國外才能提高更快,周圍中國同事幾年過去結(jié)果英文還那樣,工作能應(yīng)付,但提高很慢。對了,我出國前中國都沒什么老外,我也從沒機會說英語,但一到國外就可以說得很流暢,所以我不認為需要多練說,自己會用英文思考自然會說。還有件事當時我感到奇怪,就是看電視電影脫口秀都沒問題,可有個電視劇叫“Frasier”的,很難懂,于是感到很沮喪。后來問周圍外國同事,他們很多居然說:“You know what Z? I do not understand it either.”這才釋懷,才明白英文的難度層次太多,這些High Brow English不是所有人都懂,老外自己并不覺得奇怪,而中文卻沒有明顯的這一現(xiàn)象。

  因為自己特殊的英文交流能力,曾幫過一家中國來的.com公司做路演和融資談判。其實他們有翻譯,但談到關(guān)鍵時應(yīng)付不了,所以要我來救場。在一次與華爾街來的投資者的成功談判后,這個.com在紐約上市了。老板沒忘了我的功勞,分給我一些股票和期權(quán),幾個月后市值達25萬美圓。很多人都說我居然如此快實現(xiàn)了移民的美國夢,全靠這口英語。誰知世事無常,還沒等我可以股票把變現(xiàn)時(有時間限制不能馬上賣),就那個“泡沫”了,股票成了廢紙,一夜回到了舊社會。及時調(diào)整戰(zhàn)略去上學,等東山再起。

  02年畢業(yè)后回國發(fā)展,終于趕上好時機了。碰到老外,有人居然說我是加拿大口音,聽了很得意但也撮火,努力改了一陣,現(xiàn)在好了。但又發(fā)現(xiàn)一個怪事:有時跟加拿大來的朋友交流,開始雙方的口音都很美國,過了一會兒就都加拿大了,有時大家意識到了也笑笑。感覺這跟東北人說普通話差不多,可以說得很好,但自己人在一起一會兒就串味兒了。

  一直覺得自己英語學習的過程并不痛苦。但曾經(jīng)試圖把自己的方法教給別人,卻發(fā)現(xiàn)很多人試了并不見效。比如聽廣播查字典,現(xiàn)在美國之音都有CD盤了,不象我當時用短波接收“吱吱拉拉”盡是噪音。但發(fā)現(xiàn)因為是錄音的舊新聞,大家反而沒興趣聽,不象我當初很想聽懂美國人在說什么。另外聽音查字典的技巧也不是所有人都感覺容易的,有的人是聽不準,有的人是聽準了但不知如何拼寫。另外字典查到的是中文解釋,但自己是如何不再想中文而變成想英文的,一時還很不容易解釋,所以我也就不再向人推薦自己的學習方法了。后來我用類似的方式學習法語,才100小時就挺有成效的,估計再有200小時交流就差不多了。

  分析:Z的成功固然有其獨特的機遇,而且從他的健談和雜亂的辦公桌可以判斷是個比較Audio Learner 學型的人。但取得明顯學習效果幾個步驟的過程非常符合語言悉得的原理,所以跟大家重點分享此案例。

  -開始用有一定影視情節(jié)的Follow Me順利完成了第一二階段,又妙在跟完了一套完整的教材,盡管遇到困難但沒放棄,湊合跟完會比重新?lián)Q教材效果好很多,而且不太計較有不懂的部分;

  -因為是在關(guān)鍵期以下開始訓練語音,所以發(fā)音解決了,這倒是成了先天優(yōu)勢了;

  -強烈的興趣和欲望造成其對聽英文廣播在心理上的接受和沒有焦慮 (Desire and Affective Filter);

  -用字典查單個詞以提高整體理解性(Bottom-up),不是靠一味無效的多聽。實時和滾動的新聞從整體上比較容易知道大致內(nèi)容(Top-down)而進一步提高可理解性,養(yǎng)成了猜測句子意思的好習慣;

  -并沒有復(fù)習,動筆抄寫和寫紙條背誦,避免了進入費時無效的Rote Learning;

  -先用比較適合的級別(Special English)起步,成功控制可理解性的難度(Comprehensive Input i+1)。后來提高到快速英語,盡管難度跳躍太大,最理想是應(yīng)該能有中間難度,但因為聽力內(nèi)容與慢速時的內(nèi)容相似,而且同樣在滾動中重復(fù),所以還是有比較高的可理解性。快速還強迫自己逐漸放棄頭腦中的中文翻譯。

  -上大學已經(jīng)在第三階段里了,免修外語而沒回到課堂教學,反而節(jié)省了時間。這階段靠閱讀提高了整體能力,但出現(xiàn)幾率低而數(shù)量大的單詞,再靠自然聽或閱讀學習就很難掌握了。巧在又聽了老俞的單詞課,所以很快突破了。

  -出國后,以第四階段開始的能力在國外復(fù)雜的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中,很快完成了第四階段。因為自己的語言能力高,所以周圍的外國人才可能甚至主動用高級語言去交流,否則外國同事在工作中怕耽誤事,一般主動采用較簡單的語言,反而沒機會和他們進行高難度的對話,這也是他的同事進步不大的原因之一。當然,最后的上學一定還有幫助,進步最大的應(yīng)該會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

  Z的比較輕松的外語學習經(jīng)歷并不神奇,只能說是比較幸運沒有走彎路。他的方法大家不能夠完全照般,但很多地方可以參考??偨Y(jié)他的學習時間:Follow Me一年半,每天1小時,湊合過了第一二階段。聽美國之音一年半,每天半小時到1小時,大學時期讀一些英文小說和最后老俞的單詞課,沒經(jīng)歷過課堂教學的痛苦當然也沒有受到結(jié)構(gòu)化教學的負面影響,自己順利過了第三階段,到此時還沒有過英文交流的練習和說英文的機會。到國外自然能交流,半年左右基本完成第四階段,并靠上學完成最后的閱讀和寫作的提高。Z在國外上學時參加過兩周的商務(wù)英語寫作班,后來他用英文寫作的一些商務(wù)案例,現(xiàn)在是國外幾家商學院的教材。

  關(guān)于Z的英語歷程還有件很讓人深思的地方:

  -如果當年Follow Me節(jié)目的后期難度再低一些,比較適合他的級別和進度,或者影片形式更加容易理解,想必他那后來混著跟下來的每天一個小時的一年學習會更加有效。

  -他在高中畢業(yè)時實現(xiàn)流利交流能力后,大學并沒有上過英語課,就看了些小說。閱讀練習是在聽力實現(xiàn)之后,這一點非常重要。不但順序正確,不但聽力實現(xiàn)起比開始就帶著閱讀一起來得快,而且在實現(xiàn)聽力能力后,閱讀的情況會跟沒有聽力的人很不同。這時的閱讀英文時腦子里是有聲音的,效果絕對不一樣。所以在新聞廣播中不出現(xiàn)的那些聽力內(nèi)容,即使沒聽過,后來也沒有發(fā)現(xiàn)障礙。

  -畢業(yè)后到中關(guān)村搞電腦銷售,并沒有繼續(xù)學習外語。那個時代沒有什么外國人,也沒有什么英文電影,所以他很多年也沒有學習和練習,但并沒有明顯退步和“忘記”英語。出國時都30歲了,卻可以立即使用英語,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學習英語時并沒有使用“記憶”的方式。

  -問Z現(xiàn)在英語還有什么問題時,他這樣說:聽和讀沒問題了,說的時候一些錯誤總難免。但有時狀態(tài)好時幾乎沒錯誤,有時疲倦時錯誤常出。這一點十分正常,與語言學家的調(diào)查和實驗結(jié)果相符。

  -Z發(fā)現(xiàn)在和不同人交流時,自己說英語的水平居然會不同。有時跟英文水平高的人一起交流時自己發(fā)揮超常,有時卻是相反,但一般規(guī)律是和英國人交流時發(fā)揮比較差,和比較咄咄逼人的人交流也會比較差。這一體會在高手中很普遍。另外寫作時第一遍寫完有不少語法錯誤,要再看一遍改過,這也很符合克拉申的監(jiān)察原理。

  -作為非母語學習,是永遠也不可能完全達到母語水平比如用英文寫詩歌和小說的,除非有人幫忙改寫。另外作為非母語的語言學習,最高境界也就是聽力達幾乎10分滿分,說永遠會落后,最高達9分。(想不起哪里有這個10制的語言能力評測系統(tǒng)了)

  -在與很多有過國外生活經(jīng)歷的同學交流后發(fā)現(xiàn),大家有個共同的感覺,即基本的英語交流應(yīng)該自己先解決,而在國外解決的主要是和國外生活工作緊密結(jié)合的一些語言內(nèi)容以及當?shù)厝说囊恍┨厥庹Z言習慣和用法。其中有個主要內(nèi)容就是類比analogy和暗喻metaphor的使用。(比如:“Comprehensible Input”is the Holy Grail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If you think “l(fā)earning grammar” is the way, you ar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等等)這些語言方式和用法在中文中也很普遍,中文還有成語。這部分語言應(yīng)該在高級階段再進行學習,而在國外的實際情景交流和應(yīng)用中進步會比較明顯。另外語言中有很強文化特點的成分在國外比較容易體會和學會應(yīng)用。當然這些都已經(jīng)是第四階段的內(nèi)容了,我們后面再討論。

  閱讀的增加

在基本聽力突破后,對英文聲音的反應(yīng)已經(jīng)比較快了,但深度和廣度不夠。聽不懂的成分,無論是句子還是單詞,出現(xiàn)幾率越來越少,但在實際數(shù)量上卻很大,所以這時候需要一定量的突破。閱讀的作用明顯體現(xiàn)出來了。所以閱讀重點應(yīng)該放這里,題材也可以擴大,但不要開始就去讀西方文化內(nèi)涵過高的讀物,否則難度太高。戰(zhàn)爭和愛情小說可能比較適合。比較好的閱讀方式是出聲閱讀,主要是為了在閱讀的同時還能聽到英語的聲音,同時盡量將自己融入閱讀的故事情節(jié)中。到了英文高水平后,就不用出聲閱讀了,因為這樣閱讀速度慢。我們在這里建議出聲是為了練習。看電影當然還是好途徑,但與閱讀相同,需要看好理解的題材,Chick flick最理想,比如Titanic, Pearl Harbor。能同時讀劇本當然更好。

  在此時期可以主動去聽各種口音的英語,還可以去模仿和與標準發(fā)音對比,目的是提高聽音的敏感并糾正自己的發(fā)音。前面討論過原理,不再重復(fù)。

  Jonathan現(xiàn)象

  Jonathan患先天性肌無力,從一出生就是殘疾,全身不能動,也不能講話,只有一只腳能動。他生活完全需要別人照顧,每天只能面無表情地傻坐在那里。但他的母親從未放棄他,盡管得不到任何的回答和反映,仍從小就不停對著他說話,給他講故事,給他讀書和教書上字。每當他的兄弟姐妹在玩耍時,母親總是把他的輪椅推到一旁讓他觀看,大家一起在一個桌上吃飯。就這樣一直到了Jonathan 27歲的時候,母親給他買了一個電腦,這時的科技手段已經(jīng)可以給他提供一個特別的鼠標,讓他能用腳操作電腦。Jonathan就用他那個唯一能動的腳,在電腦上一氣呵成寫下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說,向世人講述了他的故事和這份偉大的母愛。每次講起這個故事我都會感到眼眶濕潤。Jonathan的故事不但讓很多人感動,同時Jonathan現(xiàn)象也引起了語言學家的極大關(guān)注。因為他從沒說過一句話,也從未做過任何寫作練習,只是聽得懂語言和認字,卻在第一個到來的語言輸出機會能流暢地寫小說,充分證明了輸入的重要性。同理也可以假設(shè)如果他能夠恢復(fù)發(fā)音能力的話,只要有一定發(fā)音的練習就應(yīng)該能正常流利地講話。這一點在一些其他恢復(fù)發(fā)音能力后很快就會講話的病例上得到了印證。

  Jonathan現(xiàn)象,再一次證明了語言輸出的能力不依賴輸出的練習?!罢f”的能力是并不需要大量“說” 的練習的,所以不要再誤認為學外語必須要“多說”,關(guān)鍵是先要會聽和會思考。如果有說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說什么內(nèi)容和怎么說。畢竟“說”主要是在輸出,沒有輸入那里來的輸出?即使有的人發(fā)現(xiàn)大聲說對外語整體提高有幫助,其實更起作用的可能是在“聽”自己的聲音,而并不是“說”本身起了決定作用。但按照Swain“可理解性輸出”的理論,輸出對語言的掌握還是有促進作用的。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和外國人或外教交流,但交流前最好先設(shè)定好交流的內(nèi)容和難度,否則“瞎聊”是沒什么效果的,而且偶爾的少量交流就可以了。沒有條件的同學一點都不用急,因為本身外教的作用主要是陪練,也并不需要他們來幫忙糾正錯誤。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糾正錯誤沒什么效果,有的同學在某個錯誤被糾正了覺得后來記憶和深刻,認為好象糾正錯誤有用,但其實就是那么數(shù)得出來的幾個,實際量是非常少的。所以自己對著墻練說或自言自語也可以,注意最好一邊想著情節(jié)一邊說,用不著大聲喊,也用不著快速喊,自然就好。有機會模仿原文還是最好的“說”的練習,比如看電影聽時到一句臺詞覺得不錯,模仿一下,念叨幾遍,設(shè)想一下實際情景出現(xiàn)時自己應(yīng)該這樣說就好了。另外寫作是輸出的有效手段,原理上跟“說”相似,都是編碼的過程(聽和讀是解碼過程),但寫作可以放慢速度進行構(gòu)思,并有記錄可以看清到底寫了什么以方便檢查和分析,所以寫英文是很好的輸出練習。而對寫作中的錯誤的糾正,是所有糾正工作中最有效果的,但作用仍然不是非常大,關(guān)鍵還是靠輸入和模仿來進步。

  第三階段的評述:

  第三階段到這里講得差不多了。這一階段的突破難度大,不得要領(lǐng)有可能一直無法突破或拖很長時間。應(yīng)該說在描述此階段時,文章結(jié)構(gòu)很散亂,也失去了系統(tǒng)性。有的同學還會有這種感覺:怎么看到的“不能怎么做”到多過“應(yīng)該怎么做”呀?其實這種感覺并沒錯,本來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

  第二語言悉得的基本理論體系龐大,有許多分支和四五十個理論模型。這些細分的理論模型有的互相包含,有的部分抵觸,但如果從高處觀察,都有各自的適用性和局限性,大家不應(yīng)該迷信和執(zhí)著某一個獨立分支,盡管每個人有可能對對某一分支比較有體會。無論哲學,醫(yī)學,語言學等任何學科,情況大致如此。就象羅素所言:“一個能自圓其說的完整哲學體系,往往存在許多謬誤;而一個不能完全自圓其說的體系,往往存在更多的真理性?!痹谡Z言研究領(lǐng)域,這一特點也是非常普遍。人們總希望用一個完整體系去概括和解決全部問題和自圓其說,盡管有的理論可以覆蓋的范圍很廣,結(jié)果也往往是為了把最后20%的特例包含于體系中,而牽強附會同時又使自己的體系膨脹了80%而變得十分復(fù)雜而失去很多實用性。在理論層面如此,技術(shù)層面更是如此。在此一階段,每個人的學習特點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環(huán)境和條件不同,選擇的掌握外語的具體手段和實現(xiàn)的路線都會不一樣。所以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統(tǒng)一技術(shù)方案讓大家可以執(zhí)行,而且同一個技術(shù)手段,每個人理解也不同,使用時的具體情況當然更不同。按照語言悉得的原理,根據(jù)個人情況制定學習策略就成了關(guān)鍵。跟大家分享了這一階段的語言悉得原理和一些成功案例,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分析理解的基礎(chǔ)上,參考他人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自己的情況成功地制定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

  對于在此階段已取得成功的同學,如果在稍微了解語言悉得的理論后,能上升到一定理性高度再對自己的成功之路回顧和分析的話,會清醒地觀察到是哪些因素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哪些彎路和無效的努力本來可以避免,這樣不但為自己再學第二外語加快速度,同時在開始任何其他領(lǐng)域的學習或?qū)嵺`時,都可以實際應(yīng)用從這一成功經(jīng)驗中提煉出的基本思路。不同學科在戰(zhàn)略高度道理是相通的。另外在對周圍朋友或?qū)W生提供建議時,也就能夠提供有高度,深度和有價值的建議,其實有價值的建議本身是有針對性和非常簡潔的。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簡單提出某一個具體建議,結(jié)果可能是聽的人中有少數(shù)人碰巧做得到,大多數(shù)人無法成功,跟我們觀察到普遍大多數(shù)人雖然努力學英語但成效不大的現(xiàn)象是相符的。如果甚至斷言“就是要多說多練,刻苦學習”,不但忽視了科學,而且更是把大多數(shù)同學拒之門外了。之所以大家能如此熱烈地探討這些問題,正是語言學習問題復(fù)雜很難講清楚的直接表現(xiàn)。但本文第一句我們就指出了:盡管原理闡述很復(fù)雜,但語言掌握的過程確應(yīng)該是很簡單的,所以沒什么神秘與可怕的。

  有很多同學過了第三階段就停止了,原因一方面是沒有迫切的需求了,因為此時能夠?qū)崿F(xiàn)流利交流了,書和文章也基本看懂了,生活和學習甚至一定的工作都可以應(yīng)付而沒有太大壓力了。另一方面是也不知該如何做了。一些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同學,很多都是在國外多年生活后終于到了這一階段,也就不再向前了。但如果要真正深入進入西方社會,或從事對語言要求較高的商業(yè)談判,金融,法律,媒體等工作,對語言的近一步提高還是十分的有必要。我們就先一起進入第四階段吧。

高級期(Scaling Everest)

  一般在第三階段花了多少時間,自己都說不清楚了,效率再高至少也得有一年多吧,好在并不是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平均每天一小時就好了。終于到了該向珠峰Mount Everest頂沖擊了。先把一個不幸的消息告訴大家:我們的外語永遠也不可能達到母語的水平(除非12歲以下就能實現(xiàn)流利交流,那本身形成的就是母語,不算外語)。我們可以將聽,讀達到近乎完美,寫作也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雖然不大可能寫詩歌或小說。但說外語的水平還是會跟母語有些差距。可以達到非常流利的程度,但在真實場景的時間壓力和精神壓力下,出現(xiàn)錯誤再所難免。而為了保證表達的速度和含義的準確,我們對所說語言的深度、幽默性,技巧性和藝術(shù)性都是不可能象母語那樣運用自如的。但我們不必太苛求了,畢竟語言使用的目的是交流,深度交流達到了,目標就實現(xiàn)了,說的時候有少量錯誤不必太介意。

  這一階段學習有一些難處,首先是心理上的障礙。在這一階段的同學,已經(jīng)可以比較自如地用外語交流,一般閱讀也困難不大。即使遇到不懂的外語,也不會緊張。在不懂的東西沒有影響大意理解時,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其實還有不少聽不懂和看不懂的英文,寫作和說的水平還待提高。有的同學甚至會認為自己水平很高了,畢竟進行一般的口頭和文字翻譯工作也沒有覺得做不了??吹胶吐牭诫y度太高的材料時,態(tài)度往往是拒絕接受,而不是注意自己為什么還有不懂的;其次是數(shù)量上的障礙。我們曾經(jīng)提到過,一方面,越往高處不懂的東西出現(xiàn)的幾率越小,所以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的機會變小,但另一方面,需要學新東西總量確非常大。因為這個原因,再提高有一定困難,很多人也因此懶得再往深處學了。所以無論國內(nèi)外,停留在此水平的同學非常多。但如果不繼續(xù)提高,還是沒有辦法真正達到“自由的彼岸”,所以同志還是仍需努力呀。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已經(jīng)不再是積極的“外語學習者”了,外語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時外語是無所不在的。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對這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和控制,作到深入接觸這一階段適合的輸入材料。

  這一階段的語言特點是知識層面的要求有時要超過基本語言本身的結(jié)構(gòu)和流利性的要求,特別是文化因素的相關(guān)性,涉及包括科技,宗教,社交,音樂,體育,經(jīng)濟,政治,文化特點和思維習慣等等方面。提高的手段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背誦一些經(jīng)典的文章。這時背誦的目的也不是掌握語言,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和語言有關(guān)的知識量,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寫作能力。就象我們的小學生背誦文章不是為了提高語言能力,而是提高語文能力相類似。

  聽說

  這是一般的交流已經(jīng)提高不大了,甚至在國外的一般工作交流,普遍語言難度都比較簡單。開會和談判的語言會比較復(fù)雜,但往往因為注意力在談判內(nèi)容上,所以會忽略語言的要素。提高的手段可以是在談判前對談判中常使用的語言進行了解,再到談判中實際應(yīng)用提高。在與母語是英語的人交流時,需要選擇對象,不是和誰交流都一樣了,有的人語言習慣和深度比較適合,有的則沒太多幫助。有人說話喜歡平鋪直敘,有人說話喜歡“拽”,應(yīng)用大量類比和暗喻,后者可能幫助比較大。大家可以找“Frasier”來看(中文叫歡樂一家親)。其實該片的聽力難度主要不是對英語反應(yīng)慢,而是文化,社會和知識性成分太高,兩男主角的講話方式故意附庸風雅,所以難度頗高,沒英文字幕不行。每句話在看到文字后還要琢磨半天??肆诸D的演講應(yīng)該是非常好的聽力素材。(不建議找以前名人的演講,不是語言過時,而是文字太古板了。)

  寫

  寫作是此時輸出的最好手段,因為一般的流利地說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再說也是它了,聽者也不會因為講話深度低而有任何意見。而時間的緊迫也不容我們多思考去講復(fù)雜的外語。所以在寫作時可以放慢速度仔細斟酌語句。對寫作水平本身的訓練此時是非常起作用的。同樣,對某些優(yōu)秀文章和演講的背誦也是提高寫作的好辦法。

  閱讀

深度閱讀應(yīng)該是此階段最有效的提高手段。在這一階段的應(yīng)該加強與文化相關(guān)的閱讀內(nèi)容。比如Dan Brown的小說,較深地涉及到西方文化和宗教內(nèi)容,語言流暢而不難懂,是比較合適的讀物。(個人認為Angels and Demons 比 Da Vinci Code還精彩,Deception Point 和 Digital Fortress 一般,高科技不是他的長項)。如果對其小說和此宗教話題感興趣,還可以關(guān)注作者的網(wǎng)站并跟蹤此話題討論組。比如關(guān)于Da Vinci神秘背景的的探討:The Secret Life of Leonardo da Vinci:A prankster and genius, Leonardo da Vinci is widely believed to have hidden secret messages within much of his artwork. Most scholars agree that even Da Vinci’s most famous pieces—works like The Mona Lisa, The Last Supper, and Madonna of the Rocks—contain startling anomalies that all seem to be whispering the same cryptic message…a message that hints at a shocking historical secret which allegedly has been guarded since 1099 by a European secret society known as the Priory of Sion. In 1975, Paris’s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iscovered parchments known as Les Dossiers Secrets, identifying numerous members of the Priory of Sion, including Sir Isaac Newton, Victor Hugo, Botticelli, and Leonardo da Vinci.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Mitterrand, is rumored to have been a member, although there exists no proof of this.

  教科書

  此階段用外語進行某個學科知識的學習對提高語言水平效果明顯。比如金融,經(jīng)濟,計算機等等。國外各學科學習的書,從內(nèi)容上講,閱讀難度并不大,不象中國的教科書。當年學習計算機硬件基礎(chǔ),看了清華大學潭浩強的書,才看兩頁就要跳樓,天書?。『髞碚伊吮居⑽牡慕滩模∪藭?!各種故事,各種比喻(這象抽屜那象桌面的,排隊先進屋的后出來等等),各種圖畫解釋,玩兒似的就看完了,結(jié)果比其他同學理解還深刻。對此無話可說了。后來還看了些英文的風水書,也居然比中文的還好看。大家無論對任何科目有興趣,不妨去找英文的教材來看。

  如果說第三階段已經(jīng)沒有固定的方法的話,第四階段可以說都看不到方法了,已經(jīng)是Life Style了。大家繼續(xù)提高,努力一定會有更多的報,因為高的語言水平下才能夠更自由地應(yīng)用和操作高難度的英語任務(wù),而這種水平的人并不多,競爭反而小。想二十年多前剛改革開放,小學英語老師可以成為外企的首代,現(xiàn)在一般交流能力已經(jīng)比較常見,但高水平才是少數(shù)的。希望大家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差不多就到這里吧

  老友Kerry,蘇格蘭人(總不愿說自己是英國人),會四種語言:英語,西班牙語,泰語和中文。他總是想各種辦法鼓動我也趕快退休,好和他去旅行和釣魚?!癢e are not getting any younger.”是他的口頭禪。幾個月前他真的提前退休了,先從北京去了新疆,后去了西班牙,然后就玩兒失蹤。幾天前過44歲生日,想起中文里數(shù)字44不吉利,才想起來寫信回給還在中國的老友,題目就叫“雙死生日 Double die birthday”。因為他自己是多語言大師,寫出的信當然比較有趣。能達到看懂這樣的文章,第四階段也就差不多了。提前退休的想法好誘惑呀。是學好了外語就能提前退休呢,還是學好外語就不會退休了呢?姑且認為我能活88歲吧,那計劃44歲退休可以了。呵呵,沒幾年了。

  “Double die birthday”

  “…on the road again, just can’t wait to…” Yep, Willie’s classic plucked from the sound track of Kurt Russell’s latest cult B, “Escape from Beijing”, played as we steered the boat out of Port Vell Barcelona. At it again. A thousand apologies for being off the radar as far as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dry land, homes and offices etc goes but I’m having too much fun.

I used to be better. You’d see me pounding away earnestly at some unfortunate Dell keyboard, furrowed brow and distant stare. Hopefully all that passed would have bitten the ruse, “Jeez, Kerry’s hard at it again today, must be writing up those results from the training session he had with the cleaners yesterday…” Eh, no. I’d have been compiling the match report from the mighty Athletico Beijing’s latest victory or revealing my life story and deepest thoughts to some bemused and unfortunate French Polynesian I’d met on an orange bus to Meihongsong seventeen years ago.?

  Not any more, despite never having anything better to do than that in my previous incarnation as an extremely unwilling employee, I do now. Computers and all their associated Christmas tree bobbles don’t do it for me right now. Hence the mail to all final throw, I’m getting snowed under like it was Dundee in 1977. My apologies.

  Since they tore the Dell from my steely grip eleven months ago, it’s been Kashgar, Beijing, Thailand, Beijing and now Catalunya, the Baleares, once more. A summer sabbatical sailing around the three little Mediterranean beauties. We have been spinning the boat around the coasts of Ibiza, Mallorca and Menorca more times than the plundering Phoenicians, Turks, Moors and Romans put together. If they all came here for their holidays there’s got to be something to the place.

  We sailed out of Port Vell on the night of Sant Joan, the patron saint of Cataluna. The whole midnight coast a-blaze with fireworks. Could have been just for us, but wasn’t, we didn’t care. The crossing over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islands takes around 24 hours and I’ve always fished and caught something big and scary during it. This time it was an early morning Dorada out for the papers and rolls, he got a mouthful of Rapala instead. Depending on which part of the world you are in, a Dorada could also be called a Mahi Mahi, or a Dolfin fish, so if you live in the Pacific you’ll know what I’m on about. A hard fighting pelagic brute is a hard fighting pelagic brute by any other name and this was living up to its fight card billing. As long as my leg and considerably more attractive it wore me out at 6:00 just as my helm watch started. I got it out of the water and thought it was over. He was resting with one eye closed. The thing thrashed and bucked around like a Glaswegian being dragged from the bar and damn near broke my arm. A long story cut short into steaks for those shadow people who don’t appreciate the fine art of fishing, the Mahi Mahi fed fourteen on a happy catamaran that very night. A la plancha with a little salt. Then it fed five more the day after in a cerviche, a fitting end.

  So we were off with a bang. Since then it has been all good, very, very good. The gourmet tour of Baleares island spinning continues with good, good people coming and leaving the boat and lots of good, good food. We had a lot of baby chefs this year, great. I had a week shore leave with me mom and dad. Crunching wild onion bulbs, sniffing the Romero bushes and fighting mad goats. More crossings more islands. More outrageous sailing, good fun and the turquoise Menorcan special sub, at anchor over 8 meters of crystal on white sand, try staying out, just try. More shore leave in an Ibizan finca. A three hundred year old farmhouse with the typical white cubic forms of the island. Grown organically over the years to fit the land and the needs of the expanding family, you couldn’t design it, you’d need to grow it. Hippy hang out with hammocks and marijuana the most widely accessible features. More goats. More sailing.

  More shore leave. Back to Menorca, the Phoenicians never had it this good I bet. This time to spend six days hiking the Cami de Caval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map is a horse trails of great and noble antiquity that the Menorcans used to defend their wee island from those Phoenicians. Not anymore. They drive Volkswagen Golfs and Seat Leons now. They have horses but they are strictly for high days and holidays. The trail is purely for the goats now. Goats and outsiders with tourist’s maps and tennis shoes. The goats’ revenge. Goats don’t do straight lines; they make maps of the brain, in constant craving of having a brain worth bragging about. Not easy, if you consider hiking the Cami de Cavals speak to me first, don’t listen to the goats or any Menorcan fisherman. Six days and five nights got me to the last piece of the trail, between Punta Nati and Cuitadella. Past the impenetrable forest, through the thistle jungle, over the vulture’s mountain and down the ravines full of kestrels. Then it was my birthday.

  The last part of the north coast, providing you are going from Mahon to Cuitadella and not the other way, has no trees. The full whack of the Tramuntana wind thumps through and between it and the damn goats, nothing grows over ten inches. The last four nights I’d been swinging happily in a night time hammock between pines and cork oaks. One of our guest cooks, Tom, is an “extreme through hiker”, I’m more your extremely scratched up and thoroughly knackered hiker by this time. Anyway, he lent me his whizzo hammock with mosquito net and fly sheet attached and it was my bed. But I need trees and need rest. The last night was also my birthday, did I mention that already? Maybe. Determined to eat my tuna and tortilla sandwiches, tin of sardines and bag of potato crisps, standard Spanish hikers’ fare and watch the sunset, I figure out how someone could sling a hammock with no trees. I found my place in a ravine full of kestrels. The rocks had the answer. Full of volcanic bubbles of gas long gone, I threaded the strings from one side of the barranco to the other. After a fair to middling degree of hippy happy induced paranoia about crashing to the rocks below, spent my birthday swinging in a ravine looking out west over the Mediterranean. Handy for spotting Turks.

  Forty Four. Two numbers fours. In Mandarin, “si si”. The Chinese don’t care for the number four. They go to great lengths to avoid phone numbers that include it, pay a fortune for car number plates that are four-less and would never consider putting a number four, fourteen or twenty fourth floor in their buildings. The Mandarin for four sounds exactly like the Mandarin for die. Forty four, double trouble, double die. Yikes. So, tempting bitter fate I’d survived my double die first night swinging from the rocks in a ravine full of kestrels, menos mal.

  More sailing…..

  Take care, enjoy, love Kerry XX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56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01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6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7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35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28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881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3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5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5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1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9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08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