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生厭惡風險
《月入十萬,大部分人努力的方向都錯了》把它從我的微信垃圾收藏堆里撿出來,第一遍看得慷慨激揚,覺得自己只能收獲這么點薪資,完全是因為不敢承擔風險。看不出這位作者的月收入到達什么段位了。再看一遍,結合李笑來的《你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思考》,發現一些觀點上的分歧。
“不承擔風險,是不可能獲得高回報的。”——越是擁有資本的人,越是厭惡風險。他們將資產進行分類投資,確保雞蛋不在一個籃子里頭。他們在自己構筑的安全邊際里,實現最高收益。天使投資,也厭惡風險。沒有人喜歡冒險。不然人們不會選擇在懸崖上縱身一躍時,竭力確保身后的安全帶是牢固的。無視風險的冒險簡直就是尋死。
風險>資本>勞動
“勞動的提供者,幾乎不承擔任何風險。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你總會得到規定的報酬。”
“競爭會讓你只能過上平均的生活。”
“努力工作、回學校讀MBA、和上司同事處理好關系,這些都是努力的范疇。沒有門檻,或者門檻不高。”——等等,做個體經營戶算不算創業?風險是不是個體老板自己承擔的?當個體老板的人數肯定超過MBA的畢業數量了吧。作者把這些統統歸類為競爭。所以個體老板也不屬于冒險范疇?
身邊例子:
故事一、高學歷,美國碩士畢業。
故事三“、創始人普通三本院校畢業,辦培訓班,公司年入2億。得出結論,財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學歷、按照知識經驗,甚至不是按照“能力”來的,而是按照承擔的風險來的。”——所以這個普通三本畢業的學生,因為創業,就是承擔風險?也許真實的情況是,他爸爸公司的年收入20個億。砸錢給他兒子辦了這么一個培訓班。
文章最好的在“正確的路是什么?”這部分。“只有你開辟一個只有少數人涉足的藍海,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無法獲取的回報。”這就是說要發現“藍海”,而不是去承擔高風險這么簡單。(結合李笑來的文章《你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思考》就不難發現,李笑來低價發現了比特幣的藍海,經過幾輪漲跌的比特幣,完全不影響他的本金,對他不構成任何風險。)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簡單來說,作者的意思就是自己悟去吧。然后開始做廣告了,反正我不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