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文化名家馮其庸先生談到中國戲曲時曾說過:“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然而,這樣如此偉大的一門傳統藝術,在當代卻備受冷落,可謂到了青黃不接、無人繼承的地步。
為此,來自中北大學的十二位同學組成了晉腔今韻戲曲調研實踐團,走訪山西四大梆子的戲曲劇團,體驗戲曲藝術,并努力弘揚傳統戲曲文化。
7月7日,我們來到高平市人民劇團,學習上黨梆子的基本表演知識,向劇團學習并研究舞臺、服裝、化妝、臉譜、道具、音樂、舞蹈、表演、劇本、歷史等,與劇團一同研究談論使戲曲藝術能夠與時俱進的方法與傳播方式,基于此,小分隊也提出了相應的宣傳策略和解決辦法,并且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向大眾傳播上黨梆子藝術文化。
我們這次選擇的調研對象是特別具有地方特色的上黨梆子戲種。在古時候各村鎮都有大小不同的村社組織,有些大村社下還有個社。這種村社與行政管理無關,是一種自發的娛樂組織。他們各有自己一套傳統節目,象百戲技藝、吹彈歌舞、民間小戲等等,種類繁多。至于唱大戲(即梆子戲),那更是人心所向,必不可少的了。除職業班社外,不少村社還有自己的“什好班”、“自樂班”等等。我們此次選擇兩個戲班進行調研。一個為有政府扶持的職業戲班,一個民間興趣愛好者自愿組成的戲班。
7月8日,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高平,熱氣氤氳著每一寸土地,“晉腔今韻”實踐隊按照計劃前往高平市人民劇團進行采訪和提取素材。三輪車在高平無處不在,似乎是高平的細胞,穿梭在每一條街道,彰顯著高平的生氣與活力。隊員三人一組乘著三輪,到達了鳳陽社區,也就是高平市人民劇團今天演出場地。剛進社區大門,一座白色的兩層層建筑格外顯眼,這是劇院演員們排練和住宿的地方。院子里停放著三四輛小轎車,一輛大巴車龐然大物般占據了院子出口一半的空間,上面寫著“高平市人民劇團”幾個字。
這輛大巴是演員們外出演出的重要代步工具。每年的春夏兩季,劇院60多名演員就由這輛大巴載著去往晉城、長治的各個農村以及工廠企業表演節目,每年表演劇目多達300余場次。每次下鄉演出一般都會有一個中間人介紹,如果當地有廟會、祭祀等重大活動或者節日,中間人就協商村子和劇院的時間、場地安排,劇院再去當地表演節目。
剛進劇團,大家都在化妝穿戲服準備上場。今天表演的是有名的上黨梆子代表作《三關排宴》。走進劇場,觀眾坐的很整齊,坐無缺席,甚至還有一些老人自己拿著凳子觀看表演。不過大多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來看戲。實踐隊的成員們都被上黨梆子的韻律深深吸引了,一直堅持著站著看完所有演出。這次采訪的重點是關于上黨梆子演出市場及演職人員生存狀況的調查。進一步了解劇團的現狀以及上黨梆子的傳承發展。
演出結束后,隊員在和劇團中工作人員的交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地方戲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面對我們的問題,戲班的工作人員詳細、耐心的給我們一一解答。高平市人民劇團是政府扶持的職業劇團,但劇團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薪資待遇普遍不高,普通戲班成員月工資在2000-3000元,戲班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基本屬于流動戲班。
在戲班唱戲結束后,我們近距離采訪到了一位戲班師傅,師傅姓李,目前已經46歲,在戲班唱戲已經將近30年。李師傅身材屬于偏瘦的那種,為了襯上戲服,無論冬夏都要穿上棉坎。在他剛下戲臺時,我們注意到,李師傅臉譜上面全都是汗。畫臉譜所用的顏料都是油性顏料,出了汗是流不出來的,都覆蓋在臉上,在戲臺上也不能擦汗,因為可能會把臉譜弄花,只有在唱戲結束才能進行清理。夏天天氣特別熱,還要穿上戲服,加上舞臺上的燈光,是非常熱的。
戲班班主告訴我們,戲班除了在高平市各個社區演出,還會經常下鄉表演。下鄉條件比較惡劣,條件不好時候晚上會在當地村委會、土地廟等休息。就是卷起鋪蓋就走,睡覺有地兒就躺,尤其一唱好幾天,渾身出汗都沒有地方洗,黏答答的衣服穿在身上,別提多難受。
近年來國家重視地區文化發展,地方戲曲也作為一種文化藝術成為了發展的重點。李師傅說道,戲班現在的演出條件正在逐漸好轉。這一天,針對高平市的地方戲曲文化,戲班的人員與我們聊了很多,讓我們也體會到了作為職位戲曲人的艱辛與不易。戲班除了要養活戲班的人員,也擔負著弘揚戲曲文化的責任,但后繼無人也是一個最嚴峻的現狀。傳承固然重要,但是需要有現實條件作為基礎,傳統戲曲文化傳承的道路固然要走下去,只不過前路漫漫,需要的是幾代人的努力。積淀并代表著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地方民風民俗。隨著歲月的流失,一些具有重大價值的戲曲藝術形式已經不復存在。
通過和劇團老人、新人的交流,實踐隊對目前上黨梆子劇團的演出模式、上黨梆子的演出市場和演職人員的生存狀況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對我們挖掘上黨梆子的文化價值、如何宣傳它起了重要的作用。上黨梆子戲曲就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見證了高平的滄桑巨變。我們深刻體會到民間戲曲傳承與發展的艱難,同時我們也明白:戲曲藝術的興衰,以及它是否有頑強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藝術形式的本身是否能貼近生活,表現生活,能否與時代同步,跟上時代的變革而有新的發展。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地方戲曲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上黨梆子”人民劇團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創作出了反應新時代、新變化等曲目,與時俱進成為地方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必經之路。
后記:
實踐隊14個人,沒有人是戲曲戲曲專業的,沒有人對戲曲有足夠的了解,我不知道如此笨拙的我們能否擔任起弘揚戲曲的責任,也不能預料我們將發揮多大的作用,但至少,在隨劇團的人一起生活一起送戲下鄉的過程中,我們有體會,有感動,有真情,與他們融為一體,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們的難在哪里,才能去幫助他們。實踐隊在調研完每一個劇團后,都努力留下聯系方式,希望將戲曲文化引入我們的學校,鼓勵大家都來欣賞戲曲表演,感悟幾百年的文化遺產魅力。
座無虛席,就是對他們唱戲人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