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時候爸媽常對我說“一切以真理為標準”,所以我們家常常有爭論,不論誰說的什么話都有可能被任何人挑戰,這樣的挑戰充滿了腦力激蕩、樂趣、思辨和偶爾的不舒服。
不舒服很快就可以過去,因為我作為家中最小的那個,有這樣和父母姐姐一樣的發言權,總感覺已經倍受重視了。
從小在如此沒有“長幼尊卑”的環境下成長的我,步入社會后屢屢受挫,我認為的真理常常不是真理,即便是也無法堅持。我變得越來越壓抑,終于有一天脫離了講究無條件服從秩序尊嚴的地方,變身了只有著相對自由的小鳥。
后來終于又有一天,有朋友在聽到我不小心透露出來的成長環境后說“那就是看誰口才好啊”,讓我忽然一驚,不是真理嘛?怎么變成是口才了呢?而引發了我的反思。辯才之下的真理,的確是有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常常不能了解事物的全部,而僅僅憑自己的所見、所看和帶有極大局限的認知來判斷問題,真的可能有失偏駁。
慢慢地我發現了父母給我自由,甚至自由背后的“寵愛”,寵愛本來就是相對的,正因為我有了相對寬松的自由而讓我有了目前在某些方面樂觀積極的性格,同時也形成了“不服管束”的特質,它們給我帶來了不同的快樂和悲傷。
不過我依然感激爸媽的“一切以真理為標準”,它的長期滲透讓我相信了“真、善、美”,敢于對抗壓力,堅持做自己,并且成為了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